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儿童交谈:对话与理解

2023-03-07虞黎明

师道(人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多尔妞妞糖果

虞黎明

第一次读苏菲·谢雷编著的《与儿童交谈:法国心理分析师多尔多的故事》,是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妞妞之后。其时,一边教书,一边育儿,每天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全然丧失了面对孩子应该有的优雅与耐性。读完这本书,仿佛当头一棒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粗暴和无知,于是我试着用多尔多的方法与孩子交流。

下面是我们的交谈:

“妈妈,我们去买糖果。”妞妞拉着我往超市走去。

“先别急,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样的糖果。”

“粉色的草莓味的。”

“哦,那一定很好吃。你知道妈妈想吃什么样吗?我想吃一种飞机形状的,我一咬,它就载着我飞了,想停都停不下来。你的糖果有这么有趣吗?”

“啊!”妞妞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有啊,有啊。我的糖果是可以喷雾的,上火了,往嘴里一喷,火就没了。”

…………

我们就这样尽情地胡诌着,享受亲子间愉悦的异想天开。而买糖果的事彻底抛之脑后了,因为这样的想象远比糖果更有诱惑力。之后,妞妞还饶有兴趣地要把这一天想到的有趣的糖果画下来,一星期后她依然念念不忘这一幕。

感谢多尔多!看来,她是实用的,是深谙孩子心理的。通常情况下,当孩子要糖果吃,大人们或断然拒绝,表现出对孩子的厌烦;或欣然满足,以获得片刻的宁静。可多尔多女士告诉我们,还有第三种态度:对话与理解。她说,孩子真正需求的不是那一立方厘米的糖块带来的短暂乐趣,而是爱。这睿智的话语一下子击中了我育儿的短板,原来,我常常误读了女儿,甚至还误读了我的学生。于是,我开始警觉和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

1919年,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尽管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已经可以让孩子“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已经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宽阔光明的空间?大人要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抑或成为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谁决定孩子的行为?多尔多让我一次次地摆脱惯常的、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的拘囿,来到一个全新的天地。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是法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精神分析学家。她主张把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基于这一理念,她于1979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教育机构“绿房子”。在这里,儿童相互交友,玩耍游戏;家长们聚在一起谈论有关孩子的问题;精神分析学家现场予以指导。没有教师的权威和压力,只有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活;没有训斥和强加,孩子们按照他们原有的样子活泼泼地成长着。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我们通常认为,精神分析面向的是患有不同程度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患者,然而,“绿房子”的实践告诉我们,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个补救性的工作,它还起到了预防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关注的是如何向孩子传递知识,如何帮助孩子考取高分,却忽略了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这个数据很让人痛心,不是我们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掌握一点精神分析知识,并能将此运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及早干预,及时处理孩子出现的愤怒、悲伤、厌学等各种负面情绪,是不是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和老师由于精神分析知识的滞后和匮乏,常常错失了很多问题孩子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更可恨的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在不经意间充当了施暴者,以爱的名义侮辱、中伤孩子。

多尔多说:“孩子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悦父母,也不是为模仿和重复父母的人生,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生存,独立发展,活出自己的人生。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承担一些义务,那就是:保护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抚养孩子长大,尊重孩子的自由,以及在他准备离开时松开双手……”这些话真如醍醐灌顶。我们的文化传统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对儿童缺乏平等的对待和宽容心。孩子往往成了父母意志的体现。听话、顺服、乖巧、守规矩等等,至今依然是对孩子的最高褒奖。动不动就罚站、罚面壁、罚写千字文、罚关黑屋子等做法,依然受到相当一部分顽固的家长和老师的推崇。这些做法除了暂时发泄一下教育者愤怒的情绪外,对孩子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所以说,孩子的问题通常都出在家长的身上、老师的身上,甚至社会的身上。我们为了自身的名誉、利益、颜面而剥夺了孩子做自己的权利。

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常常感到汗颜。多尔多一针见血地刺透了成人的无知和专制:“有多少渴望着要登上月球的孩子,被父母视作是异想天开的傻瓜呢! 他们从不曾真正地将孩子培养大,而仅仅是将他们养大,以大人的身份压制孩子的观点,用甜言蜜语和物质需求的满足来换取孩子的快乐,总而言之,孩子的想法被压抑了。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长大的畸形小怪物,便被大家称为是一个具有良好家教的好孩子。”时隔几十年,多尔多批评的这一现象依然存在着,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我们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却剥夺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自由。多尔多的伟大在于,让孩子做回自己。

多尔多的立场是:倾听儿童,俯下身,正确地和儿童说话,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她的言语永远都是坚定且有力的。多尔多是一个奇迹,一个颠覆传统的惊世骇俗的孩子,一个不屈不挠的捍卫孩子的英雄,一个无数孩子的最亲密的爱人。

当了解到一个个饱受精神折磨的孩子在多尔多的治疗下,又恢复了自我时,我不禁震惊了:原来精神分析还可以用在儿童身上,原来还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倾听、观察、交谈、理解,这套方法很简单,却很实用,不仅适用于幼儿,也适用于一切受教者。

在《与儿童交谈:法国心理分析师多尔多的故事》的“后记”中,苏菲·谢雷这样写道:“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您可能会与以下这两种人擦肩而过。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整日愁眉苦脸,言行令人扫兴。无论您表达怎样的愿望、拟定怎样的计划或执着于对某种事物的偏爱,他们都会对您说‘这样做对您来说不理智,不合适。’……还有另一种人,他们充满活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在您还没有对他们袒露心迹时,就早已做好倾听的准备。他们不但接受您的决定,而且激发起您体内那个更优秀、更精益求精、更具雄心抱负,甚至更执着疯狂的那个自己的昂扬斗志。他们只在您开口求助时才出手相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扪心自问,我是哪一种人?是那个丢失了孩子灵魂的大人吗?是那个只会对学生说“NO”的老师吗?是那个认为自己吃过的盐要比孩子吃过的饭还要多的家长吗?

每一位迷茫焦虑的父母或者老师,都应该俯下身与孩子交谈,因为他和你一样是平等的个体;然后踮起脚尖仰望孩子,因为他远比你智慧得多。

推而广之,当你平静下来,放下所有的功利心,试着用多尔多的方法,真诚而认真地去倾听生活时,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乃至周围很多成人都是可对话、可理解的。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和他的身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什么关系?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我们要怎样站在他的立场上与他对话?只有足够严肃、深入地考虑过这些问题,才能达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与别人对话的过程,同时也照见了我们内在的自己,因为人性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请记住:谦卑地对话,然后同情地理解。

猜你喜欢

多尔妞妞糖果
薮猫妞妞减肥记
薮猫妞妞减肥记
没关系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清代准噶尔投诚人口供及其安置—以安置三姓的多尔济事例为中心
观察:糖果找不同
咕噜牛和小妞妞
雨季里的糖果湖
印度 圣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