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双创”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3-11柏志鹏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技园科技成果双创

●柏志鹏

引言

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天然沃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大学科技园要以创新为中心,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孵化基地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搭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家。2020年11月25日通过的《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明确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明确为高校前沿科技成果转应用的“转化器”和“孵化器”,而不是产业化“养鸡场”。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基地,需要稳定依托并服务于大学科研团队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应充分整合校内双创资源,打通服务体系,挖掘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创新、共享、开放、绿色、协调的服务体系创业教育平台的功能;致力于为大学生初创团队在科技企业创业与创新过程中提供分阶段、多层次、针对性、专业化的链式孵化服务,助力高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上海13家国家科技园的深度调研和访谈,深度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创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普遍反映存在市场融资渠道不通畅、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这成为制约大学生“双创”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一是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双创”企业实际操作中难以申请到中小微工商企业贷款。尽管政府要求商业银行要有一定占比贷款投向中小微企业,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走了样”。商业银行“本金安全”的管理目标与大学生“双创”企业缺乏可抵押物、经营风险大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在当前的央行贷款利率管理下,商业银行很难也没有动力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向大学生“双创”企业发放小微贷款。二是风险投资对于大学生“双创”企业投资也较为谨慎。调研发现,风投资金更偏好于软件、电商、新零售等行业,而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收益变现慢等原因,对于制造业行业相关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占比较少。

(二)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双创”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不足

一是为入驻园区大学生“双创”企业提供统一融资及金融指导服务的大学科技园平台缺乏。大学科技园中的大学生“双创”企业个体对接金融机构的成本很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二是各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增值服务参差不齐,亟需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制。调研发现,上海市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了以“空间+服务”为主孵化器特点。可以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服务如创业政策咨询、“一站式”工商注册服务、办公场地租金优惠、互联网与信息服务、餐饮服务、物业服务等。但是各大学科技园在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引入、人事代理咨询服务、投融资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移及产业化等各项服务方面的力度不同,在创业导师辅导服务、“创业沙龙”系列活动、创业培训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增值服务方面还参差不齐。三是大学科技园在法律、财税、工商、投融资、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专业中介服务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且不够准确。大学科技园指导人员与工作人员专业性欠缺,导致创业孵化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双创服务应体现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培育阶段、孵化阶段和项目的成长过程阶段。当前高校科技园双创服务所提供的大多是对创新创业企业项目的展览展示功能,提供了基本的硬件空间场地支持,而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培育孵化服务过程则不是很到位,服务的内在质量严重缺乏。

(三)大学科技园与其他机构的协同性不够

一是大学生“双创”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够,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上海市大学生双创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方面主要涉及到学校科技处、学校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组织。但是,这些部门职能设定和运行管理相对比较独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足,各类载体间统筹协调欠佳,在现在体制机制下难以协同发挥作用。由于没有统一协调机制,大学科技园与大学校内企业实践平台基地、创业孵化培育基地等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其他冲突,而且他们之间会存在功能重复建设,业务相互重叠,导致整体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大大影响了双创工作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二是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双创”企业归属产业分类零散,难以形成产业或技术集聚效应。部分高校大学科技园定位模糊不清,调研中发现非常多的大学科技园积极主动服务任何创新创业企业,并没有筛选适合自己科技园的创新创业企业。很多大学科技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自身相关优势进行良性发展,没有很好地衔接当地企业和相关高校资源,没有将高校的优势专业及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没有深入研究当地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没有将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诉诸高校进行相关的科研攻关等等,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不利于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培育孵化,也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难形成经过大学科技园的高效衔接,将高校优势专业及优秀科研成果高质量的导入当地企业产业,形成高校、大学科技园、企业高度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

二、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统一的产融服务平台

构建本市大学科技园统一的产融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的发布,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发布融资需求的“双创”企业进行初步的评估,帮助相关金融机构自动完成初步审核工作,以促进融资流程的顺畅性,撮合金融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完成融资交易,降低各园区重复配置成本,发挥整合效应和集群效应。

