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
——以潍坊学院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革为例
2023-09-04宗绪锋
宗绪锋
(潍坊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概念界定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综合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美国的巴克教育研究所将PBL 界定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解决一个真实的、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或课题,形成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和关键技能的掌握。其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做为PBL 的重点,其中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批判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合作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1]而夏雪梅根据我国国情,从创新素养的视角出发,给出PBL的定义: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相关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持续地探索,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及素养,对核心知识深刻理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对学习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2]
工作坊是指将一个群体聚集在一起,大家通过互相研究,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模式里有参与者和促成者等,参与者就是参加活动的人,而促成者是指对于这个活动的组织者。[3]对于工作坊教学模式,参与者就是学生,促成者就是教师,其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所谓的创新素养是指能够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产生有价值的观点、方案或新颖的作品、产品等成果。创新素养主要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基本要素。[4]
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做为产业发展的培养基地和人才来源,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培养技能与创新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5]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于工作坊PBL 的创新素养培育研究
创新素养具有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一是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完成特定的任务或解决真实的问题,二是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之间进行迁移。[6]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存在学生的创造性欠缺、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短板”。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做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不确定问题,能否创造性地思考,因地制宜地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败的关键。而PBL 的重要使命就是补足我们传统教育的“短板”,加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PBL 作为以项目为驱动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情境真实性、内容综合性、学生主体性和评价全面性的特征。[7]项目组以工作坊教学改革为依托,结合产学的深度融合,针对创新素养的三个要素及其评价,从PBL 的教学理念、学习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反馈四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基于PBL 的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PBL 的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框架
(一)注重创新人格塑造,探究PBL 教学理念
创新人格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心智基础和能力基础,表现在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创新心态,持之以恒、敢想敢为的创新能力。诚信的素养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创新人格必备要素。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量琐碎的知识、机械重复的记忆以及竞争性学习,难以让学生关注现实的世界、体会合作的价值,也无法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拥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PBL 的关键是把正确的价值观做为教育的灵魂,实现学生基于社会责任感的心智自由,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创新活动,创造美好的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BL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基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问题,使学生主动、持续地参与项目的探索,让学生拥有解决真实问题的经历,通过积极的行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已有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学习,在做事中深度理解概念、锻炼思维能力、升华价值判断。
对于传媒类工作坊项目,应根据专业的特点,理解PBL 的基本内涵,明确学习素养的概念原理,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理念融入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同时,结合课程思政,从弘扬正能量的项目内容入手,全程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等元素,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围绕创新思维培养,进行PBL 学习设计
PBL 的关键在于设计,PBL 设计就是把概念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以及通过问题与形式、展开与深入、过程与方法、结果与结论的预设,来引领学生基于思考与表达的交流讨论,既内化知识,又提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一个完整的PBL 设计包括寻找核心知识、提出驱动性问题、制定高阶认知策略、确认学习实践、公开学习成果和设计学习评价六个维度和阶段[6]。PBL 的设计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PBL 的设计框架
一是寻找核心知识。从希望学生理解及掌握的核心知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借助教材、参考资料及线上学习资源,确认有哪些关键概念、必备能力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构建核心知识网。知识可分为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和元认知四类。PBL 聚焦概念性知识,指向思维的层面,对事实性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将事实性知识做为资料及内容进行抽象性的思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事实性知识虽然不适合PBL,但PBL可以传递事实性知识,并促进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深刻理解;程序性知识非常适合PBL,但要真正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脱离不了概念性知识,通过PBL 的实施,可以挖掘程序性知识背后的概念性知识;PBL 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包含着大量的策略性知识、自我认知知识等元认知知识。这些知识,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到PBL 设计中。概念是PBL 的灵魂,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PBL 的骨肉,而元认知知识是PBL 实践中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的必要条件。
