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创新

2023-03-06易小迪

戏剧之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间舞舞蹈民族

易小迪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我国民族民间舞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拥有悠久的民族舞蹈传统,也有大量与舞蹈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民间舞。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风俗习惯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高校为依托,大力促进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利用民族民间舞展开教学,不仅符合高校舞蹈教育的建设发展需求,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内容,促进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并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背景与发展特点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背景

我国民族民间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仅有汉族舞蹈,也有少数民族舞蹈。最初的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间劳动,人们将自己的劳动状态、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受到当时的文化、经济、地理、民族性格、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民族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民族民间舞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然而,民族民间舞始终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之上,舞者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身的情感,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进步。[2]在当今社会,民族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民族民间舞也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民族民间舞都有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同时,民族民间舞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甚至是广场舞等。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突破与融合都会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发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为民族民间舞注入新的元素,可使民族民间舞蹈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特点

1.群众性。民族民间舞产生于民间,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起初,民族民间舞是百姓将自己的生产生活编成动作以自娱的方式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这些动作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民族民间舞不仅是一种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2.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舞种多样、来源广泛,且有着鲜明而强烈的地域性,其动作、形式与本民族文化有很大关系,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本地人的心理、宗教信仰等因素。

3.工具性。很多民族民间舞都会用到道具,如花灯、扇子等。这些道具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也让舞蹈形式不再单一,很多民族民间舞都与特定的道具相关联,如秧歌中的高跷、朝鲜族舞蹈中的扇子等,很多舞步都要配合对应的道具才能完成。而道具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使用的,这种具有难度的舞蹈会更加吸引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表现效果。

4.传承性。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舞蹈艺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历史性。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将不同的文化、艺术都融入舞蹈中,才能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一些舞蹈随着人们的传播成为经典,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5.娱乐性。民族民间舞没有特定标准,最初的民间舞并不是为了表演、比赛而出现的,而是人们在劳作之后的一种娱乐方式,如羌族的“萨朗”、傣族的“噶光”,还有各地的秧歌,都是人们在节庆、丰收之后跳的。如果抛弃娱乐性这个特征,那么,民族民间舞就如同离了土地的禾苗,会因缺失养分而枯萎。

6.开放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民族民间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而产生的,其表演形式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没有硬性的规定与标准,给人们留出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人们不必“戴着枷锁跳舞”,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这种开放性也促进民族民间舞的交流与融合。

二、民族民间舞在高校的传承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一所高校的教学目标。在高校的舞蹈教育中,学习民族民间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舞的舞种丰富多样,包含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关内容。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传授不同舞种的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领会舞蹈的发展历史与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作用。

(一)分析民族民间舞的传承现状

受外来舞蹈文化的影响,民族民间舞的传承状况不甚理想。首先,教师要通过视频等多媒体让学生们观看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有所了解,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授课,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学生要对舞蹈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感悟舞蹈动作之美,加强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与体悟。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过程当中,教师会对舞蹈内容进行概括性提炼,这种提炼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老师对舞蹈元素的提炼不可能做到十分精准,无法百分百保留舞蹈的风格与精神,会使舞蹈的原始风貌有所损失;其次,民族民间舞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体、规范的动作和程式,这会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舞蹈动作,这样的动作表演不免僵硬且缺少灵魂。

(二)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梳理

在传承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对其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包括各个舞种的起源、其优秀舞蹈作品及相关的历史脉络等,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由人们狩猎、耕种的动作演化而来,在表现动作的过程中,人们加入了一些节奏与律动,这便构成了原始舞蹈。而在演化的过程中,民族舞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藏族的舞蹈更加注重腰部与膝盖的动作,通过翻身下腰或肢体舒展等动作展现豪迈的气质,而东北秧歌的动作幅度则十分夸张,有的地方甚至有踩高跷的动作,通过夸张的步伐与舞蹈动作展现丰收的喜悦,并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孔雀舞和傣族有密切的关系,傣族盛产孔雀,而傣族人民认为孔雀代表着吉祥和美好,他们通过对孔雀的日常观察创作了不同流派的孔雀舞。老师可以讲授各个地区的民俗,并将其融入舞蹈之中,这也可以展现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3]这样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舞种的起源与背景和发展进程,并进行适当的改编与创新,彰显民族特色。

(三)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教学

民族民间舞是具有传承性的舞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教授学生舞蹈动作,一边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收集和整理,如藏族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彝族舞蹈《童子拜观音》等。教师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民间舞进行完善,在传承民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民间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能只专注于技法而忽略对应的文化的教育。同时,在教授民族民间舞时,老师要从舞蹈动作、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突出重点,使学生不再单一而机械地模仿舞蹈,而是深入掌握舞蹈并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

三、民族民间舞在高校的创新发展

(一)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合理设置

在传承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高校仍然要按照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使民族民间舞符合高校教育的课程要求,对民族民间舞进行优化,使其与高校舞蹈教学相融合。首先,对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设置要科学,要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可以按照不同舞种的难易程度进行设置,以保持课程教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有更好的了解,促进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有关知识与舞蹈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欣赏,甚至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自觉领会舞蹈的魅力。最后,要突出民族民间舞教授过程中的重难点。由于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舞蹈的内容、动作要领、神韵、舞蹈技巧等,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与相关文化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为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若想提升高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就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民族民间舞与高校教育的融合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位优秀的民族民间舞教师不但要有高超的舞蹈技能与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不能出现“茶壶里煮饺子”的情况。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符合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让学生们爱上民族民间舞,进而促进其传承与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舞蹈教育

如果教师只是单一“灌水式”地教学,学生“填鸭般”地接受,那么,学生就难以领会民族民间舞的魅力。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4]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民间舞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其次,要让学生们形成合作意识。纵观众多民族民间舞,绝大多数民间舞都是多人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知道合作的必要性,学生们会团结配合完成表演内容。如进行肢体练习、舞蹈表演等,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最后,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可以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也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更好地应对挑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开放教学空间

高校是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舞的主要载体,然而,民间舞的创新与发展不能囿于课堂中,教师要致力于开发传承民族民间舞的新阵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成立民族民间舞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推广民族民间舞,加深其他非舞蹈生对民族民间舞的认识,扩大民族民间舞的群众基础,促进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舞蹈艺术家来高校进行宣讲或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丰富舞蹈内涵

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融入当地的风土民情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最大程度地丰富舞蹈的内涵。学生有了更扎实的文化基础与舞蹈基础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比如,在对《芦笙舞》等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舞蹈的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与创作者及当时的人们产生共情。而在教授安徽花鼓灯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花鼓灯蹒跚步态的起源,这是因为,旧社会的妇女普遍缠足,需要通过晃动上肢进行表演,所以步态有蹒跚之感,呈现出“三道弯”的舞蹈体态。当学生对相关舞蹈的含义与动作有了清晰的理解后,就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创新。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创新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需要高校工作者、教育者以及学习者共同传承。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在高校传承民族民间舞,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挖掘其精华,才能促进民族民间舞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舞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冰上舞蹈搭档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多元民族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