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技术渗透小学数学文化的方法探讨

2023-03-06何梦丹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互联网+数学

☉何梦丹

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学科体系中蕴含的人文知识。传统教学认为数学的本质是数理,并不重视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的挖掘和渗透。然而,如今文理兼容、文理相通已是大势所趋,数学学科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基础学段深入挖掘学科的文化知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构建趣味性的数学课堂,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化,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也由此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顺应素质教育要求,丰富课堂内容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看似与丰富多元的人文内蕴有着极大的差别,但辩证来看,它反映的是数学学科在属性与功能上的统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的是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这让本就有限的课堂空间与课堂时间被进一步“压缩”——数学知识成为“第一主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其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而在加入了数学文化知识,或是重视数学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文化与学生成为三个并驾齐驱的体例,互相作用,由此,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例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在了解数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激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信心[2]。因此,数学文化的渗透实则是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发展”的理念相一致的。诚如新课标所言:“数学课程应当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观察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由此形成的核心能力又进一步佐证了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体来看,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首要体现了功能属性的重要性。

(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都需要以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低,各项认知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在此情况下,教学内容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在认知能力发育的高峰获取新知,应该是比较理想与科学的做法。数学学科中的文化知识不同于数理知识的严肃与缜密,数学家的故事、几经“波折”得来数学公式的经历等,显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利用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使数学知识趣味化,由此开展的数学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一些课堂习得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等得到佐证。在教育背景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若教师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势必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教师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通道和方式,将“互联网+”技术看作自己展开教学工作最有力的“帮手”。教学内容就会从之前的“窄平”化向着多层多维的角度转化,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呈现“迁移状”,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形成,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不应只注重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还要以数学家为榜样,用他们在探索钻研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表现出的严谨学术品质等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利用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精神,促使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此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较好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创设数学情境,融入数学文化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趣味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创设数学情境,以数学故事实现数学文化的渗透,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趣味性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更能使数学文化内容快速地融入课堂,以此创设的数学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认识时、分、秒》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数学情境,以数学故事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能够正确书写时间。同时,进行数学文化渗透,使学生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教学用具。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如,以“古老的太阳钟——日晷”文化故事引入新知识,让学生逐步了解时钟的发展历史。

人类在没有应用钟表以前,曾经用一种古老的太阳钟——日晷来计算时刻。日晷是利用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使地面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而变化的规律制成的简单计时仪器。日晷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用金属条制成的“晷针”,另一个是刻有时刻的盘面——晷盘或晷面。晷针由晷面中央部分穿出,多与晷面垂直。在阳光下,晷针的影子沿盘面移动,指向不同时刻线,就像现在时钟上移动的时针。教师在课上选择关于时间的小故事,渗透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上开展“报数”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利用动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并提出相关问题,如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进一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二)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周围环境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他们的逻辑思维正处于启蒙阶段,在对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通常会感到无聊,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注重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通过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利用指南针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教师在课上可引入指南针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5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在中国出现。这是一个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类似一把原底汤勺的东西,可以放在平滑圆盘上并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会指向南方。这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唤作“司南”。

教师还可以引入《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课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例如开展“爱心行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提问,多给学生发言机会。在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利用生活中的座位问题、排队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应用网络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应用互联网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中获得正确的数学知识。

以《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为例,通过拼图活动,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不同的想法和拼法。教师可在课上引入“七巧板”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也就是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例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很小的七块,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由此可见,通过数学故事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数学资源整合下的数学文化思考

数学文化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应用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4]。因此,教师应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学,了解数学文化的特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实现与数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还能使数学知识的教学更生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更注重现实生活与数学理论的相关性,纠正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认知,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也应通过思考物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上,教师也要给学生分配小组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基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因为互联网的融合与普及发生了诸多变化。以“互联网+”为依托,将基础教育学段学科的文化知识深入挖掘出来,丰富并完整学科的属性,是一个积极的转变。而与之对应的则必须是教育主体在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教育行为上的改进,以及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学习推进与创新优化。当数学教师真正对“互联网+”熟稔于心、得心应手之后,学科当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就会在无形中渗透进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高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而在高效课堂的浸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同步提升,最终完成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实现教育最本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互联网+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