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

2023-03-09王子明王玉娟

光明中医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气肝木运化

王子明 王玉娟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联系[2],还与自身免疫、饮食和环境因素、各种理化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反复侵害胃黏膜上皮所致。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喜按或拒按、反酸、食欲不振、呕吐等,其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平薄、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显露、色泽灰暗、伴有结节或颗粒改变。该病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性,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2],也是最重要的胃癌前病变。西药对于该病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因此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优势尽数体现,本文通过圆运动理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 圆运动理论

1.1 圆运动基础理论的溯源圆运动理论最早体现在河图、洛书中,后随八卦和《周易》而萌芽,形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期,发展完善于元明清时代,最终成熟于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3]。《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古时人们通过观测日月星辰运动、四季昼夜更替等自然变化,总结发现大宇宙内的世间万物都处在一种规律圆周运动当中,又因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人身体内的小宇宙也存在圆运动,且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大气圆运动密切相关,一身之气的圆运动更是决定人体发病之关键[4],天地万物、人身体内的变化都是圆运动的结果。

1.2 自然圆运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以后,储藏在大地下水分内的热开始浮升于地表之上,故大气温度上升,万物始生,至于春分之时土上土下热气平分,最终到达夏至之日,由立春升出至大地之上的热,已达到极致,则始降;立秋为降的起点,将夏时所得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内,于立冬之时沉于土下之水中,至于冬至之时,立秋沉降于土下的热达到极致,于第二年复始上升。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升降浮沉,周而复始,自然界生物皆顺应此律,此乃自然之圆运动。

1.3 人体圆运动人体内亦然,人乃万物灵长,万物以人之主,禀自然圆运动之大气而生[4]。《四圣心源·阴阳变化》所言:“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肝秉木气,有疏泄之性,可升于左;肺秉金气,有收敛之性,可降于右;心秉火气,有宣通之性,可下行与肾水相交感;肾秉水气,有封藏之性,可上行与心火相交感;脾秉土气,有运化之性,可居中而运四维。形成一个以脾土为中心,肝木左升于上心火,肺金右降于下肾水的圆运动,此乃人之圆运动。

2 从圆运动理论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中医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定病名,一般纳入“胃脘痛、胃痞”范畴。圆运动理论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虚久病导致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气机圆运动被打破。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5]中曰:“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中和,便是病了”。圆运动平和则无病,失和则生病[6]。

2.1 中土不运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云:“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脾胃升降有序,燥湿相济,中土运化正常;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升降反作,中轴运转无力,四维升降失常,圆运动停滞,则上下左右俱病[7]。因感受外寒、暴饮暴食、酒食无度、素体脾虚可至脾胃升降失调,中气难以继运,四维因而停滞。中气是在阴阳二气、五行之气的升降之中产生的[8]。中轴的旋转停顿,四维的升降倒作,圆运动成了不运动,人身脾土之气,运化无力,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泄、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症。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停而为湿,聚而成痰,痰湿互结,化为痰饮。痰浊停滞中枢,可阻滞气机,气机条达不利,而产生四肢沉重、头重昏蒙、肌肉酸痛等症状[8]。倘若及时给予调理,祛除痰饮,复运气机,中土得安。

2.2 相火不降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5]中论述“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中气虚则胆经相火不降,相火逆行,伤于肺金,收敛之力弱,阳浮于上,不能沉降入于水中,则升发无力,人身升降之圆运动难以继运。四维升降失调,中轴不转,则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是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灵枢·师问》曰:“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燥湿平均,则脾升而善消,胃降而善受”,相火不降则脾不升胃不降,出现纳少、恶心欲吐。胆为甲木,主沉降,肝为乙木,主生发,甲木降相火于下,乙木得升君火于上。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相火论》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因此,相火不能正常潜降,肾水无法封藏,肝木无以生发,中土无以得生。

2.3 木气郁滞东方木气应肝,主气机升发。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曰:“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厥阴风木之气作为一年中初之气,起到引领全年之气的正常升降的作用,若自然风木之气不能正常升发,则生气不足,阴阳失衡,草木出现晚荣,自然水湿之气得不到阳气温煦而凝聚,表现为燥气大行。人身体内亦然,肝木之气由左而升,为五行圆运之始,是人身一气周流之起点。肝木作为人体圆运动正常启动运行的关键,当因情志、饮食等因素导致肝木郁滞,不能正常疏泄,乙木郁遏不能上升,于是甲木不能下降,经气壅满,转而上逆,因木郁生风,由肺金敛降入肾水之热就不能化生木气而上升,风生郁热故郁热于下。厥阴一病,则风木克土,中气既败,火气现而热。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2.4 胃失运纳胃以降为常,以滞为变,外感风、寒、湿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客于胃内,收引凝滞,阻滞胃内气机,中焦升降失调,枢机不利,发为疼痛。或饮食过饱或过饥,损伤脾胃之气,气损则运化无力,气机壅滞,不通则痛;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不加控制,酿生湿热,凝滞于中,湿伤阳,热伤阴,阴阳两伤,脏腑功能失调,《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中云:“膏梁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或患者久于忧伤,思虑过度,暴怒一时,导致脾气受损,肝失疏泄,肝气乘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发为胃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可以导致气机紊乱,进而产生胃痛。或患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素体脾气不足,无力运化,脾阳不振,不能温养,气血生化之源枯竭,胃失荣养,不荣则痛。

