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普及运动探究

2023-03-07史晓杰岳素芳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陕甘宁边区边区

史晓杰,岳素芳

(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重视科学普及和推广,提倡科学研究和应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推进科学普及运动,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在破除边区封建迷信、推动边区生产力提高、改善边区人民生活条件的作用,有力的支持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目前学界对延安时期的科普运动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陕甘宁边区科学普及运动兴起的缘由,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总结梳理党领导科学普及运动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新时代开展科学普及运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延安时期开展科学普及运动的缘起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科普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边区经济文化发展面临双重困境与周边政治局势急剧恶化,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寻求出路和坚持抗战的决心。面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封锁,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发展边区和抗战建国的重要作用,为陕甘宁边区开展科普运动奠定了思想根基。

(一)经济文化发展面临双重困境

边区的工农业基础薄弱亟需科学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就边区的工农业生产而言,继红军到达陕北经过三、四年的建设之后,已具备初步的工业基础,诸如军事工业、纺织工业以及日常用品的手工业等。但总体而言,工农业生产中的科学知识普及程度极低,尤其是农业生产,更无技术科学可言,难以满足边区的抗战和经济需求。1940 年边区遭遇五灾(旱灾、病灾、风灾、水灾、雹灾)之后,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生活愈加窘迫。因此,通过科学普及运动让生产者掌握科学方法和生产技能成为党和边区政府亟需破除的难题。

边区的封建迷信盛行,迫切需要用科学武装民众。“天旱向龙王求雨、生病找巫神治病、死人求僧尼超度、蝗灾拜虫神保佑”,是陕甘宁边区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1]甚至于延安市东关一个乡,149 户400 余人口中,就有巫神3个。[2]科学知识的贫瘠致使群众饱受疾病侵袭,“因喝生水、吃腐败的或蝇子叮过的食物而引起的肠胃传染病(伤寒病疾、吐黄水病等),因剪脐带不洁而引起的婴儿破伤风,因常年不洗澡不洗衣晒被而引起或者所传染的各种病症(如斑疹伤寒、回归热病等)尤为普遍。”[3]而这些本可以科学预防的传染病,却因信奉迷信、巫术,成为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破除封建迷信、开展科普教育势在必行。

(二)边区周边政治形势急剧恶化

边区迫切需要利用科学技术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中突围。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虽不准商人直接贩卖军用和医药卫生产品,但仍有不少产品可在边区流通。但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下,尽管承认联共抗日的基本原则,但却实行防共、限共乃至溶共的政策,开始策动皖南事变、封锁陕甘宁边区、停发八路军军饷等一系列反动行径。一方面,通过廉价输入毛巾、袜子等日常用品,挤占边区薄弱的工业制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边区的食盐、皮毛和毛织品等土特产则被封锁在边区无法输出,致使边区外汇收入近乎断绝。再一方面,严禁棉花、药品、布匹、枪支弹药等抗战必需品进入边区。因而,边区政府势必借助科普运动发展工农业和军工产业,突破封锁包围。

侵华日军轰炸边区急需普及科学防空知识。1938 年起,晋绥地区相继沦陷,黄河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日军曾试图越过黄河天险入侵陕甘宁边区,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的英勇抗战下,保卫了黄河,保卫了边区,日军越过黄河入侵陕甘宁边区的计划就此幻灭。侵华日军在陆上交战失利后,开始加紧从空中的侵袭。据统计,自1938 年11 月20 日凌晨到1941 年8 月4 日,日军先后对陕甘宁边区进行14 次轰炸。[4]由于防空知识并未普及,边区军民对于日军的轰炸应对不甚合理,不仅使陕甘宁边区物质蒙受损失,更使边区军民承受极大心理负担。因此,普及科学防空知识武装边区军民头脑成为必须。

由此可见,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上工农业基础薄弱和生产力不足无法满足抗战的需要,文化上封建迷信盛行迫切需要科学武装军民,政治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侵袭,内忧外患迫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在寻求生存之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作为人们争取自由的武装,对于提升群众科学素养、改进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开始将科学从观念层面延伸至实用层面,不仅注重科学对思想的解放作用,而且积极发挥科学对生产的现实作用。[5]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发起科学普及运动,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工农业技术,以确保抗战物资的供应和边区军民生活的改善。

二、延安时期开展科学普及运动的举措

科学普及是指主体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受体的社会化过程。延安时期,各党政机关以组织“自然科学普及小组”的形式,号召革命者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共中央党校、自然科学院等院校增设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向学生群体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边区政府联合科技团体和医疗卫生机构发行报刊书籍、举办展览会及讲座,以科学常识武装边区人民群众头脑。具体说来,除学校、党政机关的常态化科学教育之外,一般而言,以下几种方式是延安时期开展科学普及运动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编纂报刊书籍普及科学常识

