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同富裕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探索

2023-03-10谢海彬牛善朋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四川现代化

谢海彬 牛善朋 郑 妍 杨 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转换,习近平开创性阐述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因此,研究四川推进共同富裕问题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也可为全国同类省份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本文从共同富裕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四川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提出了这一奋斗历程对新征程上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现象和发展过程,体现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总体演进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既顺应了这一普遍趋势,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由这个根本特点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适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使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②《毛泽东文集》第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437 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来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25 页。,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820 页。,并将之作为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郑重宣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二)追求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值得高度警惕。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对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300年欧洲及美国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资本收益率长期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导致财富集聚以及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不平等状况扩大。①[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也逐步拉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防止两极分化,推动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国际理论界认为,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照搬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纵观世界历史,西方现代化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然而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却没有公平普遍地惠及广大无产阶级,“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转变为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692 页。,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786-787 页。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为什么要共同富裕、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问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注重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和幻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

二、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演进

四川省面积广大,又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既有天府之国、天下粮仓的千年之誉,也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的长期隐患;既有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广袤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既担当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国家使命,也承担安康稳藏、推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政治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围绕四个现代化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巴蜀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四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砥砺奋斗,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一)1978~1992 年: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解决温饱问题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52 页。四川立足基本省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展农村改革。在广汉县金鱼公社(今广汉市金鱼镇)“包产到组”首创探索的基础上,1978 年11 月,中共四川省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在全国第一次以省委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可以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发展专业户。为探索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新路,四川在川东地区率先吹响向贫困宣战的号角,“黔江(今属重庆市)奇迹”成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②曾昭凯、蒋湘渝:《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小南海大堰的故事》,《四川档案》2021 年第3 期。到1984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408 亿公斤,比1978 年的增长27.6%;农民纯收入由1978 年127.1 元增加到1984 年的286.8 元,增长125.6%。③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四川100 年简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40 页。长期困扰四川农村的温饱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1982 年9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作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 页。的郑重宣示,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1983 年初,中共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会首次研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会提出,为了有利于经济发展,必须扩大中心城市的权利,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随后,四川加大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城市改革力度,在成都、重庆两市先试先行优惠政策,逐步确立“两点式”发展战略。1988 年4 月中共四川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后,四川以成都、重庆为重点调整产业布局,依靠交通干线、干流,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形成区域经济特色,点线结合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全省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川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山区和丘陵经济摆在重要位置。1984 年起,对川东北海拔800 米以上地区免除征购任务,实行退耕还林还牧,到1988 年累计派出6246 人次干部到贫困山区挂职开展定点扶持。1986 年起,开始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帮助贫困县兴办企业,带动劳动就业和群众增收。全省统筹国家拨给的价值3.9 亿元物资和地方配套的1.1 亿元资金,采取以工代赈办法,在贫困县修路建桥、整治内航河道、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对落后地区支持力度,到1991 年底,全省48 个贫困县全部超过温饱线,1113 万贫困农牧民有1057 万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实现小康迈出了一大步。①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四川日报》2021年8月2日。

