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内寻找,向外突破
—— 骨干教师『再生长』的必由之路

2023-03-07王福强

师道(人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教育教师

王福强

随着在教育领域“小有成就”,成长动力日益减弱,再成长方向开始模糊,种种消极心理悄然间潜滋暗长:目标既已实现,何必再拼命努力?于是,满足于“吃老本”,摆“老资格”,价值取向偏移,醉心待遇或权利,甚至与学校讨价还价,不愿再站上给自己带来无数荣耀的七尺讲台……

专业成长停滞,个人发展遭遇“高原期”“瓶颈期”,这往往成为部分骨干教师的真实写照。

交流起来,很多教师颇多无奈:工作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无暇顾及自身成长;应试教育下,主动性、创造性无从发挥,工作机械、重复,激情和新鲜感丧失;学校生态不好,评价机制不合理,领导处事不公,无法焕发自己的热情,等等。这些成为阻碍自己“再生长”的冠冕堂皇、无可辩驳的借口。

我是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34年的“老兵”,做过教师、教研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做过校长,目前正从事于区域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和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研究和实践。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也曾遭遇过上述的“困惑”,当职称、荣誉、成就、地位等在同行间卓尔不群时,我一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该如何向前走而迷茫。值得庆幸的是,在职业生涯步入“高原期”的时候,我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重新寻找出发的跑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应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受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骨干教师成长面临的客观问题的确存在,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骨干教师要想走出高原期,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分调动内在因素。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种思维方式:既要向内寻找,发现自己的增长点,又要向外突破,开拓自己的“工作面”。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重塑价值:再燃教育激情

“双减”“五项管理”“延时服务”“家庭教育立法”“新课程方案发布”,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正推动着教育发生巨大的衍变。教育,由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转为培养能终身学习、会解决问题的人;学校,由围墙中的知识提供转为开放空间中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连接;师生,由单向度的教与学的关系转为学习共同体的共建者……教育正在重组与重新定义,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复杂的转型。

作为教育最关键变量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如果不再次出发,我们必然被教育的大潮所吞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超越变得如此真实与迫切。这需要我们丢弃那点可怜的“优越感”,重新去思考和定位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在自我的更新换代中再燃教育的激情。

1.要有“在现场”的勇气

真正意义上的骨干教师,要成为一个敢于放弃“过去”的好奇者。这个时代正让过往的许多经验变成“障碍”,能力被重新定义,模式沦为桎梏,需要我们保持归零的心态,绝不做教育改革的旁观者,要永远拥有“在现场”的勇气,去参与,去摸索,去碰撞,去实践,因为我们的热爱,而成为教育最前沿的“弄潮儿”。

无论是2012年,我从体制内毅然“跳槽”到体制外,在河北、江苏等地创办民办学校,还是2020年我离开学校,重新换一个身份,奔波于广东、江西、河南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我都是希望一点:自己永远在教育的一线,亲历着教育的波澜壮阔与浅唱低吟。萨特说:“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无论怎样的选择,我都始终触碰着教育发展的最新脉搏,并借此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迭代。

想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就要坚守教育的梦想,不动摇,不放弃,寻求有滋有味儿的教育生活,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以教育现场的丰富多彩,消除自身对继续成长的无助感和盲目性,换来发展动力的重新回归。

2.要有“领头羊”的追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名师、不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

教师职业具有群体生活的特征,一个人的优秀不算是真正的优秀,能带动一个优秀的群体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优秀。因此,作为骨干教师,要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仅影响学生,也要影响周围的同事。你的品格,你的工作态度,你的工作方法,你的工作业绩,让人震撼和钦佩,你就会成为大家追随与学习的榜样。做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自然值得称道,但做能带领同伴走向水草丰茂的广阔天地的“领头羊”更值得推崇。

面对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人性深处的教育动力,传道解惑的现代理解,未来教师的素养清单,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教师自我成长与超越的路径,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何以定义师生关系,这一切都需要新时代的教师去解读和践行。骨干教师作为教师团队中最富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只有安顿好自己,向内寻找,向上生长,强化教育的主场感,始终走在队伍的前排,才能真正以我们的选择影响更多的人。

不必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宽广的教育天地里,只有“木秀于林”,才能享受到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而使人生闪耀出璀璨的光辉。

二、重构边界:拓宽教育视野

教育视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眼光所达到的时空范围。拓宽教育视野,有利于教师把自己置于更为宏观的教育背景下,获取更大的成长平台,明晰工作思路,提升专业自信。

现实中,不少骨干教师要么过于迷信已有的经验,不愿意打破固化的自我,沦为“温水中的青蛙”,要么“坐井观天”,满足于在教育的小圈子里兜兜转转,缺乏时代风云与教育变革粘合下的思维广度。结果,故步自封,面目苍白,活力不足。教师视野狭窄,目之所及皆为零散的教育碎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跳出庐山看庐山”的格局,更多时候只能造就流水线上的“平面人”,不能帮助学生成为丰满充盈、立体鲜活的人。

骨干教师想要实现“再生长”,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勇于扩展、重构自我边界,持续扩宽自己的生命疆域。

