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2023-03-07董丙剑周汶术
董丙剑 周汶术
一、前言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基石。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国家后备力量的重大任务,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实施者和直接执行者,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对教育事业的成败、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作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核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广大教师需将依法治校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时刻以教育法规为准绳,规范自身行为,将教学管理纳入科学、规范、法制的轨道。教师作为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执行者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能否发挥其在教育现代化中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略。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依法治校方略实施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广大教师必须将依法治校方针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时刻以教育法规调整或制约自身行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意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纷纷出台各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和国家适应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要依靠人才和教育。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等民生需求已经升级换代,要求更高。现在,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有书念”,而是追求“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强化教育就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实力[3]。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民族的未来之根在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客观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本质具有一致性。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道德和法规都是用来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法规的重要部分,依法治校,对师德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们共同承担着调整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责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教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对于提升教师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水平的作用是一致的。其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依法治校方略的实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下滑要求我们加快教育立法进程,依法治校就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维护学校秩序,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依法进行[4]。依法治校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促使教师严谨治学,弘扬团结协作精神,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更好地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优秀的师德师风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师德师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通过教师日常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成为学校优质的无形资源。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准则在于立德树人的成果,而评价教师团队质量的首位则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代表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劳动时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的总和,同时也是教师深厚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师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师德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显著。教师职业角色丰富,他们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学业指导者;既是管理者,也是示范者,还担任研究者的角色。师德不仅是一般的道德要求,更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目的在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守思想灵魂,致力于立德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审视
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呈乐观向上态势、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完成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潜心教书育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在肯定当前成绩的同时,应看到当前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安排的政治理论学习或三会一课等不够重视,学习过程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理解,同时,部分单位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过于老旧,往往仅限于理论集中学习研讨和会议传达等传统方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5]。部分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状态了解不足,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关心不够,将职业仅仅视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专注于科研、发表文章、评定职称,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使命和责任。
二是部分教师对于依法治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对依法治校的理念和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对其内涵和实际意义认识不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在学校开展依法治校的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依法治校的推进工作持观望态度,参与程度不足;同时,部分教师自身法治素养不高,法治精神缺失,法治观念淡薄,当出现教师师德师风不良苗头甚至出现触犯了法律法规的师德失范行为的时候,涉事教师却浑然不知[7];少数教师仅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自己行为的最低要求,认为只要自己不违规、不触碰底线就行,敷衍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法律指导和示范,从而影响依法治校的落实。
三是协同管理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高校积极遵循相关文件要求,陆续设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部分高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独立运作,旨在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尽管如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进展,但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尚待提高,部分高校将其视为成效较慢的“软”指标。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重视个体而轻视体系、强调潜规则而忽视明规则的现象,导致制度有效性减弱,职责划分不清晰,沟通机制待改进,增加了制度建设的成本。
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路径
“育人者育心,育心者必自育”。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在推进师德师风法治化进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转变传统管理服务理念,把师德师风法治化建设纳入依法治校长效机制,将法治理念融入服务管理工作各环节,凸显师德建设法治化的作用与效能,培养教师个性化发展,注重提升师生法律素养,构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法治化环境,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激发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
内外融通,不断激发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一方面,注重教师对师德内涵的领悟与践行,激发自省意识,提升师德师风修养,实现心灵启迪、德育传承和人格塑造。坚守课堂教学,发挥主导作用,将立德树人视为首要任务。全方位遵守师德底线,遵循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涵盖政治导向、爱国守法、文化传播、教书育人、关爱学生、言行规范、学术诚信、廉洁自律、社会奉献等方面。强调身教胜于言教,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修养师德,结合教书育人自我提升,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另一方面,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外部环境,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纠正部分高校重业务轻品德的倾向,将师德师风纳入学校中心工作,实现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结合。从师资队伍、人才引进等环节入手,加强源头管理,在博士招聘、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格执行师德标准,落实一票否决制。确立师德师风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准则,使师德师风建设从边缘走向中心,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同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教师依法执教权益,以激活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关注教师实际问题,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为教师营造安心、静心、舒心的教学环境。
(二)加快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法治化进程
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是强师德的法治保障。从法治视角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科学制定师德师风相关政策。要建立与教师职业要求和当下形势相符的师德规范,把师德规范明确细化,把法治化建设贯穿到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规范贯穿到教学科研等各环节,加大教师师德教育,增强教师师德规范意识,提升教师师德综合素养,激发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意味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权益保护。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教师和全社会对法治的尊重和遵循,以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8];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加大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查处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对教师权益的保护,完善教师申诉、调解和仲裁等机制,为教师提供法治保障;强化考核评价,将法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自觉遵循法律法规;落实惩戒机制,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戒,形成有效的震慑力,促进师德师风的提升;建立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和教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法治化。
(三)完善制度架构落实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9]。高校需建立健全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使师德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师德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根据校情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同时,制定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制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加强法治和纪律教育,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全程。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师德模范的柔性示范效果,从广泛覆盖转向精准滴灌,关注教师个体差异,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通过挖掘教师身边的优秀典型,形成良好氛围,以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融入教师实际生活,增强感染力和针对性,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更具实效。同时,构建健全的传承与互助机制,创设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强化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举办教育教学大讨论,推进教学研究与指导,以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支持,以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品德修养,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退休教师的传承与互助作用。借助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等平台,全面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0]。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强调教育教学成果和师德的重要性。在教师招聘和考核中,将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首要考量因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宣传表彰与激励,并不断探索新的师德师风建设模式、方法和新路径,形成一系列目标明确、精准发力、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