3 从圆运动理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

治疗上,以“转轮运轴复圆”作为基本治则。黄元御言:“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中气足,则脾升而水木亦升,胃降而金火亦降,气机升降协调,故病祛而百病不生。以补中运轴为主,调升降兼顾四维旋转之性,标本兼治,以复运动之圆[10]。

3.1 运中气轴运则轮行,运轴即为运中气,中气运则全身气机升降正常,无病可生。关于运中气的治法,彭子益分为温中、养中、补中、调中、顾中等几种详细治法[9],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药性提纲》[5]中有详细论述,关于补中之法,他认为炙甘草为温补中气之主药,具有起死回生之功,冰糖可补中而不横滞,大枣补中而最补津液,党参亦可补中生津液;对于温中之法,将干姜作为第一温中要药,炼蜜亦可有此功也;养中之道即在白糖、饴糖、山药、扁豆、糯米等甘温平和之药;用神曲、麦芽、山楂、槟榔等消食滞,砂仁、蔻仁除气滞,此乃调中之法;用药时考虑是否会损伤中气,即是顾中。理中汤可作为“运中气”法的代表方,治疗中轴停运,四维升降倒作,而致上下左右俱病,主要通过调理中焦脾胃,温补中气,祛除寒湿,轴运得复,异位之气复归原位,圆运动可正常进行。此为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也[1]。

3.2 降相火相火不降,其因有五,一者,肺金敛降之力不足;二者,中气虚或中气虚寒;三者,本气圆运动失和,乙木不升,甲木不降;四者,因有形质之物阻碍下降之气,如瘀血、痰饮、水湿等;五者,与时令相合也[12]。因此,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相火不降,可分别采用扶金敛肺、运中转枢、升乙木降甲木、去滞降火的治法。相火根于上而藏于下,其性下降。相火下降的重要因素肺金的收敛和甲木胆气的降沉作用[13]。麦门冬汤治肺金气不降,麦冬为治肺金之燥之药,因肺气逆者,胃气必逆,故常用半夏以降胃气之逆,又因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本乎自然,必以中气药补肺金之药,肺金乃能下降耳,且指出土为金母,补土以生金,则圆运动之力更速。故常用粳米、大枣、党参、炙甘草之药补土以生金。肺金降而相火降,相火降而运动复。

3.3 助木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风者,百病之始也”;清代黄元御于《四圣心源·六气解》中提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清代张璐之在《张氏医通·卷十二》中亦指出:“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易动难静;肝脏有病,除自伤本脏外,上冲犯心、横逆克脾、直逆侮肺、下陷扰肾;如此,五脏皆受其累。清代名医魏之秀提出“肝为万病之贼”的说法[14],体现肝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百病皆可从“肝”论治。《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肝与脾、木与土在疾病发生上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当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木气不得疏,升发无力,正常的圆运动不能启动,或横逆犯脾,中土不能运。四逆散为疏肝健脾之方,可通过“轴轮并运”恢复一身之气的正常升降[5]。既可助木气以疏利气机,又可补中气以运化水谷,以平为期。方中柴胡苦平微寒,可引清气上行,疏肝解郁,清郁滞之热;白芍味酸可补肝木之体,肝血充盈,一则濡养肝气使肝木条达,一则涵养肝阳防其过亢[15]。《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论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酸味来泻肝木之郁滞,又可缓急止痛行营气;枳实苦酸,亦可助白芍祛肝木之郁滞,枳实为酸橙或甜橙的幼果,升发之性较强,可助木气之升发,使四维运而圆运动复;甘草,为温补中气之主药,土气得复则运化行。

4 结论

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当中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应当以顺应自然界中四时六气的运行升降规律为前提,对于疾病的治疗应当去除异常气机运动使之恢复到脏腑本应之运动。黄元御提出:“中气旺盛,阴阳升降有序,土枢四象,万物化生;中气虚衰,升降郁滞,则百病丛生”[16]。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不光有消化系统的症状,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肢体麻木、健忘等全身症状。本文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可归于中土不运、相火不降、木气郁滞、胃失运纳,导致轮停枢萎。治疗应当补土气运中枢,运四维复轮行,最终达到轴行而轮运,恢复一身之气正常的圆运动。当人体的圆运动难以维持时,更加容易受到自然运气的变化而发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应通过改变生活、饮食规律来顺应自然六气流转的规律,使恢复人体气机运动之圆,缓解病痛。疾病并非一日而成,治疗也应该徐徐缓治。本文根据圆运动理论,提出以“运中气,降相火,助木气”的治疗原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中气肝木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24节气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