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境遇与路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23-03-08吴冠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制度

吴冠勇

(鄂州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鄂州 4360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不断拓宽其实践领域,逐步深化了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防范化解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蕴藏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中。新时代十年来,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形势、艰巨繁重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命任务,始终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实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新时代十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的根本保证和决定性力量。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经验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问题,不断在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以及组织领导上下功夫。

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政治领导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根本。政治领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原则、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方向不偏离、领导权不旁落。新时代十年来,党一直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始终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第一,不断加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2]新时代党不断加强对宣传、对意识形态的政治领导,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宣传格局,确保了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各级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政治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政治领导力不断增强,保证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第三,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有效贯彻。第四,解决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领导弱化的问题,有力地治理意识形态领域各种不良的政治现象,成功地应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独有的难题,扭转了意识形态观念淡漠的状况。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越来越牢固,成为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2.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思想领导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灵魂。思想领导强化理论推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新时代十年来,党十分重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领导,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思想领导,实现人民精神的完全主动,巩固了共同的思想基础。第一,理论武装常态化。党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形成党内外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教育学习活动,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使全党高度团结统一,增强了抵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发挥“学习强国”平台的作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党的思想引领力显著增强,共同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涵盖各个领域的新局面,各领域、各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明显,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得到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越发凸显、作用持续显现。习近平总书记用“根本问题”定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领导的凝神聚魂作用越来越明显。

3.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保证。组织领导发挥党委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到党员干部个人,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新时代十年来,党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明确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明确阵地建设与管理的责任。第一,明确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了“大宣传”的工作思想,明确了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的政治职责和工作责任。党委负责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到“头雁”作用,以上率下,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第二,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持续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提高党员干部的业务技能,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第三,明确阵地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党不断强调在阵地建设与管理上要把控好阵地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主动占领阵地,主动争取领导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越发坚强有力,各领域、各部门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协同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党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促进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实现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跃进。新时代十年来,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4],这是党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及时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十年来,党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保证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升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句话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于指导实践。正是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愈加巩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得到高度认同,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抓在党的手中;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得到进一步遏制,各领域更加风清气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得到彰显,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2.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就是在理论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指南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内在要求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新时代十年来,党秉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第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和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炼理论,促进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基本要求、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有力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植根于本国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不断创新发展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冲破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层层包围、指明全球社会主义发展新出路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创新理论,均是在实践基础上结合本国历史文化的理论创新,成为指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是意识形态建设得到民众支持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十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1.回应人民的殷切期望。人民群众的需求一贯很朴实,通常希望过上美好生活。新时代十年来,党直面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愿望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努力方向,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不断成就了中国人民一个又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5]作为新时代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主动回应人民的殷切期望,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秉持人民立场,实现人民的期待,圆满人民的梦想,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越来越富有成效。

2.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人民群众遇到的揪心事情,往往是涉及切身利益、急难愁盼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困扰着老百姓,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如果民生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会失去生命力。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民生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凝心聚力解决了老百姓一些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成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过上了美好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反腐败、建设美丽中国等举措,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至上”[6]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使得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更为强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为牢固。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和发展迎来了新的环境和空间,蕴藏着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丰硕,给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科学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坚决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10,意识形态工作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带来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意识形态建设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错综复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外部威胁、内部挑战和网络冲击。

1.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当今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敌视,更多体现在文化、思想领域。一是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包装成“先进经验”“发展真经”“普世价值”等花样来大肆宣扬反对马克思主义,极尽挑拨离间、颠倒黑白之能事,对马克思主义肆意攻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刻意歪曲,甚至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煽动民怨,抹黑中国。其实质均是试图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全球化和一体化扫清障碍,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二是以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复古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一方面,以“还原历史”“揭露真相”等名义进行丑化诋毁我国历史及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民间团体的形式,费尽心机撮合、扶植国内那些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培植策略上的内应势力,图谋在中国复制“颜色革命”来推翻制度、颠覆政权。两类社会思潮互相激荡,渗透到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不时掀起思想领域的阵阵波澜,严重影响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

2.国内“多样性”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一是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涌现,人员不断增加,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非党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参政议政的欲望愈加强烈,思想意识越发多元。二是社会利益格局加剧演变,利益主体产生分层化,诸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民生问题,引发了一些信任危机,与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治理局面,极大地冲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对这两种社会发展态势,需要在意识形态建设层面花更多的精力去回应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这给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爆发,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点菜”,但是新媒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抢占着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威胁着国家安全。一些别有用心的大V、主播等通过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管理难题,在自媒体平台上频频向党、政府发难,散布错误思潮、发表辱国言论等负面舆论,甚至借题公然抨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西方自觉或不自觉的喉舌。更为可怕的是,互联网舆论场似乎形成了一种怪象,只要有人力挺、讴歌党和国家,就会引来嘲讽以及嘘声一片,更为严重的是,这股“邪气”有扩大蔓延之势。网络空间展现出真实与虚假杂糅互构的种种怪象,极大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方法有待进一步与时俱进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一些思想观念、方法手段还存在着与时代要求、群众需求不完全相适应、不完全相协调的问题。