报刊和书籍是科学普及的主要物质载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明确指出:“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党应当充分的善于利用这些武器。”[6]p430而我们“提倡自然科学,是为着扫除边区人民迷信的、愚昧的、落后的思想,和不卫生的习惯,普遍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如若“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水平,就必须提倡自然科学,把最基础的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7]自1937 年起,《新中华报》就陆续刊登科普类相关文章,诸如《怎样来防止痢疾》《求神治病受了骗》《科学与抗战》《防疫的冲锋号》《养猪浅说》等。1941 年5 月《解放日报》建刊,同年10 月创办《科学园地》专栏,成为宣传科学常识和科学思想的重要传播平台。《科学园地》自1941 年10 月开设,到1943 年3 月停刊,短短17个月时间,共刊出62 期,190 多篇,其中技术专论140 多篇,常识介绍30 多篇,其他20 多篇。[8]p3521941年1 月陕甘宁边区发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要求:“推广通俗书报”、“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6]p243为努力完成科学知识通俗化的工作,普及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常识,要“编写一些初级的中级的自然科学读物”。[7]延安成立了以徐特立、康迪为正副社长的自然科学编译社,专门编译出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教科书以及各种科普书籍。此外,“中宣部、中央文委和通俗读物出版社发行了大量的科学通俗读物,仅1942 年到1944年夏季,出版的《司药必携》《配偶禁忌》《解刨学》《耳鼻喉科学》《王大娘养胖娃》等六种医药卫生读物和宣传材料就发行达78,200 余册。”[9]这些报刊书籍涉及内容广泛,基本符合陕甘宁边区生产生活实际,突出特征是为边区生产建设、为提高边区人民文化卫生水平、为抗战建国服务,成为当时影响最为广泛的科普宣传阵地。

(二)组织展览提升科学意识

展览会有利于人民群众身临其境提高科学意识。边区政府联合科技团体和医药卫生部门,克服重重困难举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展览会,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实际效用。为筹备第一次边区展览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43 人联合签署《缘起书》,阐明展览会的宗旨:“为更广泛地动员和鼓励战时生产,提高工人的热忱和纪律性,奖励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国防经济建设。”[10]p444自1938 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开办展览会以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内容涉及工农业生产、自然科学、卫生等方方面面。工农业生产展览会举办次数最多,展出产品包括农业产品、轻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产品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各展览室内不但陈列了优等的产品,并陈有劣等及病态之农产”,[11]以此来增强优劣对比,并通过讲解员讲解,普及推广作物良种和农业技术。自然科学展览会由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筹办,涉及物理、天文、生物、农业和卫生等多个方面的标本。[10]p448卫生展览会陈列了医药器械、自制药品和死亡数字等展品,“特别是尸体、生药、自制牛痘疫苗、血清、切片机等,给观众的印象很深。”[8]p222此外,卫生展览会还特意邀请一位当了15 年巫神的人担任解说员,向参观者陈述巫神骗术,并请参观者用显微镜观察微生虫、苍蝇和虱子等,用鲜活的素材教育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这些展览会在破除边区人民封建迷信、提高边区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实现边区社会环境移风易俗、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开展专题报告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专题报告以阐释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是延安时期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专题报告在讲解生产生活常识的同时,还讲授诸如“物质不灭定律”“什么是原子”等科学原理,以破除边区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进而树立改造自然的信心。1940 年,八路军军医处举行每周一次的医药讲座,“聘请专门医师有系统的讲授各种医药理论与实际知识”,[12]吸引了很多干部群众。1941 年9 月21 日,延安可见日偏食,为了打破边区群众的“天狗食太阳”的封建观念,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群众进行了观测,同时进行必要的科普讲解。据统计,仅“从1941 年4 月到1942 年4 月的一年间,研究会组织了比较重要的报告30 多次,各专业学会办过100 余次”。[8]p351这些专题报告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工农业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常识和自然现象揭示等方面,对于边区人民群众挣脱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推动边区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举行纪念活动普及科学思想

伟大科学人物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宣传普及自然科学史则是边区政府传播自然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的有效路径。边区政府非常注重利用伟大科学人物纪念日这一时间节点,适时举行纪念活动,传播自然科学史,以增强边区社会的科学意识。1942 年,时逢伽利略逝世300 周年,《解放日报》推出“伽利略三百年祭纪念专号”,刊载《一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伽利略的一生》、《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等文章。1942 年三八妇女节,《解放日报》刊发题为《居里夫人及她的伟大贡献》一文。1943 年,延安召开了牛顿诞辰300 周年纪念大会,徐特立同志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对牛顿应有的认识》的讲话,《解放日报》刊登了《牛顿及其时代背景》《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等文章。这些纪念活动使边区人民系统理解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成为现实可能。