二是提出驱动性问题。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示,形成本质问题,然后进一步将其转化为适合大学生,能激发他们主动投入的驱动性问题。核心知识涉及到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往往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接受,PBL 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主动地对概念不断思考和对项目持续探索。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能指出学生持续思考、不断探究的方向。所以,在PBL 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三是制定高阶认知策略。确定了驱动性问题后,在学习设计时应厘清驱动性问题及希望达到的学习成果中包含哪些高阶认知策略类型,以便设计出能够整合基础知识的技能、带动低阶认知的高阶认知策略,以及实现概念和知识内化的PBL 过程。马扎诺提出的学习维度框架将认知策略从低到高分为获取和整合知识、扩展和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三类。[8]PBL 的目标是获取概念性知识的高阶认知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高阶认知,同时也包括与高阶认知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认知加工。没有来自低阶认知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已有经验的支撑,就无法有效运用高阶认知策略,所以,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是密不可分的。PBL 中非常注重高阶学习与低阶学习的搭配和整合。
四是确认学习实践。PBL 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达到行、思合一,需要对学生如何参与实践进行设计。“实践”一词强调“作”和“学”的结合,PBL 的目标是培育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灵活地心智转换。PBL 的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做中学”,通过“做”达成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学”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学习实践包括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探究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五种类型。[6]这五种实践类型相互交叉和融合,在一个PBL 项目中,至少存在社会性实践、探究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三种,很多PBL 这五种类型的实践全部覆盖。PBL 根据项目类型,针对驱动性问题的特征,确认学习主要的实践,设计出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的学习历程,并进行初步的评价要点设计。
五是公开学习成果。PBL 最终要形成的有质量的成果,进行公开交流,这一阶段要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PBL 从开始设计时就要非常清楚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学习成果包括个人成果和团队成果,其形式有作品、产品、报告以及在PBL 过程中形成的资料等。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做出什么,还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和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调整,以便举一反三,实现在不同的情景之间进行迁移。驱动性问题具有真实性,学习成果也要具有真实性,在设计时,要针对驱动性问题,明确希望学生产生怎样的学习成果,有哪些评价要点,最低标准是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公开这些学习成果,做好规划,并对最终成果的评价要点进行初步的设计。学习成果及其评价要和学习目标一致,它不仅要做出东西,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探究,充分体现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展览或交流的方式进行公开展示,其目的不是只为了展示精美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付出有一种获得感,增加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六是设计学习评价。PBL 的评价,不但要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在多方的参与下,采用多元性和全程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结论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引发其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学习和创新。PBL 具有学习目标、学习实践、学习成果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针对学习目标,在对学习实践、学习成果初步评价设计进行细化的基础上,设计出覆盖全程的评价策略及量规,使核心知识以及主要的高阶认知策略和重要的学习实践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六个设计维度和阶段,构建成学习设计的系统,各个维度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这六个阶段并不是线性的,可以进行螺旋式设计,不断对PBL 设计进行丰富和完善。
(三)聚焦创新实践能力,推进PBL 项目实施
PBL 不只是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取得项目成果,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有意义的实践历程。工作坊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工作坊项目团队,以项目作为学习的载体组织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工作坊项目导师的引导下,项目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协作、互补,实现思想的碰撞、学习的交流和成果的表达,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同时利用企业合作方提供的相关资源及真实的商业项目,开展产品的开发,企业专家可以通过外聘教师的形式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在PBL 中,通过参与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对技能和态度进行整合,在真实的情境中扮演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工程师等角色,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
传媒类工作坊项目,基本覆盖全部的实践类型。在运用探究性实践形态时,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进行创作,解决问题;在社会性实践中,学生将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倾听和表达想法,并使用媒体和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传媒类作品的创作,审美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审美性实践要有可视化的美感,将丰富的美感融入到数字媒体作品、软件用户界面等视觉、听觉体验中,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对于技术性实践,学生可以使用智能化的软件工具辅助自己的学习、创作作品、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PBL 具有答案不确定、认知要求高、自主性强、需要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等特点,控制性实践可以训练提升学生自我控制、计划反思、时间管理等能力。通过PBL 的实施,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能够使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并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成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针对创新素养培育,构建PBL 评价体系
