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活动对提升高校思政亲和力的影响研究

2023-03-08胡高宁刘旭日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共青团理论课

胡高宁 刘旭日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不断提高。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亟需继续推动“大思政”格局建设。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其组织活动的方向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有效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进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主体之间由于亲近、吸引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2]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这一重要论述创造性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很多专家学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但也不乏问题。

(一)教学环境日益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生高校生活时期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必须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冠疫情和新媒体的双重冲击下,当前面临的教学环境跟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当前国际局势发生较大变化,“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同90 后相比,00后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批判精神和好奇心,但同时又因为成长环境较好,相对缺乏社会经验,或多或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00后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其成为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和再传播者,加上有些社会思潮经过了精心伪装,影响着学生们的正确分析。第二,新媒体兴起对传统课堂发起挑战。随着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终端的普及,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时时交互性、共享性、超文本性、碎片化等特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00 后学生,早已习惯了网络世界短小、实际、清新的文风,对课堂上长篇系统的论述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且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其超文本性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对传统授课方式形成巨大挑战。应对新媒体挑战,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多变的新媒体面前依然显得乏力。第三,面对新冠疫情,授课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延时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乏开展线上教学组织的经验、缺少增强学生线上互动的策略、缺少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注、缺失评价学生线上学习的有效方式等不足之处。[4]线上授课存在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加之疫情反复,学校授课方式往往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情况确定,需要在线上、线下之间来回反复切换,在线上线下切换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效果都受影响,教师备课压力增加、授课计划调整等都会影响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影响亲和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仍需完善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效果,方法得当,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递学习内容、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包括案例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注重教学方法探索,但忽视教学效果评价。虽然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希望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只有少部分老师会考察教学方法改变所真正发挥的作用,所以存在教学方法多元,但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第二,对不同科目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差异。据统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文献数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4 门课程中是最少的,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相比竟有10倍之差。”[5]第三,实践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且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实践教学能够与传统理论学习互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亲和力,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主体缺失的问题,即教育者在场取代受教育者在场,受教育者身体在场取代精神在场,受教育者少数在场取代全体在场。此外,因为部分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再加上疫情对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

(三)教师素质仍需提升

第一,教师队伍“学院化”走向,“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硕士、博士毕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对理论的把握很多是从理论而非社会实践的角度,这就导致部分教师讲课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而缺乏生活气息,从而教师与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受教育和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较重,高校教师存在“知识中心观”,认为教育就是要围绕书本来进行,这就忽视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职称评聘主要看论文等科研成果,导致部分教师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上课效果。第二,信息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受新冠疫情影响,思政课程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线上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已成为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各大授课平台的授课功能日益完善,但老师们的应用熟练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提升。第三,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少。一方面,缺乏课上交流。部分教师在课上“满堂灌”,“自嗨式”的疯狂输出,却忽视了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成就感,逐渐对思政课失去兴趣。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组织模式使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难以架起情感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1]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仍需完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还需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全国普通高校开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2022年教育部新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使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完备。在新版教材中插入了图片、案例、视频二维码等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以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目前,虽然各高校已经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师主体地位突出但是学生主体地位不强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根据学校要求被动参与实践教学,而非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第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有的高校运用VR 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方式逐渐丰富,但是也存在实践教学主题不突出、与理论学习内容契合度不高等问题。第三,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在大部分高校中,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依然延续理论教学的评价方法,即采取结果性评价的方式。结果性教学评价虽然能够为教师提供较为直观的数据,但不免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如从生生互评、实践单位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共青团活动的特点有助于增强思政亲和力

(一)组织活动的方向性

在长期实践中高校已经形成了班—院—校或班—系—院一体的三级组织管理模式,较强的组织性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特征,且高校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可谓“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是由共青团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对共青团的性质做了如下表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自觉接受和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共青团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共青团积极响应,在全团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高校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先后组织学生开展团课宣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2022年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青团中央2022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同样,高校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共青团活动始终以党的号召为方向,帮助党赢得青年的支持。同样,高校思政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6]可以说,高校共青团委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团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内容。第一,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去认识变化发展的世界。高校团委通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大学习”等对青年进行世界观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去。第二,政治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基本国情,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坚持与时俱进,做时代新人。在政治观教育方面,高校共青团不仅组织理论学习,还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以“三下乡”“返家乡”等形式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倾听民声。第三,人生观教育。进行人生观教育,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科学进行人生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高校共青团会通过主体团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适时开展教育活动,如在学雷锋活动月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在学校开展禁烟活动,重申尊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四,法治观教育。高校共青团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法治宣传日、宪法日等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第五,道德观教育。高校共青团的道德观教育主要集中在集体主义原则、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高校团组织开展的各类课程,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吸引着学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依然是以传统课堂为主,加之疫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实践课程组织方式进一步受到限制,学习方式较为单一。相比之下,高校团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新颖,更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首先,在理论宣讲方面,高校团组织的理论宣讲改变了传统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如“青年大学习”、团干部讲党课等。同辈群体的讲授更容易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学习场所多变。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高校共青团会利用多种场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其中有参观主题展览、参加或观看文艺演出、实地观摩学习等,在不同的学习场所采用如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更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再次,教育方式的智能化、碎片化。如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大学习”,运用互联网讲团课,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且不受地点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共青团活动提升思政亲和力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与高校共青团所开展的理论学习具有一致性、互补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共青团学习活动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包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同样高校共青团也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如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大学习”活动,其中部分内容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一致的。再如引导学生学习二十大精神既是高校共青团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共青团学习活动具有互补性。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实践活动占比较高,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若两部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既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团理论教育水平,也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而这就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包括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探究/探讨式、参与/体验式、翻转课堂、研讨室、情感激励式等方式在内的新的教学方法,有效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了思政课质量。但从中我们也发现,这些教学方法主要局限于教师课堂的讲授活动[5],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正好弥补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这一缺陷,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其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域的限制。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的现状,引导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服务、到社区做疫情防控志愿者、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等,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提升思政亲和力,在实践中达到育人效果。其二,参与式、现场式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感染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中有一部分需要学生亲身到场并参与其中,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主导的状况,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其三,高校共青团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若不加以引导很快会烟消云散,很难形成理性的认知,所以共青团的实践活动需要思政课教师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将学生感性的情感体验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深化学生认识,使实践的亲身体验与课堂所学内容融为一体。

(三)强化实践育人,巩固学习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也离不开实践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与共青团加强合作,一方面,理论需要及时置于实践中才更容易被理解和深化。[7]传统课堂上所学内容大部分为经验原则的总结,与学生感性的具体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会使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兴趣。但实践活动贴近实际,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其中能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虽然近几年因为疫情,高校共青团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在防疫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积极号召青年学生加入抗疫青年志愿者行列,在寒假期间开展“返家乡”活动,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高校共青团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也必将会组织更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实践中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学生自己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丰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引导,才能够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改变对思政课的态度,增强思政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共青团理论课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