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五育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2023-03-10姜婷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五育并举五育

曾 群,姜婷婷

(南华大学 a.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b.附属南华医院检验科,湖南 衡阳 421000)

引言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描述各式各样。无论主张教育目的是以个人价值为中心的个人本位论,或是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的社会本位论,还是注重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知识本位论,其核心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进展开的,而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是洋务运动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1]。在这个特定时期,蔡元培先生主动学习并汲取西方新兴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五育并举”,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扬。从西方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托克维尔主张:“公民德性只不过是节制的私人德性效果的延伸。”从而提出了现代公民道德教育[2];莫尔在《乌托邦》一文中提出,儿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智育的同时,要进行劳动教育[3];卢梭、洛克等西方教育家也强调劳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劳育可以促进儿童体育、智育和德育等多方面的发展[3]。

一、如何理解“五育并举”

蔡元培先生在1912 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方针[4]。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从儒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体会到教育讲究个性化,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形式。其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5]到目前为止,距离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理论已有100多年,“五育并举”也随时代在发展前进,尤其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代教育家严复早年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国新方案,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国民的力、智、德,成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6]。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扩展了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发展为“德智体美”。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及时代要求[8]。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主张“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可以看出“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将长期作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指南,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

二、高校“五育并举”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对高校目前“五育”的学习和研究发现,尚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在实施“五育”的具体实践中,常常把“德、智、体、美、劳”分割成彼此独立的五个教学活动,比如专业课上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认为德育体系只存在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活动中,专业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培养毫无关联。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推进,对“五育”的研究更加深入,教育者均意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性,认为“五育”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协调,但尚未从根本上分析“五育”的内在关联,仅对“五育”进行盲目而简单的叠加和整合,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生搬硬套、不协调地将“五育并举”整合在一起。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五育”培养,但将“五育”独立进行培养,缺少融合,忽略了“并举”的模式。当今社会依旧存在“大学生就业难”“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点,但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的希望所在,而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在素质教育下,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1]。因此,基于当代高校教学过程中“五育并举”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五育并举”模式的相关研究很有意义。

三、如何实施“五育并举”

要实施“五育并举”,关键在于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为了“并举”而并举。

首先,坚持“五育并举”,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课堂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而高校课堂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于高等教育实施“五育并举”尤为重要。但“五育并举”的实施较为困难,传统的课堂并不利用“五育并举”的有效实施,因此,要从高校课堂的特点出发,变换课堂布局,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讲台—课桌布局,可以设置一些圆桌,甚至去除座椅到户外,师生围坐在地上,让教师和学生从视觉上和心理上感受课堂,让课堂不只是传授和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更多地体会课堂中的“五育”融合。要打破“课堂”这个限定区域,多设置一些教学科研项目,让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扩展到实验室、教育基地,甚至是企业公司等,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研究室里开展“五育并举”。以教师的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培养智育,随时随地指导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德育,让学生明白科研是实事求是,容不得任何造假;培养体育,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阴性结果”和失败感,就像体育竞技场上只有一个冠军,引导学生感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美育,科学知识本身在不断更新,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新事物、新理论,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美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劳育,学生通过辛苦的实验,整理数据,发表研究成果,在这一系列亲身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成果。

其次,加强高校教师“五育”融合能力教学基本功。高校教师是“五育”融合的主体,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加强自身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提升“五育”融合能力这项新的教学基本功,使之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设计中,要从“五育”融合的视角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五育并举”育人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于“五育并举”的理解程度及困难所在,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课程结束不代表教学活动终止,之后的教学反思同样重要,要对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的进行反思,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五育并举”实施亮点和问题,提出自我重建的具体建议。一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基础医学专业课教师可以请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正确、合理地展现出来;又比如体育课上,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各项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应该告诉学生体育运动可以加强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增强心肺功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与医学领域教师交流,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依然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并在理解和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主张学科交叉,将“五育”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

再次,提高大学生接受“五育”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主体是人,教师是“五育”的传授主体,学生是“五育”的接受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机融合“五育”是前提,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接受“五育”,并能在其他活动中展现“五育”教育成果是目的。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五育”的内涵,明白“五育”对人生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寻找专业知识背后的故事,感受专业知识中美的观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认识到知识的本质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结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到完整的“五育”,提高自我的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增加“五育并举”的灵活性。“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并举”,而“五育”是内容,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将多样性、灵活性在“五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有效展现,是实施“五育并举”的目的。实施“五育并举”,不能一味地均衡“五育”,要采取一事一议的策略,即可以以“五育”中的“一育”为中心,其他“四育”为辅助。当下强调的课程思政正是“五育并举”的体现。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以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为核心,注重“智”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兼顾“德、体、美、劳”的有机融入,充分地在专业知识里挖掘“五育”的内容,研究教材里与“五育”关联的人物和故事,在坚守专业知识学术品味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在智育培养中有机融入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总之,在高校实施“五育并举”非常重要,应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有机融合“五育”。“五育并举”的有机融合,其根本在于各主体之间的融合,任何一个环节和主体的缺失都将使“五育”无法真正有机融合。期待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探索出更多“五育并举”的育人策略。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五育并举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