(二)1992~2002 年:不断优化发展战略,推动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3 页。按照南方谈话精神,四川形成了先抓“一条线”的发展思路,即以成都为中心,优先发展从江油到峨眉山这条线上的四个市及所管辖的十多个县(市、区),使其在经济发展上加快步伐,改革开放先行一步。1993 年4 月,四川第六次党代会将“一条线”拓展为“依托两市、抓好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确立“两点两线两翼”战略。“依托两市”,即依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抓好两线”,强化“江油-成都-峨眉山”和“成都-内江-重庆”两条线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工业改组改造,不断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直面四川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由1978 年第六位下降到1999 年第十位的严峻挑战③《中国统计年鉴2000》,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zt_18555/ztsj/hjtjzl/1999/202303/t20230302_1923309.html。,2000 年5 月,中共四川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通过十年努力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①《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四川政报》2000 年第18 期。遵循这一战略部署,四川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着重做好基础建设、生态工程、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重点抓好稳定发展农业这一基础工作,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四网”(电网、气网、水网、信息网)改造两大工程,大力抓好交通、水利两大基础建设,加快成都平原和攀西两大地区发展,一步步夯实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按照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4 页。的战略构想,四川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上,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地区结构调整上,重点加快发展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同时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创造了以文明新村为载体、池园经济和劳务积累为特色、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的开发式扶贫“巴中经验”③冉富:《八七扶贫攻坚中的巴中经验》,《巴蜀史志》2019 年第1 期。。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抓大放小”原则,调整重组国有企业,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 年不懈奋斗,2002 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11 亿元,比1997 年增长47.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610 元、2108 元,比1997 年增加38.8%、25.4%,④《四川统计年鉴2003》,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sj/ndsj/yearbook2003_c.pdf。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2002~2012 年: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四个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步伐

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四川准确把握阶段性形势,确立推进了“三个转变”的改革发展思路,即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强县域经济、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立科技人员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加速知识、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全力推动“三个转变”,为全面小康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避免两极分化”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1091 页。,2004 年2 月,四川在成都市率先进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对于暂不具备“三个集中”条件的,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2007 年4 月后,四川在经济条件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平原、丘陵和山区,选择德阳、自贡、广元3 市作为省级试点,在其他市(州)选择20 个县(市、区)开展市级试点,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提升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水平。

2007 年5 月,中共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立足新的历史条件,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之路,推动实现“四个跨越”,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08 年5 月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共四川省委召开九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提出全省坚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①《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举行》,《四川日报》2008 年7 月14 日。的发展思路,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统筹推进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谱写了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壮阔篇章。2012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49.8 亿元,是2007 年的2.3 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421.3 亿元,是2007 年的2.9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 元,比2007 年分别增长83%、97.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 年的3.13∶1 调整为2012 年的2.9∶1,收入差距明显缩小。2007~2012 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居民867 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四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②《2012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2/02/content_2056707.htm。

(四)2012 年至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2013 年5 月,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发展”③《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举行》,《四川日报》2013 年5 月15 日。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努力走出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

四川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聚力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凉山彝族聚居区和高原涉藏地区四大片区,下足绣花功夫解决贫困问题。2015 年7 月,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①“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配套实施财税、产业等13 类脱贫攻坚专项政策。坚决落实习近平2018 年2 月来川视察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举全省之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紧紧盯住凉山彝族聚居区脱贫这一重中之重,研究出台产业就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12 个方面34 条政策措施,选派5700 名干部组建工作队分赴11 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 年综合帮扶。制定实施专门方案,深化省内7 个市、35 个县(区、市)对口帮扶彝族聚居区、涉藏地区45 个县(市、区)。②《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摘要)》,《四川日报》2018 年10 月29 日。五年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到2020 年底,四川全省625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③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 综述卷》(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 页。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这一千年梦想。