1.跨界:走出舒适区

互联网的时代是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意味着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桎梏和边界,重新构造着全新的教育生态。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大概念教学、学习任务群……每一个新概念的诞生,背后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次突破。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传统的专业边界正日渐模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学科育人价值定位的清晰化,也意味着学科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工作者转变为学科育人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只有打破学科狭隘的专业壁垒,实现跨界生长,才能在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是跨界的学者,如康德、怀特海、卢梭、杜威、陶行知、叶圣陶等。我也以大师为榜样,摸索着跨界成长之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不仅把目光聚焦于语文课堂,也主张自己和同事们“跨学科听课”,往往能通过借鉴,摆脱僵化的学科教学思维定式,谋求课堂的创新;我没有困于学校的单一空间,而是不断汲取企业管理的精髓,转化为学校管理的智慧,往往豁然而开朗;我的案头,不仅有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更有哲学、历史、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的佳作,让我拥有了超越专业之外的开阔视野。这样的做法让我不断打开自己,仿佛在前半生反复耕耘的土壤之间,出现一片片令人欣喜、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美国著名教育家玛克辛·格林说:“使我们保持原状的惯性,是阻碍我们成长的因素。”跨界学习,有助于骨干教师走出自身舒适区,主动融入这个开放的时代,广泛涉猎各类资讯,拓展自己的爱好,给日渐平淡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唤醒自我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2.链接:创建资源库

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师将不再主要从事单一维度的知识传授,而是情绪工作者、课程设计师、学习组织者,这注定教师工作需要高复杂性、高情感性与高协同性。突破个体局限,成为节点去连接,打破壁垒去整合,寻求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撑,以一种相对柔软的方式跟他人合作,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关键动作。

耶鲁大学校长皮特·沙洛维在2018届毕业典礼演讲中说道:“如今的世界,你可以在推特上拥有700位粉丝,也可以在脸书上交1000位好友。看起来拥有一个很大的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你所谓的‘朋友’都在分享相同的故事、类似的观点,那么你的世界可能很窄。”

这段话对骨干教师有很大的启迪: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一个“温暖”的圈子里,交相同的朋友,谈相同的观点,停留在相同的思想高度,久而久之,我们的深度思考、丰富想象,极有可能会不知不觉中被削弱甚至消失。

这些年,我通过多种渠道,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教育同仁和其他行业的朋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主张,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对立、融合中,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逐步变得丰厚而更富思辨力。这让我从“小我”的狭隘中走出来,主动把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求同存异,创建起自己更大的资源库,与更多“尺码相近”的人,在教育路上并肩同行。

因此,骨干教师重构边界的含义之一,即不断地拓展朋友圈,在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的朋友那里汲取成长的灵感或创新的火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生命形成正循环,突破偏狭与定势,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三、重构路径:实现多维成长

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自造”的,而不是“被造的”,是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历程。要实现骨干教师的“再生长”,需要教师分析自身处境,主动创造条件,重新寻找起飞的跑道。

1.改变心智模式,拆掉自己的“墙”

托尔斯泰说:“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改变自己。”改变心智模式,有意识地拆除经验主义至上的思维误区,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面对今天体量巨大的知识体系、超级复杂的环境变量、多层次的教学关系与场景、受教育者身心的巨大演变,依赖经验往往沦为一种低智的选择,片面地将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理解为简单的因果逻辑,只在表面行为上简单重复,往往造成思维桎梏,甚至处理失当。这提醒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下,更多时候固有的经验已不能适应变化,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性或参考,绝非唯一的标准答案。

作为骨干教师,必须勇于走出“经验主义”的狭隘,以开放的思维展开自己与世界的对话,以敬畏的心态面对教育场景的变化与无常,在学习中生长,在生长中“破圈”。这样才能让我们打破教师职业生涯的局限,推动自我建设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不被环境所裹挟,不被僵化的思维所束缚,真正转化为向内寻求的自我建设与迭代。

2.彰显自身影响,发出自己的“声”

三十多年的亲身体验,让我对教育的种种“病灶”感同身受。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传达我的教育主张。这种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黑暗中的一抹光亮,一丝呐喊,充满着积极的意义。

疫情三年,我在线上进行公益讲座近五十场,面向校长、老师,探索教育的真谛,发现管理的奥秘,寻找教师发展的路径;我在全国各地进行二百多场讲座,宣讲“我,就是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就是“人的传递”,是“生命影响生命”;我创建线上平台“王福强父母课堂”,普及家庭教育常识,为孩子请命,助生命绽放。我希望用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去传达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唤起更多人对中国教育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萧伯纳说过:“一个人要是没有什么主张,他就不会有风格,也不可能有。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感觉有多么强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作为骨干教师,我们已经有了较深的对真教育的理解,要学会借助各种机会,报告、讲座、讲课、沙龙、经验介绍,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永不麻木,拥有追问的勇气和力量,在不断朝向真理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3.建立成果意识,留下自己的“影”

就教师这个职业而言,由于占据着自己特有的课堂,实施教学行为具有自主性实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经过自身的思考加工,就可能成为别具一格的富有普适意义的教学真理。

对骨干教师而言,如果渴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对他人产生影响,就必须学会“立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考讲给他人听,这样,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回想前半生的工作经历,我一直试着用笔留下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影子。先后出版《为师生赋能》《我就是教育》《教师的自醒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用心做教师》《经营你的课堂》等十五部教育专著。我在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写下了一千多篇原创文章,以此联接到更多有趣的灵魂。

面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事件,采用“回望”的方式去挖掘,使用“淘沙”的方法去凝练,随时记录点滴的感受,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收获的不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生命的光泽。

“我”怎样,世界便会怎样!向内寻找,重拾曾经的理想与初衷,与时代相伴相行;向外突破,发掘自身价值,以教育人的坚守和愚拙,成为一束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循此之路,骨干教师必将在“再生长”的路上,日益蓬勃,日趋坚定。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