(五)奖励先进推动技术改良和应用

奖励先进个人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边区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技术骨干的先进个人在边区政府推广工农业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具有带头作用、桥梁作用和榜样作用。1942 年《解放日报》刊发《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一文,呼吁“全边区有千万个像赵占魁一样的模范工人涌现出来。”[13]1944 年9 月,边区政府颁布《关于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选举与奖励办法的决定》,用以指导先进个人的评选与奖励。此外,“领导同志亲自给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授奖、题词”,[8]p223大大激发人民群众改良土法的热情,受嘉奖者也愿意打破生产技术壁垒,通过“传帮带”机制,促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实践证明,奖励先进个人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接受、钻研和运用新生产技术的热情。

三、延安时期开展科学普及运动的积极成效

《解放日报》在《祝福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一文中指出:“先进的科学更是直接为革命为民众服务,准备把一切科学的收获交给民众的科学,是懂得科学与大众结合的意义和力量,懂得高度发扬创造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科学”。[14]正是在这种科技为民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普及运动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将破除封建迷信、推广工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群众生活卫生习惯融入到科学普及运动当中,逐步教育和引导边区人民群众树立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升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激发了边区人民群众为抗战建国进行生产的热情,有效改善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一)解放思想,塑造“新人”,为陕甘宁边区发展提供开明的思想条件

思想文化水平不提高,科学普及无从谈起。自陕甘宁边区创立以来,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水平,先后组织建立了集中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创办了民办公助的村学、夜校、识字组和读报组,以此提高边区人民的识字率,为推行科学普及运动奠定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不发展、不普及,敬神在他们是完全需要的。”但是,“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15]通过科学普及运动,许多自然现象得到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边区人民“逐步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16]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边区人民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在天旱时不再向龙王求雨,而是修渠打井,积极抗旱;在生病时不再找巫医治病,而是打针吃药,配合医生治疗;遭遇蝗灾时不再烧香拜虫神,而是开展捕虫运动,保护庄稼。延安时期科学普及运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打破了边区人民宿命论的桎梏,解放了边区人民的思想,塑造了人定胜天的“新人”,为陕甘宁边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二)推广技术,提高生产,为陕甘宁边区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边区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宣传普及下,边区工农业逐渐接受并使用改良过的新技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初步展现了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农业方面。耕地基本实现了“耕三余一”,粮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解决了“饿肚子问题”;棉花基本满足边区需要,解决了“穿不暖问题”。自然科学院农业系等科研机构和光华农场等试验单位,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广泛开展实地调研,不断总结群众农业种植经验,积极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实验,为边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其二,工业方面。边区工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总方针,坚持工业发展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总目标。经过艰苦奋斗,边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逐渐形成了初具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其中民用工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而军用工业和军工技术的提高,则增加了军事的后勤补给,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崇尚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边区科技人员积极研究和创新改良工业技术,为边区经济发展和支援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发展—巩固提高—再发展”的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要追求科学,一方面不要把科学变成教条”的应用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对当今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改善卫生,培养习惯,为陕甘宁边区人口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卫生对群众生命健康影响极大,边区党政军部门、民众团体、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工作者,通过报刊宣传、组织举办医药卫生展览会、送医送药下乡等系列措施,积极引导边区人民提升卫生意识,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首先,边区人民开始接受并积极配合边区卫生运动,经常洗澡、洗衣服、晒被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和苍蝇叮过的食物,人畜分离居住、修建厕所等,初步建立了良好卫生习惯。其次,边区人民开始接受科学接生方式,愿意在产前做检查,产中做好消毒,产后定期诊视,以确保母婴平安,形成良好的保育卫生意识。再者,科学防疫意识加强。防疫常识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疫情的基本了解,边区人民开始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防疫举措,自愿接种疫苗,感染后不再排斥隔离,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疫情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到抗战胜利时,边区人口死亡率已从千分之六十以上降为千分之三十,[17]p160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实现了由“财旺人不旺”到“人财两旺”的飞跃。

(四)崇尚科学,自力更生,为阐释延安精神内涵拓展新视角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科学普及运动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第一,科普运动为抗战建国服务,用科学知识武装人民群众头脑,促进了边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坚守了延安精神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第二,科普运动坚持一切从陕甘宁边区当时的实际出发,将当地的劳动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再进行适时的宣传推广,印证了延安精神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面对边区经济和文化双重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倡科技工作者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针对群众需要普及科学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展现了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四,面对边区缺医少药以及工农业基础落后的现实问题,科研人员利用仅有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克种种技术难题,协助相关部门推动科学普及,映现了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科普运动中形成的崇尚科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讲话中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18]

四、结语

尽管从科学水平上说,延安时期科学发展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属于现有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授、推广和应用。但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科学普及运动却影响深远,为新时代大规模开展科普运动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

第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是科学普及运动的原始推动力。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科学与革命、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得以有机融合,发挥出科学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作用。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延安时期科学普及运动的社会基础。正是这种“群众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普及什么科学知识;群众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就要求他们做到什么程度”[17]p165的求实精神,推动科学普及实现其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第三,尊重优待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大批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奔赴延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社团成为科普运动的主力军,为延安时期的科学普及运动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党尊重知识分子、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发挥出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陕甘宁边区边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