针对四川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首位城市与其他市州相差悬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018 年6 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④“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多支”,“一干”即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即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五区协同”,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区域发展新格局。四川省委、省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先后出台专门意见,加快构建工业“5+1”⑤“工业‘5+1’”,“5”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 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指数字经济。、服务业“4+6”⑥“服务业‘4+6’”,即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 大支柱型服务业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6 大成长型服务业。、农业“10+3”现代产业⑦“农业‘10+3’现代产业”,即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10 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的实施意见,不断厚植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2022 年6月,中共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要更加注重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①《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四川日报》2022 年5 月28 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 年11 月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针对四川现代化建设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实际,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2 年达5.67 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2022 年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31∶1②《2022 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c108715/2023/3/22/5d2ee2bb1c0c45088d011638934d0cfa.shtml。,较2017 年的2.51∶1 下降0.2③《2017 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综合情况》,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57/10875/2018/3/7/10446427.shtml,在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习近平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16 页。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加快现代化建设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新起点。一是区域发展日趋协调。2022 年人均GDP 最高市(攀枝花市)是最低市(巴中市)的3.5 倍,较2012 年的5 倍差距大幅下降⑤《四川统计年鉴2013》《四川统计年鉴2022》,四川省统计局网,http://tjj.sc.gov.cn/scstjj/c105855/nj.shtml。,区域发展格局逐步从“月明星稀”转向“众星拱月”。二是城乡融合进程加快。2006 年以前四川城镇化率落后全国10 个以上百分点⑥侯水平、陈炜:《四川蓝皮书 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2 页。,2015 年后城乡融合体制逐步健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22 年四川城镇化率达58.35%⑦《2022 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c108715/2023/3/22/5d2ee2bb1c0c45088d011638934d0cfa.shtm。。三是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稳定在65%以上,2022 年达7805 亿元⑧《关于四川省2022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3/1/30/1a23da94abc943b6a12996ecb544b7cf.shtml。,较2015 年的4883 亿元⑨《关于四川省财政厅2015 年部门决算编制的说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10778/10876/2016/8/31/10394106.shtml。增加59.8%。2014 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22 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①《2022 年1-11 月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运行情况》,国家医疗保障局网,http://www.nhsa.gov.cn/art/2023/1/10/art_7_10012.html。。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8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 个百分点。②《2021 年四川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c105627/2022/3/4/4a274e284d344b5ab4c79d779a60ac10.shtml。

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当前影响四川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挑战。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022 年四川人均GDP6.77 万元③《2022 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c108715/2023/3/22/5d2ee2bb1c0c45088d011638934d0cfa.shtml。,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湖南、湖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缩小区域差距任重道远,2022 年成都市GDP 全省占比36.7%④《成都GDP 跨越2 万亿》,《成都日报》2023 年1 月21 日。,比第二位的绵阳市高30 个百分点⑤《增速5% GDP3626.94 亿元 2022 绵阳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sc.gov.cn/10462/xxgktssz/2023/1/19/84b2296b29394cf8b0057b7583089424.shtml。,除成都平原,其他四大片区人均GDP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 万,占全国7.5%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综述卷》(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29 页。,“老幼病残”占全省经常性救助对象总数的70%左右⑦《“强化兜底保障 巩固脱贫成果”访谈录——易返贫致贫人口怎么救如何帮》,《中国社会报》2022 年3 月10 日。,脱贫人口存在规模性返贫风险,136 万易地搬迁脱贫群众还需全方位后续帮扶⑧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综述卷》(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214 页。;等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付出更多艰辛努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充分运用历史经验,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循序渐进梯次推动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基本省情,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兼顾,深入探索符合四川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新路,逐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梯次推进了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历史深刻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宏观战略,形成促进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共融共兴、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扎实推动全川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聚焦解决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坚持成都极核引领、都市圈带动、增长极支撑,高水平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加大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力度,促进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后发潜力区加快追赶,努力实现共融共兴、共同富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紧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的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蛋糕,以合理制度设计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通过公正的社会体制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历史深刻启示我们,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既要避免吃大锅饭、搞杀富济贫,也要防止差距悬殊、导致两极分化,更好统筹需要和可能,保持定力、遵循规律,健全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全川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和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收入分配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强化促进社会公平、三次分配增进社会公正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更高标准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三)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硬核支撑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把解决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放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持续提高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推动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历史深刻启示我们,共同富裕问题既是分配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共同意味着发展成果公平享有,富裕意味着发展达到更高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过程,本质就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全川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实现产业体系优、市场机制活、协调发展好、开放程度深,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全面跃升,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坚持一盘棋思想,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四川始终把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扶持“老少边穷”,创新实施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一步一步把共同富裕愿景变为现实。历史深刻启示我们,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全川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布局、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①“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实现城乡共荣。

经过百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共同富裕推进到今天这个历史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四川也必将同全国人民一起,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创造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四川现代化
A gift I treasure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