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03-10刘泽听毛业炀邓卫东陈义安

四川蚕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嘉陵区蚕桑龙头企业

刘泽听 毛业炀 邓卫东 陈义安 伍 文 崔 彪

(1.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充是“中国绸都”,素有“丝绸之乡”的盛誉,是全省蚕桑3 大优势产区重点市(州)和全国15 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蚕桑丝绸产品畅销世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农业“5+4+3”产业体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扎实推进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持续强化加工带动和科技支撑[1],着力加快资源多元开发利用,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和良好成效。据统计,2022年南充市桑园面积2.67 万hm2,蚕种发放量34.23 万张,蚕茧产量1.3 万t。

1 发展现状

1.1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1.1 园区示范作用不断凸显

按照“建设大基地、创成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工作思路,坚持“一园区一龙头”建设运营模式,大力拓展优质蚕茧基地、有机茶桑基地、生态果桑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嘉陵区、仪陇县、蓬安县分别建成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各1 个,省级蚕桑园区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同步推进规模化基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争取成熟一个、认定一个,建成高坪区会龙镇、嘉陵区大通镇、仪陇县新政镇等3 个县级园区,园区梯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示范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1.1.2 加工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发展理念,根据产业基地规模,围绕蚕茧、桑叶、桑果、桑枝、僵蚕等资源,就地就近建设蚕桑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实现蚕茧100%产地初加工,蚕茧收烘智能化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1]。发展壮大嘉陵区、高坪区、仪陇县3 个丝绸服装工业园区,支持引导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蚕桑丝绸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分别建成年产30 万床蚕丝被的“中国蚕丝被研发基地”、5 000 t 桑产品的桑产业生物科技园、100 万件丝绸服装的缫丝织绸服装厂各1 个,开发彩色蚕丝被、桑叶茶、桑食品等7 大系列200 余类新型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老字号2 个、高档丝绸标志产品5 个,注册运营南充丝绸地理标志1 个。“南充丝绸”在20 多个省(市)开设专卖店、加盟店和连锁店近300 个,产品出口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20 亿元、出口创汇5 000 万美元。

1.1.3 产业发展效益不断提高

按照“统一建园、返租倒包、互利共赢”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投入产出保障机制,确保覆盖蚕农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销售底金、效益奖金”实现“五金”稳定增收。推进桑园标准化建设、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工厂化饲养,年养蚕批次增加到6~8 批,开展桑园粮经作物套种,开发利用桑叶、桑果、桑枝等资源,蚕桑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据统计,2022年全市蚕桑产业产值达15 亿元,带动4.2 万户蚕农户均增收3.57 万元。

1.2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

1.2.1 龙头引领强劲有力

近年来,通过招大引强、培育扶强、重组建强等方式,培育了以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10 家,其中,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家、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 家,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 家。龙头企业直接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蚕桑基地,把生产基地建成企业“第一车间”,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催生了大量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组建了一批产业化联合体[2]。据统计,全市蚕桑龙头企业通过返租倒包方式,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1 600 多个。

1.2.2 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订单收购、二次分红、产权入股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发展[2]。

1.2.3 规模效益大幅提升

通过企业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蚕桑产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养蚕由副业变主业,兼业蚕农变为家庭农场主[1]。嘉陵区、仪陇县等地蚕桑园区根据返包户劳动力情况,以50~100 亩作为一个标准单元开展桑园返包,户均年养蚕收入达到25~50 万元,纯利润达50%~60%。

1.3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1.3.1 种业“芯片”作用充分显现

南充现保存有桑、蚕种质资源600 余份,是全省最大的桑、蚕种质资源库。各级蚕业主管部门与驻市省属南充蚕种场、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加强合作,加大优异资源的挖掘力度,开展优质高产、专有用途的桑、蚕品种培育。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示范推广网络[1],“川桑98-1” 等良桑品种覆盖面超过70%,“川山×蜀水”等新蚕品种推广面超过35%,桑、蚕优势种业保障产业发展能力后劲十足。