要提供与大学生“双创”企业发展阶段和经营特点相匹配的金融信贷产品。大学科技园应参与并引导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投资到大学生“双创”企业,培育发展天使投资,进一步发挥政府、金融、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给予初期的足够支持。针对不同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特色,推荐行业产业基金、区域产业基金、战略新兴行业产业基金等有效对接。

(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大学科技园创业生态链

建议围绕不同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大学生“双创”企业集群,形成某一特色产业创新创业高地,形成集群效应。依托空间相近、人脉相通等独特优势在学校周边形成“高校、创业社区、科技园区”之间融合联动的“双创”新生态,形成各自区域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园形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关的大学生“双创”企业集群;在华东师大大学科技园区形成“教育类”大学生“双创”企业集群;在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形成“微电子行业”的大学生“双创”企业集群;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形成基于产业链导向的“创意设计引领智能制造”大学生“双创”企业集群。

此外,还可以统筹多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大学科技园开放协同集群。如构建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共生战略联盟,从市级层面上将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相关科技园科技资源统筹集成,打造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链和孵化链集群。从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视角考虑,可以由市相关部门部署牵头,根据本市各大学科技园技术特色和产业集聚分布特征,将与“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及产业相关大学技术资源通过新的大学科技园发展、运营模式下进行注入,例如,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等领域。这样有利于将各校科技园分散式特色技术开发、散点状高新企业孵化模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建科技产业链、技术创新链、共享金融资本链,并同时解决一校一园模式下科技园空间载体限制以及单一科技园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问题。参考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吸引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一流大学有效资源和有效人才,建立大学科技园高校优势学科的合作机制。以虚拟园区模式对接高校与海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优势,构建创业项目上下游科研链,打造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集群,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构建长三角区域高校创新共同体,探索项目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机会,为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及应用转化力提供开源、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探索高校专业导师参与项目孵化辅导工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高校熟悉海内外前沿研究动态,具有广阔的科研合作平台和较为完整的科研链,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高校优势学科的合作机制,对接高校与海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优势,构建创业项目上下游科研链,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融合正在不断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科技园也可以打造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大学科技园的互动交流,探索项目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机会;创新有关平台,促进大学生“双创”企业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强化双创从选育苗、孵化加速到产业化全链条不同服务载体的分工和协同。强化大学科技园后端的全维度综合服务,大学科技园与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区别在于大学科技园更具开放性,与当地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高度粘合,如果能将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可以确保对双创企业进行高质量的培育孵化,且保持了大学科技园自身的运营活力。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教授工作坊”制度,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对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的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孵化辅导等支撑作用,在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等各方面提高创业者素质与专业水平。

(四)打造专业服务团队,为大学生“双创”企业提供更多精准的服务

大学科技园服务人员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极强的服务主动意识,能“走得进实验室,看得懂高校研发的技术内核和市场需求”。这样的服务人才才能够为大学生“双创”企业提供精准的服务,以从根本上支持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双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落实大学科技园根本职能。这样的人才队伍,一般来说不仅需要具备科研能力、工科技术背景,而且还要精通投资和法律并有着广大的社会企业和高效学术人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服务团队,才能高效地提炼大学生“双创”企业需求,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做好深度转化工作。

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全流程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服务人才建设机制。一是在大学科技成果识别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早期介入环节建立科技园专家“传帮带”机制。鼓励具备基础科研能力及工科技术背景、了解市场和企业技术需求和难点、能有效识别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前景、掌握丰富科研人脉的高校专家和科技园专家积极探索“传帮带”机制。例如,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模具钢成果转移转化的成功案例就是得益于有能走得进高校实验室,能看得懂科技成果潜力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支持带教,在做好早期介入跟踪同时能够不断通过与市场的联结来获得更高的转移转化的市场价值。因此,建议各大高校从本校情况出发,研究并制定激励“带教者”、吸引“传承者”的管理制度、奖励细则,以形成长效的人才供给机制。二是对于后期投融资环节侧重于购买专业服务。鼓励市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培训等途径逐步构建形成专业的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团队,对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提供法律、投资、融资、财务培训服务的市场主体予以税收、人才引进及安置、荣誉声誉等方面的激励。

猜你喜欢

科技园科技成果双创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