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

2023-03-06郝馨悦

戏剧之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作品儿童

郝馨悦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力

对学前阶段的孩子们进行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讲授音乐理论,而要更加注意培养孩子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孩子们对音乐作品的听感和体验上,很多老师以此为教学目标,指引学前儿童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主旨和含义,并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作品产生共鸣。音乐是人类心灵和现实生活的写照,这也奠定了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优势,体现了音乐的感召力。例如,音乐作品《摇篮曲》,孩子们在听这首作品时,脑海中可能浮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小孩子怀中抱着一个小娃娃,或者一个小孩子把手搭在摇篮的边上,这种美好温馨的场景是学前儿童对这首曲子的体会与想象,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十分重要。

(二)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强化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引学前儿童感受音乐作品、聆听音乐声音,并学会理解音乐所具有的感召力,是教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导孩子们欣赏音乐的核心,这个阶段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鉴赏音乐曲目的能力。要想提升聆听音乐声音的能力,可以先从聆听生活中自然的声音开始,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们聆听生活中动物的声音,帮助孩子们积累聆听的情感经验,这可以为学前儿童提高音乐感受力奠定基础。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欣赏音乐曲目创造或者设定相符的场景,可以辅以其他艺术形式或者小游戏,帮助学前儿童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力,比如舞蹈、表演、小游戏等。学前儿童进入学前教学时,已经能够从一段音乐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音律的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前儿童把聆听鉴赏音乐和他们生活中的经历相结合,让四肢与言语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创造相应的环境,发挥直观教学的环境优势,引导学前儿童在赏析音乐作品时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将场景展示出来。这种方式符合学前儿童所处的环境以及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为学前儿童营造音乐情绪,帮助学前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与情感。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学前儿童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学前儿童在学前学习期间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故事体验,在此阶段,我们能够利用故事体验将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具体化,使其变得更有趣,使学前儿童积极感受音乐,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提升,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节奏与风格的理解也能够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得到展现,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学前儿童要能够深度理解音乐作品所包含的音乐内容,而且,在故事化欣赏音乐的同时,将音乐作品中的内容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在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并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节奏以后,老师就可以根据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多方面理解进行画作、故事或表演的安排,以相对具体的表现形式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让学生互相品评、相互借鉴,在此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1]

(四)在多种感官刺激的辅助下提高学前儿童的整体音乐感受力

教师要调动多种身体感官帮助学前儿童欣赏领悟音乐,在儿童欣赏音乐时搭配情感共鸣,提高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同时,学前阶段的孩子们的领悟鉴赏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时正确使用音乐作品,及时进行课上指导尤为重要,学前儿童的关注点与成人不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以合适的方式,比如,在赏鉴音乐作品时搭配儿童爱看的动画片作品,比如,展示《光头强》中熊大、熊二走路的场景,同时搭配音乐并引导学前儿童模仿他们走路,这样一来这段音乐很快就会被孩子们记住,这是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据此论述可知,多感官系统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学习欣赏音乐的热情,提升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力。

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模式程式化,灵活性不足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通过实践让儿童在丰富有趣的音乐课堂学习中得到熏陶,这要求教师创新课堂设计,让儿童通过对乐器的使用和感知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儿童对乐器的使用和感知是丰富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学校乐器资源不足,很难对儿童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这导致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局限较多,无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儿童的实践、体验和发展的机会也因此减少。如果学前儿童仅仅通过单调且乏味的讲授获取音乐知识,而没有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再加上音乐教学资源缺乏,儿童的音乐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他们对创作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更不能体会到艺术对成长的帮助。正因如此,一些教师针对儿童学前音乐教学中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但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学前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期,在表演音乐时出现动作不正确、不协调等问题在所难免,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可要求幼儿将音乐表演动作完全做到位。若教师将音乐表演教学任务化和程式化,就会影响音乐教学的合理进行,也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二)已有的实践经验与现有的工作要求不一致