1.意识形态建设理念有待更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一些意识形态建设理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完全相适应。一是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观念陈旧僵化。常常以固有的经验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难题,导致对不同类型错误思潮的批判不彻底、不全面,消解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意识不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立场没有完全站稳,法治思维没有完全树立,层次思维没有完全形成,大局思维没有完全定格。各部门往往囿于自己的职责,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给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循环带来层层障碍。特别是国际视野较弱,面向世界突破西方意识形态重围的国际化思维欠缺。三是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行为庸懒散浮拖。有的党员干部以及相关部门坐等意识形态工作安排,或敷衍交差,缺乏积极主动作为,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领导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意识形态建设理念若不适时更新、不以全球化视野来系统谋划,就难以应对新难题以及暗礁险滩。

2.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面对解决意识形态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形,均指向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方法手段落后,成为制约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式偏向单一化。往往通过座谈会、通报会的形式去解决问题,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去落实问题,说教方式简单划一且“一刀切”,难以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意识形态建设形式单一带来严重的形式主义,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实际情况,存在“假、大、空”的乱象,缺乏吸引力与说服力,宣传效果差强人意。二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过于传统化。硬性灌输的传播方法仍然占据主流,注重“漫灌”,缺少“滴灌”,习惯于讲“大道理”“大主题”“我来说”,没有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模式,施行者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受众被动接受且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仍然没有扭转。三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缺少信息化。意识形态建设的技术手段没有跟上智能时代的发展,缺乏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和人民大众现实需要相脱离。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不够明显,究其缘由错综繁杂,但主要因素是某些制度科学化水平不够高。

1.部分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弊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变形”“走样”。一是制度的适用性较差。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和矛盾,或者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有些制度经不起客观实际的检验。有些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考虑制度的长效性和根本性。有时甚至大幅度地调整制度,“朝令夕改”往往令人“找不着北”。二是制度的有效性不强。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抓得很紧,但是效果不佳的现象却常在。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了不少制度,但还不能有效地防止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度仍然不太高。意识形态斗争持之以恒已成常态,意识形态制度不断健全已成事实,但是西方渗透、国内错误思潮等意识形态问题的滋生蔓延仍然没有斩断,在一些领域攻击、污蔑党和国家的现象花样翻新,有卷土重来之势。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设计不够科学。

2.制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高。当前,制度化水平不高已经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缺位的现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度体系还未完全构建。正是缘于体制机制还没有全面优化布局,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存在堵点,难于全面推进、难于真正落实、难于起到实效。二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的监测预警机制、处置评估机制尚未成熟和定型。目前,意识形态工作难于统筹协调、无法实时捕捉负面舆情苗头、无力全面避免事态恶化、不能及时研判洞察舆情发展趋势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需要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维度发力。

(一)以实践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实践创新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向前发展的驱动力量。通过深化实践创新,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释放意识形态建设的“红利”,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和精神准备,为点燃意识形态建设的“燎原之火”奠定根基。

1.以实践创新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创新是在总结经验、深化规律认识、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道路。第一,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性。积极总结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富有成效的经验,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中发展,引导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第二,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加强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理性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舆论生态环境的瞬息万变、人们不同层次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等现实状况,掌控新闻舆论的新动向、研判意识形态的新态势,增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认识,克服意识形态建设的盲目性。第三,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性。深入认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自觉回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思想困惑,积极聚焦于民众的急难愁盼。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把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理论的生长点,把解决好人民的实际问题作为理论的不竭源泉,不断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吸引力,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走深走实。

2.以实践创新激发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动力。实践创新是在增强群众意识、凝聚主体力量的基础上激发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动力。第一,增强群众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意识。实践创新要求把意识形态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融入各行各业的行规行约,使之制度化、日常化、具体化,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调研活动和走访活动来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通过举办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法治建设实践活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等,来影响、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和公民言行。第二,凝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践行发展为民、发展惠民思想,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事业短板,不断夯实群众根基,打通意识形态建设“最后一公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目标上造福群众,使意识形态建设既有骨架又有血肉,创造情感认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努力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现实物质利益成果,用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支撑意识形态的“软实力”,让意识形态建设“现身说法”,不断刷新意识形态建设的存在感,调动亿万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形态建设。

