APP下载

浅析网络流行语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2023-03-11关立新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谐音流行语教学

●王 鹏 关立新

互联网的诞生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语言方面,“网络流行语”这个全新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具有娱乐性强、语义新颖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中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喜欢接受新生事物,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写作中有所体现,所以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网络流行语溯源

对网络流行语溯源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流行语的产生无外乎三个方面:娱乐节目的催生、粉丝效应以及对旧词赋予新义。

1.影视剧和娱乐节目的催生。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往往成为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摇篮,流行语既来源于对剧中人物台词的直接截取,也有对台词的改造。前者如中国内地2013年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于第72集中所说的一句台词“臣妾做不到啊”,被用来形容无法放弃某件事或物品,并由此衍生出“臣妾做不到体”,被广泛使用,例如“叫我睡前不玩手机,臣妾做不到啊!”“饭后不许吃甜点了,臣妾做不到啊!”“不上淘宝,臣妾做不到啊!”等。

后者如“元芳体”,源于《神探狄仁杰》,句式为前面陈述某件事,后面加上“元芳,你怎么看?”被网友作为提问常用句,表达质疑、嘲讽或公开征求看法。例如,“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元芳,你怎么看?”“今天为何不发工资啊!元芳,你怎么看?”“作业很多,元芳,你怎么看?”等。

然而,与“臣妾做不到体”不同的是,完整的“元芳体”并不是剧中人物的原版台词,而是网民根据剧中狄仁杰和李元芳二者的台词特点改造出来的,剧中狄仁杰只是偶尔会在对一件事情有主见的时候对自己的学生曾泰和护卫李元芳说:“说说你的看法”,而曾泰和李元芳每次都回答“恩师真乃神人也”或“大人真乃神人也”。由此可见,对影视剧台词的改造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一个重要源头。

除了影视剧外,一些小品、真人秀等娱乐节目同样也是流行语的“高产地”。例如,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这个真没有”,“这个可以有”;德云社相声《文玩》中的“盘它”;综艺节目《中餐厅》中黄晓明说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2.自媒体和粉丝效应推动。除了影视剧和娱乐节目外,自媒体的发展也为流行语的丰富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一些短视频博主为了提高关注度和增加粉丝,常常把自己的作品里植入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在庞大粉丝群的助推下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家族的一分子。

以“奥利给”为例,源自快手博主“双叶湖雷哥”视频中的口头禅,是“给力哦”的倒读,也被认为是“加油”的意思,后来又经快手主播“朝阳冬泳怪鸽”的带动,“奥利给”的热度更是居高不下,被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在生活中,特别是青少年当中,“奥利给”已经替代了“加油”这一较古老的鼓励词,成为更具新奇、年轻色彩的鼓舞词。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奥利给!”“宝子们,早上好呀,奥利给的一天开始了。”

3.旧词不断赋予新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不总是新词的创造,一些旧词的语义在特定的情境下与特定的要素结合也会生成新的词义,于是旧词的义项得到丰富,从而成为流行语。比如流行语“真香”,原意是形容某种东西的气味好闻或者某段时间睡眠质量高,但在2018年被网友赋予了新的含义,即表示某人预计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的一种心理状态。

“真香”发生改变首先在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变形记》中出现,来自城市的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赌气不吃东西,但在饿了几小时后反而吃得很高兴,并说了句“真香”,其前后的表情和话语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情境与词语紧密结合成为“真香”的一个新义项。与此同时,“真香”表情包和相关视频的推动也让“真香”红极一时,甚至由单纯指代一些事件发展为指代类似的社会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英汉缩写型、谐音型、构式型三种类型,它们反映了青少年群体参与网络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对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英汉缩写型。英汉缩写型是将汉语或英语拼音首字母缩写来表达原意,这在网络中是一种常用的构词方法,将原本冗长的词或短语中关键语素提取,组合成新词,不但减轻了读写负担,更精炼了词义。例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英语拼音首字母缩写,表示赞美,由游戏主播山泥若在一次直播时称呼uzi(前职业电竞选手)为“永远的神”,后来被大家熟知,并简化为“yyds”,通常先说要陈述的对象,然后加上“yyds”。比如:1.菠萝蜜yyds。2.中国风yyds。3.东北烧烤yyds。此外,还有“nsdd”(你说得对)、“yxh”(营销号)、“xswl”(笑死我了)、“szd”(是真的)、“dbq”(对不起)等。