PBL 的评价是对学习实践和学习成果的全程评价,要实践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体及团队的共同进步。通过过程性成果考查学生学习实践的质量,通过最终成果考查学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回答、及对核心概念及相关技能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对学习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科学地制定合理的量规。传媒类工作坊项目,要对作品等成果在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以及演示答辩等关键的评价维度列出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充分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表现和成果是优秀的,什么样的表现和成果是不合格的,并使其对照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索、合作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与企业专家的交流、探讨,对学生进行调研,测试,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不断对评价方法进行完善,构建一个全面反映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效果的工作坊PBL 的评价体系,优化创新素养的培育。
三、基于工作坊的PBL 的创新素养培育实践
(一)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自2016 年开展工作坊项目以来,潍坊学院传媒学院经过不断地进行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三六”工作思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坊“一三六”工作思路如图3 所示。
图3 工作坊“一三六”工作思路
(二)工作坊PBL 创新素养培育实践
项目组基于工作坊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成果,结合学校产教融合实际情况,按照社会需求进行PBL 课程设计,实施PBL 项目实践。
一是专业层级。在专业建设中,面向应用型本科建设,注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将工作坊项目作为学院跨专业的选修课模块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PBL 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在课程安排时统筹兼顾,将所有工作坊项目模块的课程都安排在统一的时间,以免在排课和选课时发生冲突,确保PBL 的顺利实施。结合学校实行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承担工作坊项目课程的导师,可以计算教学工作量;而对于学生,完成工作坊项目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若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教师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这样,提高了师生承担及参与工作坊项目的积极性。
在产教融合方面,分别与达内科技集团、杭州时光坐标影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共同承办了数字媒体专业的新媒体设计与管理、数字影视制作两个专业方向,并共同建立“新媒体创作工作坊”和“数字影视制作工作坊”,与北京漫行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新媒体运营工作坊”。利用企业雄厚的技术资源和成熟的商业案例,在工作坊项目开展过程中,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使课程与企业对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协同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同时,与达内科技等企业建立“双师型”培训基地,为工作坊配备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双师双能型项目导师,为PBL 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支持。
二是课程层级。对于传媒类专业的工作坊项目主要包括新媒体创作、影视制作、MOOC 开发和《界面设计》1+X 认证等跨学科的课程,以及学科竞赛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对于学科竞赛,可以单独做为PBL 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坊项目课程结合,选拔优秀的课程作品成果,参加学科竞赛。这些课程和活动,都属于跨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涵盖了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虚拟现实以及UI 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成果包括平面作品、影视作品、网页、计算机程序以及交互APP 等多种形式,非常适合PBL 的实施。通过按照行业规范开发商业化的真实产品,按照相应赛道参加挑战性学科竞赛,以及基于企业标准进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合课程思政,对项目进行情景化、生活化真实场景的设计,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基于“项目”的微课程,赋予学生真实生活角色,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创新素养。
在工作坊PBL 实施过程中,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借助校企合作企业方真实的产品资源做为教学案例,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设计与教学,共同进行PBL 设计、推进PBL 实施。如:新媒体创作工作坊项目课程,与达内科技集团、北京漫行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共建的“新媒体创作工作坊”“新媒体运营工作坊”等共同实施PBL 项目;影视制作工作坊项目课程,与杭州时光坐标影视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共建的“数字影视制作工作坊”等共同实施PBL 项目;MOOC开发工作坊项目课程在智慧树、超星泛雅等线上教学平台专家的指导下实施PBL 项目,做为项目成果,已经有9 门在线课程在山东本科课程联盟平台运行,其中数字图像创意设计(Photoshop)在线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界面设计课程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1+X 认证考试,取得很好的成果。将行业规范、企业流程及认证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到工作坊项目中,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创造了可靠的条件。
在学习评价方面,对于学习实践的评价,可以借助智慧树、学习通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立翻转课堂,将讨论、头脑风暴等交流数据纳于评价体系;采用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内容用XMind 等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梳理总结,共同形成学习报告,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践作品,对于提交的学习报告和实践作品进行展示交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要求学生提交作品的同时,要求提交研究报告、设计说明书、演示PPT 等资料,并通过演示和答辩进行评价。同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产品用户参与评判、参加Adobe、ACAA 及1+X 认证考试、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进行基于行业标准的评价。通过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项目化学习的效果以及创新素养培育的质量。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结合我校传媒类专业的实际情况,依托工作坊教学模式,与企业对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按照行业标准,针对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及其及其评价,探索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策略及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