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探究

2023-03-08张嫣然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效益革命红色

张嫣然

(黄冈市委党校,湖北 黄冈 438000)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学界最热切的诉求。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等呈现为多元思想文化并置的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出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多样化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的尝试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然而其效益依旧面临差强人意的尴尬境地。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充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关系

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政治、思想、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直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是一种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信息形态并存的宝贵资源,其起源、发展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主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强劲的话语势头是理解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关键。红色资源研究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自觉倡导。1951年钱俊瑞在《用革命精神实施新学制》一文中首次提到了“革命精神”的概念,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仍处于革命与战争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应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拿出最大的勇气,使出最大的力量来克服一切困难。钱文将新学制的改革与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新学制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们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1957年董学田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点滴经验》一文中提出,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革命传统教育,诸如分析英雄人物形象、介绍革命斗争事迹、书写革命英雄故事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清现实,彻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2]。直至今天,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研究依旧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内容无一不在强调要结合时代特征弘扬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发挥好它们的“思政育人”功能。

继“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概念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兴起了对“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探究。“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其形成的时代环境,围绕当下的时代任务,依靠特定的载体,于是便创造性地衍生出了涵盖革命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的“红色文化”研究。相较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凝练了“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拓宽了“革命文化”的研究视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红色资源”的概念,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从静态的宣传式、口号式的研究转变成了动态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究。红色资源是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两者之间应该呈现出“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要保护、挖掘、抢救各类原始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利用、开发、创造出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红色资源。当然,这其中的前提是必须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发扬光大。将凝聚着“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红色资源扎根在最初的、令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中,探究其共性与特性,总结其产生的经验、规律,使其能够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茁壮成长,成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有效育人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探究红色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是什么”的问题。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不少学者直接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益”概念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效益的释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是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最大的育人效果[3];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要是社会实践活动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效果,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4]。这种简单移植概念的做法并未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性。还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5]。这一认识较之前者更为具体,但仅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仍较为片面。此外,还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划上等号,这显然忽视了两者的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投入包括思想、知识等“软”成本和物质需求,两者不可偏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作用对象是人的精神、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的思想高度、理论基础、教育方法、技巧这些知识、精神形态的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达成的题中必有之义,同时一定的物质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实现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有其内在的效益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横向可划分为个体、社会、生态三层效益体系;纵向可划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从效益程度上可划分为内化效益与外化效益。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目标、任务三位一体,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是盲目实施,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明确与否,任务的完成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有着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辅之以得力的组织,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益相对较高,反之则不然。综上所知,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励受教育者在认识和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生态发展所产生的一定效益。红色资源可作为上述的“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以收获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二、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影响

上文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具有内在的效益体系,其结构由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成。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一部珍贵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具有宝贵的育人功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形成。

(一)纵向维度: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短期效益的达成,引领长期效益的实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效益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及时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充实教育对象的心灵、情感、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效益的题中之义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由于教育对象品格的塑造、观念的养成、价值的取向、政治素质的形成等众多方面都要符合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凭空生成的,更不是揠苗助长式地强加而来的。譬如在人生观的形成上,人的思想的形成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来支撑,倘若缺乏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即便是情感和认知上有一定的体悟,也依旧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短期效益以长期效益为目标导向,而长期效益的实现正是得益于一个又一个短期效益的达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实践要立足于短期效益,着眼于长期效益,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以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益。

讲述一段感人的红色故事大概需要五到十分钟,观看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大概需要两小时,参观一处革命遗址大概需要一小时,这类活动过程很短,但往往能直接地、有效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效益。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积极的情感是一种动机,一种激发和维持人的原动力,给人注入活力与生机,是推动人的认识升华的积极力量。”[6]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段红色故事,讲述人和听众都能或多或少从中体悟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沉浸于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的光影世界,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观众的内心,引发观影者共鸣,激起爱国情怀、民族信仰;参观革命遗址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认识到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不易,在回顾历史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感受恢弘大气的民族精神。红色资源以其天然的优势充分地激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接纳教育者通过红色资源载体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情感、精神,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此以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短期效益向长期效益转化的质的飞跃。

