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兴趣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2023-03-06王琦雯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王琦雯

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阶段性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将“以生为本”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于学生思维、素养、能力的发展,构建趣味、生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持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1]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依托真实、具体的情境,将抽象化、平面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化、立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教师可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渗透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并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逻辑框架。

(一)创设视听情境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不仅优化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原本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学生可在多媒体创设的视听情境中,收获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认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创建了丰富的视听情境,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引入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播放趣味的音效动画视频,将1~10的数字以动漫卡通人物的形式进行动态演绎,让抽象的加减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这样的学习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最大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0以内加减法》有关的数字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下,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点。

(二)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游戏本身充满趣味性,且组织形式多样,可结合具体教学情况作出灵活调整。教师可将数学游戏教学与情境教学相融合,构建趣味化的游戏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构建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有趣的拼搭”,为深化学生对这节课程的认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摸一摸”的游戏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先依次放置装有几何形体木块的袋子,然后,随机让学生摸一摸袋子,让其根据自身的感觉进行判断,说出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物体,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等,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再以《认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组织开展“加减猜一猜”小游戏,提前准备圣女果、杏子等小水果,让学生两两组队完成数学游戏。在相同时间内,比一比哪个小组正确回答问题数较多。例如,教师给A同学和B同学总共分发了6颗圣女果,A同学随机拿取相应数量的圣女果并向下握拳,B同学根据剩余的圣女果数量猜出A同学拿了几颗圣女果。通过创设以上游戏情境,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大脑保持活跃状态,积极思考数学问题。教师接着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如何正确猜出对方手中的水果数量,即如何正确解答10以内加减法计算问题。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其对新知识充满探索欲。

(三)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生活素材和生活场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其学习兴趣。教师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案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要知道,学生的大多数经验和知识累积都来源于生活经历,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到课堂上,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愿。例如,在《元、角、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生活素材展开教学。具体而言,教师提前准备活动材料,如将若干数目的人民币装在信封内,其中包括5元、1元、5角、1角、5分、1分的纸币,接着一张一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人民币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设置商品买卖的情境,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熟悉的生活物品,如玩具车、铅笔、橡皮擦、苹果等,且在每样物品上都标注好具体价格,之后随机抽选学生,让学生选择一样商品,说出购买该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钱,如果用之前认识的人民币,应该分别用多少张……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在选商品、买商品时应用到所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

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素材资源,可构建富有生活化气息的数学课堂,这样能唤醒学生的经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还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重要来源。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学习自主性就会提高,无需进行过多督促或干预,便会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被动学习意识转化为主动学习意识,学生所看到的数学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会增强,更容易形成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学与教进行有效调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升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2]

(一)提问引导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解于问”,学生都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成长提高的。对此,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并引导其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其良好的问题意识。要知道,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答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其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答。如设置问题题目:“校图书馆正式开馆,假设总共有45本故事书,借出6本,还剩下多少本?”“假设原先图书馆中有64本动漫书,被学生借走18本,后学校又购入了20本,问图书馆中现在共有动漫书多少本?”……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计算。最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换练习本,互相点评计算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同时对计算答案进行验证,强化锻炼学生百位以内数字计算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累积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能够让学生的大脑思维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讨学习,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例如,在《厘米和米》一课教学中,该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长度单位的同时,培养其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对此,教师设置了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使用工具测量学校篮球场长度、篮球球架高度等。合作探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实施方案,按照具体方案完成测量。教师则主要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通过开展合作式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

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少干预、多观察原则,始终以观察者、指导者的角色,随时关注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及时进行解题思路点拨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题目、分析题目,通过自身思考形成解题思路,进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三、完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一)完善教学设计,让学生收获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建立来源于内心的直观感受,若某一事物能让其感受到快乐和开心,就会对这一事物产生认知兴趣。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并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分析学生看到这些教学内容时的想法,能不能够产生快乐愉悦的感受、能不能引起注意等。通过转换角度看问题,以提升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价值,将数学课堂趣味性发挥到最大化。

例如,在《表内乘法》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前准备教学道具,如若干数量玩具、书本、水果、小零食等;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物品进行自主编题,编题时要将乘法知识融入到题目中,设计不同的数学乘法应用题;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换数学应用题目,进行乘法计算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对不同形状图形进行折、剪、拼、移,使其学会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并尝试对图形进行分类;接下来,教学生用小棒搭建图形,数一数搭建不同的图形需要用到多少数量的小棒,以此强化学生对不同图形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平面空间思维。

(二)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因个体差异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各有不同,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角度各有不同,数学学习能力也会各有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适当融入分层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学情分析档案,从学习兴趣、性格特征、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展开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学情信息。[3]关注学生学情动态变化,捕捉学情动态,观察学情反馈,更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在《认识方向》教学中,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了解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共分为A类、B类、C类学生。A类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水平最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教师要设置能力拓展教学目标,将方向辨别与物体观察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学会借助参照物辨别物体具体方向;B类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处于一般水平,能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可进步空间较大,教师要设置能力提升教学目标,绘制方位平面图,组织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八个方向具体方位;C类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自主性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先进行基础方向辨认教学,后续逐渐增加教学难度。结合学生分层,设置不同难度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难度学习任务,使其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时代素质教育正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聚焦学生主体,选择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之处,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收获乐趣,寻找更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稳步提升数学成绩。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