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为什么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23-03-10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但也出现了城镇发展不平衡和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的问题。
中国城镇化,是包括城和镇的发展。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63.89%,较之2010年的49.68%提升了14.21%。与此同时,我国建制镇镇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下降3.75%。这说明我国城镇化人口主力并未聚集到建制镇,而是聚集到建制镇以上的大中小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直接表现两率差异的扩大,即户籍人口增长率与常住人口增长率差距持续增大。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38%,较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相差19.5%。这19.5%涉及在城镇常住的农业户籍人口是2.61亿。
为什么两率差距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落户壁垒与农民落户意愿的矛盾。中国的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农民落户意愿较高,但存在诸多落户限制。农民落户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不能按常住人口来配置公共资源,不能为他们提供与户籍人口相等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因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相关。
在人口城镇化方面,中国人户分离现象特别严重。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为4.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约35%,较2010年增长88.52%。过去人户分离主要是在農民工和大城市,现在人户分离主要是在县级单元的城乡之间。也就是说,我国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县域人口流失严重。
这既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也与以农村居民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吸引力有关。没有产业带动,没有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影响了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直接导致了县域人口流失。而县域人口大量流失,也带来了严重的“三留问题”。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相伴随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为5.4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到了2021年,虽然总量提升到43.22万亿元,但占比却下降了37.79%,下降了18.21%。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共有县域1866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左右,人口比重为52.5%。充分挖掘县域发展潜力,释放县域强大发展动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从区域发展分析,可以打造协同发展的枢纽,使县域经济纵向对接区域大中城市,横向打通不同县区之间产业链连接,在做强做优县域特色产业的同时,推动“三产”融合纵深发展。
从社会学视野分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县域镇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缩小两率差距,有利于新落户人口与县域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三留问题”的解决。
二、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是为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重要抓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推动包括县城在内的建制镇发展。建制镇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核心载体。有利于农民从事离土不离乡的一些职业,包括在建制镇从事物流、交通、餐饮,但是居住仍然可以回到农村,离土不离乡。
2022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到 2025 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
二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释放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公经济的活力和积极性。通过民营立县、产业强县,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法治的平等的市场环境。
作为有为政府,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政府需要积极营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及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的创新环境;围绕县域发展的首位产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强化产业招商,正确引导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着力培养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在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版等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