2.谐音型。此类网络流行语又可分为汉语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

汉语谐音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规范字的一种表达,具有幽默诙谐的效果。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用“肿么了”代替“怎么了”,用“康康”代替“看看”,用“无鞋”代替“无邪”。这些词语的受众大多是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在他们看来,普通的词语表达不足以表现出他们的个性,而带有俏皮、诙谐意味的谐音词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纵观惯用语历史不难发现,关于汉语谐音很早就存在,最具代表性的是谐音歇后语。比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书)。这种借助同音词委婉、幽默表意的方式流传至今,与现代汉语结合就形成了上述现象。

而数字谐音流行语则借助与普通话发音相近的数字来代表汉字的语义。比如,“886”代表“拜拜啦”;“521”或“520”代表“我爱你”等。

英语谐音是借助读音相近的汉字匹配英文单词。比如,“罗曼蒂克”代表“rumantic”表示“浪漫的”,等等。

3.构式型。构式型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个词语流行后,可通过替换其中不同的成分表达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第一个流行的词语就成了其他变异者的母体构式。例如“颜值担当”,被广泛使用后逐渐成为“x+担当”构式,以用于不同的情境。如“纪律担当”,指代团体中最遵守纪律的人;“跳舞担当”指代团体中跳舞最好的人;“幽默担当”,指代团体中最幽默风趣的人,“x”一般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还有“厉害了,我的x”构式,在表达对女性的敬佩时为“厉害了,我的姐”,表达对男性的敬佩为“厉害了,我的哥”,这里的“x”一般是名词。

三、网络流行语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2]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和流通的过程中与社会现象结合,必然折射出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并反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而教育处于关键地位,特别是语文的写作教育,更应该重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1.正效应。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流行语,那么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了解程度,进而对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意识做出一定评价。“写作教学,既是教学生作文,也是教学生做人。”[3]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青少年应该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在写作中使用流行语正是学生社会参与的一种体现。比如要写一篇关于爱国的作文,在确定作文题目时,反映新时代新征程担当新作为的题目更新颖,也更能从细节上反映出学生对国家的关心,因为爱国的人必然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感。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表达相同的语义,使用的篇幅越少越能够体现出语言组织的精炼与否,而“去除冗长,向精炼靠拢”,几乎是所有写作教学课在教授写作技巧时的倾向。这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语言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4]例如“真香”一词,表示某人预计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的一种心理状态。短短两个字可以代表上百字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简洁明了。

网络流行语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目前来看,有大量的学生将写作视为负担,对于平时的写作课持消极态度,对课后的写作课作业敷衍了事,写作积极性低,不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宏观来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群体集中在青少年,这个群体正是中学生崇拜或模仿的对象,因此,将网络流行语引入写作教学意味着在学生和写作之间构架一座“桥梁”,把网络流行语的吸引力转移到写作教学课堂,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性。比如“打工人”“内卷”“躺平”“奥利给”等流行语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可作为写作素材向学生讲述,“盘它”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流行语,可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给学生示范。

2.负效应。《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5]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网络流行语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异化学生的正常表达。由于流行语种类多样,中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谐音型流行语,用“童鞋”表示“同学”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错别字,容易对学生产生错误引导;类似缩写型流行语“yyds”这种用英文形式来表述汉语的方法,会让学生轻视语言的规范性,不利于长远写作能力的提高。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意味着它更被青少年接受和使用,但如果使用过多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假如学生在写作时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通篇都是谐音字和字母,那么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寿命较短,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少之又少,因此,对流行语的过度依赖和关注可能导致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忽视。

网络流行语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不加以分辨可能会适得其反。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心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极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对网络群体的盲目跟风,例如一些低级的流行语必须予以抵制。然而有少数学生本着“好玩就是正确”的心理大肆跟风,甚至在写作中使用,使得整篇文章十分怪异。

四、结语

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让学生明确流行语的真正含义,提高他们的理性分辨能力,“坚持优选论,顺应语言生态系统本身的优胜劣汰和自我调节、净化和扬弃。”[6]既要让学生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正效应又要使他们看到负效应,引导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独立思考,判断其是否符合汉语的规范性。

另外,将流行语作为写作教学的素材或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引子带入到写作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对流行语有全方位的把握,“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7]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客观的角度理解和剖析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以及外延,并做好表率作用,不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如“童鞋”“杯具”等不规范流行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流行语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看,在使用流行语的同时还应考虑写作要求等因素,避免弄巧成拙。例如在重要考试中应考虑阅卷老师对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因为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网络流行语可能很难理解,因此,在重要考试中要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语言,已经到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来说,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突破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谐音流行语教学
流行语大盘点
勇闯长龙阵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巧借 流行语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绝妙的数字灯谜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