(二)横向维度:红色资源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效益需要,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效益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其他各方面素质自由全面地发展,对个体的需要具有引导性和满足性。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依据人的需要层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效益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生存效益、情感效益、社交效益、享受效益和发展效益[7]。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用于社会系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良性作用,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以及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个体效益的形成是构成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构成个体的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到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中的“苏区精神”,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这些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可以对个体产生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无数的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用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基础,个体从中体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不易,进而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断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生存效益。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8]红色资源培养和熏陶人的情感,推动和强化个体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调控个体的行为,完善个体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情感效益。红色资源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与此同时,先进的红色文化对人类具有反哺作用。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交往,人民的普遍素质都会有所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个体彼此间的交往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个体的发展,这也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社交效益的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歌谣、红色诗词等高雅的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情趣,为个体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受效益的重要表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到后期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每一次概念转变都体现了后人在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情况创造新文化的要求,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的不断超越。红色文化资源要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和引导个体时不断激发个体的精神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现和提升。这正是红色资源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效益需要的有力表现。

红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提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是中国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坚定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实写照。广大人民群众透过红色资源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和伟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资源通过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群众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来增加社会劳动力,提高社会生产率,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其中包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思想和政治立场始终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不跑偏、不动摇。

三、利用红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三重路径

红色资源特有的属性和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双方良性发展。一方面,开发的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扩大红色资源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实现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 利用红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否开展的关键,而队伍成员的素质高低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否收获良好效益的重中之重。队伍的整体素质越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越好,效益越大。红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具体体现在:提高队伍的道德素质,丰富队伍的知识素质,突出队伍的才能素质,强化队伍成员的心理素质。革命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们学习的道德榜样,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生动地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培养着人们的道德情感,推动着人们内在的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促使着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升。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拥有丰富的学识、扎实的知识结构、专业的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更加快速、精准地把握红色资源中的思想内核,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素材储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二者构成相生相发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在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革命先辈经过了红军长征、抗美援朝、开垦南泥湾等无数艰难险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具体的情形不同,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成员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困难中磨炼意志,遇事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坚定使命,勇于突破,直面挑战。

第二, 依托红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10],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创造观和心理健康教育七个方面[11]。红色资源大致由“人、物、事、魂”四个方面构成:“人”指在为中国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先烈;“物”主要指战争遗址遗迹、纪念碑、博物馆、革命先烈旧居等;“事”指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魂”指革命先烈在实践中创造出的革命精神。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到对民众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有效地引导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人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社会实践带去不竭动力。

第三, 结合红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收益有直接联系,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能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将红色资源从方方面面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譬如,融入到家庭教育中,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工作单位的环境中,创造一个动静结合、物态与活态、生活日常与教化实践融为一体的优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家庭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摇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小接触红色经典,接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园内绘制讲述革命先辈生平故事的墙绘、板报,伫立红色文化雕像,借用广播、官微、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红色文化,举办红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等等,营造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在工作单位中可以创设红色主题的办公环境,或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组织团建活动,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这些都是结合红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式。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通过上述的三个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收获更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后,针对一些错误的、不合理的有关红色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观点予以辨正。譬如,有人提出红色资源作为知识具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其中蕴涵的关于人生、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的普遍价值属性,为此,应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看起来是认同红色资源,而且是站在客观、公允、价值中立的立场,事实上经不起推敲。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的思想政治工作。红色资源帮助人们牢记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是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红色资源是历史实践的客观产物,是无法被磨灭的历史记忆,政治性是红色资源的本质属性,抛弃了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效益可言!灌输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手段,也是必要的教育形式。无论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不同的是灌输的方式会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小给孩子灌输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可以从引导孩子接触红色经典入手,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灌输化于无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猜你喜欢

效益革命红色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