1.3.2 科技赋能焕发产业新机

着眼国际前沿科技,引入国际知名蚕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中国茶叶研究所院士陈宗懋在嘉陵区建立“双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蚕桑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高级技术人才200 余名,开展桑与茶深度融合研究。推动专家学者成果在蚕桑丝绸企业集成转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45 项(其中发明专利23 项)、省部级奖励4 项。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基地1 个,嘉陵区荣获“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称号。

1.3.3 技术推广助力生产高效

分类分级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蚕台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仪评定级售茧等主体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蚕桑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1]。良桑快速丰产建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省力、节本、提质效果明显[1]。研发推广智能化小蚕共育系统、自动化大蚕饲养机械及采茧机具,劳动效率提高6 倍以上。南充市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县(市、区)对蚕桑产业投入很少,业主因自身实力不足和缺乏政策支持,加之养蚕设施建设投入较大,配套设施不完善,蚕桑效益发挥不充分。一些地方桑树老化严重、产叶量不高,养蚕设施陈旧、养蚕量少,改造提升和翻新改建缺乏资金投入。

2.2 管桑养蚕劳动力缺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栽桑养蚕的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养蚕队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桑叶采摘运输、大蚕饲养上蔟等环节的省力化设施设备研发进度慢,目前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密集型的本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用工密集环节,一些规模化蚕桑基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3 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加剧

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制止耕地“非农化”、遏制耕地“非粮化”等相关规定,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用地难的问题。部分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大户有新建或扩建蚕桑基地意愿,因栽桑用地难以解决而无法开工。部分经营主体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蚕茧收烘站等养蚕及加工设施缺口较大,因设施用地难以落实而短时间内无法配套完善。

3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对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聚集要素、整合资源、强化保障,补齐设施装备、科技创新、综合利用、品牌培育等方面短板,积极创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以省五星级园区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统一规划、整体打造嘉陵区双桂镇、龙蟠镇、大通镇等蚕桑基地,加快建成嘉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仪陇县新政镇、嘉陵区大通镇、南部县长坪镇等蚕桑基地的软件、硬件设施,争创一批省市县级园区。

3.2 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就地就近建设蚕桑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配套烘干、预冷、冷藏运输等设备,提高蚕茧、桑果、桑叶等蚕桑产品初加工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深入挖掘桑叶、桑果、桑枝、僵蚕在食品、饮品、药品等方面价值,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研发生产桑叶茶(粉、食品)、桑椹酒、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发展桑果休闲采摘、蚕桑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支持举办桑果采摘节、蚕桑文化旅游节、丝绸文化节等活动,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鼓励蚕桑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产品销售平台,拓宽营销渠道。

3.3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强化政府扶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点培育、引进练白、印染、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企业,提升前端带动能力,强化后端加工能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大力推广智能煮茧机、自动缫丝机、无梭剑杆织机等设备[1]。支持引导养蚕能人领办蚕桑专业合作社,开展栽管养、产加销技术服务,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发展蚕桑产业,支持开展自主经营、入园返包,培育一批桑园适度规模、经济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的业主(大户)、家庭农场主。

3.4 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支持

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认真谋划储备项目,力争一批蚕桑项目纳入国省市项目储备库。加强与国省农业农村、商务、经信等部门汇报对接,积极争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茧丝精深加工等项目。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整合用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创新等各级涉农资金项目。建设一批资源禀赋良好、龙头带动有力的高质量产业基地。

3.5 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

与蚕桑科研院所、蚕种生产单位、蚕桑创新团队等加强合作,开展蚕桑共性关键技术、省力化智能化机具研发。支持建设蚕桑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桑粮经套种等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的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争取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以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抓好市县乡三级技术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与省蚕丝学校、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加强合作,积极选派龙头企业职工、种植大户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为蚕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配强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嘉陵区蚕桑龙头企业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嘉陵区:用心编织服务网 真情保障担使命
嘉陵区:为农民工逐梦提供服务和保障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全省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训班在南充市嘉陵区举办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