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责任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
2023-09-06陈一帆
陈一帆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1 引言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及其发展的强烈关切和对他人的伦理关怀,是个体将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良好发展的目标视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主动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行为。[1]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成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阵地和主要对象。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有许多,本研究聚焦于高校的平台,从高校内部寻找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试图探讨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生机制,为提高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依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2]在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中,他人影响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同伴关系、同事关系均对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有正向预测作用。[3-4]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心均为学校,学校是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主战场,而在这个战场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则是教师。如果教师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内在动力会促使他能够更多的关注与自己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学生,用更多的付出、更多的经历、更多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作为更高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代表,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则可以更好的利用导师的角色,为学生剖析和指点,促进其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受,包括通过经验、他人交往反馈、自我反省等方式,逐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5]学生自我概念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因此,本研究假设,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和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跨层级中介效应。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提出,教师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项事情的期望,是对其一般教学和个人教学的看法和判断,[6]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导致其与学生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而影响自己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影响,[7]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展现积极的一面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增强自我概念,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假设,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和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跨层级中介效应。
因此,本文立足高校环境,剖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教师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机理,丰富了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同时,对高校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改善大学生责任感低的问题、实现学生的有效管理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方法
2.1 被试
2.1.1 社会责任感问卷编制
从青岛市、哈尔滨市、北京市选择三所高校,采用随机的方式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87 份,最终有效问卷270 份。
2.1.2 变量间关系研究
从青岛市、哈尔滨市和北京市选择三所高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 个年级,共9 个班,保证专业均衡。在每个年级的调查中,同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0 名学生填答问卷,最终形成270 份学生问卷和9 份高校教师问卷。
2.2 工具
2.2.1 自编社会责任感问卷
由于社会责任感的问卷在我国仍未完善,本研究的对象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因此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测量。问卷共14 个题目,由责任对象、内在动力、责任体验和自觉程度4 个维度组成。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责任感随分数增高而增强。本研究的该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1.713,CFI=0.939,TLI=0.921,RMSEA=0.049,模型拟合良好。
2.2.2 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Harter 自我概念量表,共28 个项目,四个维度。自我概念随问卷分数的增高而增强。
2.2.3 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
选取由德国心理学家Schmitz 和Schwarzer编制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Teacher’s Self—Efficacy Scale,以下简称TSES),共10 个题目,4 点计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随分数增高而增强。[8]
2.3 数据统计和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1.0 和Mplus7.0 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方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12 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最大因子解释变异量为19.6%,低于40%,因此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
3.2 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学生自我概念、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分析
将学生与教师问卷结果进行匹配数据,采用跨层级中介效应检验,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层2自变量)通过学生自我概念(层1 中介变量)影响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因变量)是否成立。
通过零模型检验,执行以下两个方程式:
层-1: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β0+γ
层-2:β0=γ00+u0
通过Mplus 运行,该模型为饱和模型,完美拟合,ICC(1)=0.186,大于0.06,应进行多层次分析。[9]在零模型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作为自变量添加进层-2 方程式中,检验直接效应c。
层-1: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β0+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u0
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直接效应 c 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832 (p<0.001***),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见图1)。
图1 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直接效应检验
在直接效应c 显著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作为自变量,高校学生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检验直接效应a。
层-1:高校学生自我概念=β0+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u0
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的直接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82(p<0.001***),表明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有显著影响,可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见图2)。
图2 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直接效应检验
在直接效应a 检验模型成立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自我概念作为中介变量添加进层-1,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高校学生自我概念和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共同放入模型,进行效应c′和b 的检验。
层-1: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β0+β1(高校学生自我概念)+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u0
β1=γ10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c’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3(p<0.001***),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的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94 (p<0.001***),b 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04 (p<0.001***),因此,跨层级中介效应成立(见图3)。
图3 高校学生自我概念跨层级中介效应检验
3.3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高校学生自我概念、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分析
将学生与教师问卷结果进行匹配数据,采用跨层级中介效应检验,验证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层2 自变量)通过学生自我概念(层1 中介变量)影响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因变量)是否成立。
在零模型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添加进层-2 方程式中,检验直接效应c。
层-1: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β0+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u0
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直接效应c 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43(p<0.001***),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见图4)。
图4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直接效应检验
在直接效应c 显著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高校学生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检验直接效应a。
层-1:高校学生自我概念=β0+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u0
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的直接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59(p<0.001***),表明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自我概念有显著影响,可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见图5)。
在直接效应a 检验模型成立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自我概念作为中介变量添加进层-1,将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高校学生自我概念和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共同放入模型,进行效应c′和b的检验。
层-1: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β0+β1(高校学生自我概念)+γ
层-2:β0=γ00+γ01(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u0β1=γ10
通过Mplus 运行,χ2/df=0,CFI=1,TLI=1。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78(p<0.001***),a 路径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82(p<0.001***),b 路径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79(p<0.001***),因此,跨层级中介效应成立(见图6)。
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通过高校学生自我概念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跨层级中介效应成立。
4 讨论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均以校园为主,因此,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关键影响。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是个体通过模仿这类行为方式学习得到的,他人的榜样作用对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发展以及自身道德观念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此可见,高校教师应重视其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会学习行为之一,“观察—模仿”这一心理机制是学生接受榜样作用的关键所在,当他人在某一环境中做出特定行为时,个体会注意到他人的示范行为,并将该示范作为模仿的介质,内在地接受这一强化作用。因此,通过“观察—模仿”行为,学生将教师示范作用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观念,长此以往便会形成自觉的意识。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相比较于同学、朋友等其他人,由于高校教师自身感召力的作用,使其榜样作用更加鲜明,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更多的影响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能够积极、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提高,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进而能够更有效率、更为积极地履行自身相应的社会责任。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观感受。[10]教师在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指导与沟通中,会受到这种主观判断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与教师接触的较为密切,若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则会更为自信、更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能够更好地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学校生活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进而更好的将积极的情绪情感传递给学生,促进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11]如若教师不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则更多倾向于逃避、恐惧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养成,没有一个较高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并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有积极评价,同时使学生用更多积极的心态去与他人、社会接触,希望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其自我概念形成和强化,并会注重社会中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责任的担当,在无形中,培育了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启示
高校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两名角色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充当了学生大学生活的管理者、指导者和领路人,而学生自己又承担了在大学四年进行各种活动的实施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要不断增强教师效能感的养成,将教师的责任感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考核指标。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自我概念的认识,要增强其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