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影响
2023-03-08张蕾
张 蕾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 710038)
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是乡村人才振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1]。新形势下,高校乡村振兴项目高度符合人才振兴内涵,能不间断地为乡村振兴发展输送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机会,使大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调动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热情[2]。劳动实践教育是指从劳动实践态度、劳动实践价值感和劳动实践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3],注重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强化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满足高校发展中对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及检验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影响,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和学习投入三方面进行调研,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乡村振兴项目的意义及重要的影响因素
1 研究对象与内容
通过校内招募的形式选取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4]、大学生自我价值感[5]和大学生学习投入[6]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在接受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干预前的劳动实践教育数据及接受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干预后的劳动实践教育数据。前测数据可以研究大学生在接受干预前的情况,后测数据可以与前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比分析
在接受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劳动实践教育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具体维度看,社会责任行为得分高于平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认同得分略高于平均值,说明大学生虽然会表现出社会责任行为,但其社会责任感在认知和认同方面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社会实践经历较少,对社会责任认知缺少深度挖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前测与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后测均值分高于前测均值分,见表2。表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从具体维度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的前测与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后测均值分略高于前测均值分,说明大学生在参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后自身的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方面都有所提升。
表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对比
2.2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对比分析
表3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均值为18.466 7,仅略高于平均值,说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不高。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后测均值分为19.333 3,自我价值感前测与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学生在参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后自我价值感水平有所提升,意味着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在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方面具有较高的劳动实践教育价值与意义。
表3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对比
2.3 大学生学习投入对比分析
未进行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劳动实践教育干预前,大学生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整体上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不高,原因可能在于电子产品等娱乐设备较多,会分散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大学生认知投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大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较高,在学习认知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大学生行为和情感投入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学生在学习中投入了一定的行为和情感,但投入程度不够。
表4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投入前测与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后测均值分高于前测均值分,说明整体上在参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投入程度有所改善与提升。从具体维度看,大学生在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方面的前测与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后测均值高于前测,在认知投入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大学生学习投入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对比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影响发现,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和学习投入方面的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说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劳动实践认知是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意识和信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劳动实践热情,更有利于其进行自我教育。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乡村振兴项目的同时,也要在大学生劳动实践期间不断以新颖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对劳动实践的认知。可以利用广播宣传、会议宣讲、班会、校内报纸和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高校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价值,向大学生宣传高校乡村振兴项目对个人专业能力发展和精神升华的积极意义,进而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乡村振兴项目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