(二)以理论创新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理论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构建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才能永葆意识形态话语的先进性,增强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力,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坚持理论创新,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以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创新。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来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加深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来开辟意识形态建设新的发展空间;充分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第二,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完善和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龙头,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根本,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目标,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第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恰似一条无限延伸的射线,牵引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它源源不断地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性,提高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保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先进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2.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社会思潮,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性。坚持理论创新,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社会思潮,提升理论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有效性。在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类社会思潮,把它们汇流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河中,融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血液里,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形成统一认识、步调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掌握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就是明确把当今时代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确定为发展方向,在此前提下,允许多种思想文化竞相发展来满足人民的多方需求,丰富人民不同的精神生活。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带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健康地向前发展,在多样价值取向中树立与推动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和发展,以达到统一认识、凝聚民心的目的。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及时回应社会思潮。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场”之道的重要方面在于把握和解决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社会思潮冲击问题。马克思主义要起到引领作用、正本清源,必须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来及时回应社会思潮。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揭露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性,消除负面影响,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在理论辩驳和事实论证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反击种种错误言行,澄清模糊认知,敢于“亮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在发扬斗争精神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

(三)以方法创新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强化技术支撑,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打造立体化的方法路径。

1.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谋划意识形态建设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它的守正创新不仅仅是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更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支撑。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7]。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导向,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谋划,尤其要树立科学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坚持战略思维的核心所在是站在全局角度思考、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全面协调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战略性安排和统筹性部署。坚持创新思维的核心所在是以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以观念变革为基础,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破解工作难题,在探索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弹性和针对性的方法。坚持辩证思维的核心所在是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的核心所在是未雨绸缪谋划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削弱,不能有丝毫动摇,不能有丝毫原则上的妥协。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打造意识形态建设新模式。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逻辑决定了其形式的灵活多样。第一,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良传统与重要形式是集中学习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应继续探索更多契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主题,使集中学习教育既不中断又与时俱进;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8],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第二,实施全民意识形态教育。落实全员意识形态建设,要不断壮大意识形态建设的力量。在社会、学校、单位、家庭等场合广泛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号召全民参与意识形态建设,引导全民齐心协力抓好意识形态建设,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第三,发挥传统媒介的教育功能。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宣传领域和效果不能忽略,应该积极嫁接新兴媒体,注重线下线上、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全面创新宣传方式,以新闻、出版、音乐、绘画、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人们在愉悦环境中耳濡目染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浸润和熏陶。及时更新宣传内容,以鲜活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3.运用新技术开辟意识形态建设新领域。意识形态建设占领思想传播制高点,要充分重视新媒体的特征,不断扩大宣传阵地,创新传播模式,适应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需要。第一,构建“互联网+”立体网络传播体系,巩固网络传播主阵地。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互联网的介入,开发更多绿色、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宣传阵地,广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络社区,运用慕课、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程序等新媒体来扩大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和渠道,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意识形态传播系统,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唱响网上主旋律。第二,强化技术支撑,为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赋能增效。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嫁接5G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等现代技术,创新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范式,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效能。第三,强化网络治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筑网络安全屏障。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维护网络秩序,形塑舆论生态,优化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四)以制度创新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制度创新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度建设是提升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全面推行制度创新,加快制度安排,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科学化、长效化。

1.健全系统严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激发制度创新活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第一,在总结制度建设经验上发力。在系统总结与反思新时代十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以好的制度建设经验为参照标尺,大力贯彻执行好的制度,革除旧的、不合时宜的制度,抓紧完善建立新的制度。第二,在健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意识形态的每项制度都离不开整个制度环境、整套制度系统。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齐头并进地建构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意识形态制度体系除了实体性制度之外,还应制定程序性制度与之相呼应;除了完善制度内容之外,还应设计制度安排;除了堵塞制度漏洞之外,还应压缩制度执行裁量权。第三,在法治机制建设上作为。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推进法治机制建设民主化,不断健全和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机制,构建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高效运行的法治机制,稳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以此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行稳致远。

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纵横交错的协同建设机制。协同建设机制是提升意识形态控制力、提升意识形态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抓手。第一,以健全意识形态监督机制为重点,完善党政机关同级部门的意识形态“横向”管理体制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监督检查范围,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意识形态监督机制应制定完整的监控要素,对于不达标的情形及时给予预警,督促定期改进后,进入新一轮的监测周期,形成螺旋循环的监督系统。第二,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重点,完善党政机关中央到地方的意识形态“垂直”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一条线,确保“一杆插到底”,保证政令畅通,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落地生根。第三,健全意识形工作的领导体制,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压实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第四,以属地宣传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构建高校、行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主体协同管理机制。第五,以社区党委牵头,动员小区、家庭、居民等成员主体人人参与的意识形态治理机制。整合多方力量,汇集多元主体,形成党委领导、宣传部门协调、其他部门负责、各主体参与的纵横交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协同建设机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意识形态建设的高效运行,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大局”所蕴涵的历史机遇,有效应对“两个大局”所潜藏的风险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完善以实践创新为依托、以理论创新为引领、以方法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创新路径,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努力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更加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态建设目标,努力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就能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