第一,幼儿音乐教材比较单一,大部分以学唱为主,且缺少键盘器乐演奏等其他演奏方式,这导致幼儿对乐器使用、音乐赏析、音乐游戏等领域的了解和接触都很少,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另外,音乐教学环境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也十分重要,但因创新性不足,许多教学环境布置不够温馨,这同样会影响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科学引导。第二,教育理念比较传统。部分教师僵硬地按照大纲进行音乐教学,没有了解幼儿对音乐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只进行僵化的学唱和全体喊唱,有失快乐教育的初衷。第三,教育方式死板、呆滞。学前儿童音乐教研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对音乐教育任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比如对器乐、声乐等部分内容的启蒙。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的科学安排和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十分重要,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发展。

(三)教师年龄、学科、教龄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教师的年龄、学科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对幼儿音乐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年龄较大或是墨守成规的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程度较低,部分教师甚至抱残守缺,固执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学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感知音乐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利用音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努力传达自身感悟,而非单纯记概念、学知识。若是教师未能厘清知识教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同时,这不利于幼儿音乐赏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四)非音乐性内容占比较高

教师是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关键。简练准确的语言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幼儿体会音乐的魅力,会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有很大促进作用,也会对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一些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较少考虑肢体语言对音乐教学的帮助,易出现语言讲解过多,反复说教的问题,未顾及幼儿的理解力,有的老师讲解的时间比实践操作的时间长,而幼儿却无法正确理解,将本该欢快的音乐课硬生生转变成“语言课”,导致幼儿对音乐产生反感,丧失音乐学习兴趣。正因如此,教师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要使用精确形象的语言,利用道具辅助教学,并与体态语言相配合,幼儿也就能够理解活动要求。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对策

音乐是一种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活动,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几乎所有人在听音乐时心情都是放松的、开心的。经常听音乐也可以更好地充实自己、调整情绪。另外,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能使孩子找到学习以外的乐趣,也能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一)倾听感受音乐

学习音乐有一定的过程,第一步便是倾听。所谓倾听并不是广义上的听,广义上的听有很多种,如被动的、主动的、习惯的等。而倾听则是主观能动地听,在倾听音乐时,一般人都是心无杂念的,是安静并且集中注意力的,并且,在听的同时,倾听者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和音色注入自己的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前提是要倾听并感受音乐,倾听音乐可以使孩子们更加了解音乐,对音乐有更敏锐的感知力。同时,音乐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表现很多东西,认真的倾听能够让人们清楚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同时了解乐器。学前儿童可以通过音乐的表现判断声音,通过声音来判断发声的乐器,间接地认识乐器、熟悉乐器。

(二)理解感觉音乐

理解在音乐学习中很重要,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学习音乐的必要步骤。老师要逐渐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真正地爱上音乐,理解音乐的含义,明晰所要传达的内容,具备入门级的欣赏力。比如,在孩子们两岁或者三岁的时候,学前教师可以在几周内反复给孩子们欣赏马革顺创作的《拍球》和《宝宝睡觉吧》。[2]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给同学们发两张图片,并且给两个配乐,让学生自行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分配。这个要求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好地达到,在两到三个周期之后,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不同了,从旋律到歌词到音乐内容,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学前教育的老师也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形式的活动,将音乐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将音乐和一些温柔的小动物联系起来,提高小朋友的想象力。

(三)创造性表现音乐

一些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音乐欣赏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且具有特定性,因为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表现力并不是很突出,有的小朋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会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做出一些可爱的、顽皮的动作。尽管每个人对音乐或者歌词的理解都不同,但是我们要积极鼓励小朋友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在某次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将《摇篮曲》和《伏尔加船夫曲》用两幅图画展示出来,并且问孩子们的感受是什么。一名小男孩为《伏尔加船夫曲》画了一幅人死后送葬的场景,并解释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死了”,但是,他却为《摇篮曲》画了一个妇女在家里对着一幅遗像哭泣的场面,加以“这是一个不伟大的人死了”的解释。[3]不光如此,一些孩子还能将这两段音乐配上自己的旁白,或者为他们跳一支自己理解的舞蹈。

(四)有兴趣地欣赏音乐

学前儿童除了会对音乐进行倾听、理解、创造性表现外,还会将自己的兴趣展现出来。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和不喜欢的歌曲时,他们的表现就会不一样。不喜欢时,他们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听,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玩闹,但是,如果遇到喜欢的歌曲,他们就会跟着演唱,手舞足蹈,情绪饱满。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兴趣有关。老师们在充分了解这一现象后,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音乐作品儿童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