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与设计

2023-03-06曹李懿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语文

☉曹李懿

“双减”政策落地后,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重新设计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首先,应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留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其次,在布置作业时也应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与水平,将做作业的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作业,这是提高学生做作业能力与效率的最佳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侧面来看,传统的语文作业只讲究量,而忽略了质。部分教师认为设计作业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在设计时也惯于采用“一刀切”方式。“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不仅要突出多样化,更要体现个性化与差异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其余改变体现在作业内容上,之前的作业机械生硬,如今的作业不仅形式多样,还增加了情境化题型。这样的作业设计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为其留下更广泛的自由发挥空间。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对文字的应用也不仅限于抄、读、背,更多是考验学生能否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代教育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作业设计方面瞄准素养空间,夯实学生基本功,有效协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统筹发展。

一、传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较大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传统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采用“题海式”训练。学生在课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这些作业题型相同,题目雷同。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此外,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与同龄人相比作业完成效率低,记忆或抄写速度慢,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完成作业。

(二)作业设计内容不科学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教师布置作业时会选择机械式的抄写或背诵,这些作业不需要思考,只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律意识及良好的记忆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机械式作业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学生掌握的也只是基础性知识,而无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倦怠心理,认为完成作业只是敷衍教师的任务,更会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现家长帮孩子做作业的怪象。这部分教师由于过于重视结果,在设计环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此下去,学生的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在学习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三)过分看重成绩,对学生思维锻炼有限

总体来说,作业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助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计划。在实际设计中,教师会布置大量作业,对于一些自认为价值不大的内容往往一带而过,即便学生对此有较大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是一味地以观点输出为主,具体表现为生怕哪个知识点漏讲,直接导致在后续布置作业时,生怕有哪个知识点没有练到。可想而知,这样的作业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帮助,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还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导致作业完成度不高,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1]此外,很多教师在设计中,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思考与筛选,取教材中的现成内容,直接选择单一的题目。这些题目实际意义不大,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四)针对性不强,尚未突出差异化

一些教师没有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临近下课才匆匆布置作业。只好从教材中挑选作业内容,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过于简单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没有挑战性;而难度大的作业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无法起到“巩固基础”的作用,并且使得这些学生自暴自弃从而对语文学科丧失信心。很多学生失去了话语权,一味追求大量的作业只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在此环境中,学生自信心被打击,遇到较难的题目常常知难而退。长此以往,便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

二、基于“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具体措施

(一)运用灵活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手段,也是优化课堂内容与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抱有好奇心与新鲜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很快能掌握知识,并认真学习。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绘本或游戏等方式丰富作业内容。随着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应正确看待单元作业设计,深入剖析教材,结合每一单元和章节内容,将“教学做合一”落实。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在双方紧密配合下,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得到统一结合。语文作业的设计忌讳出现重复性、机械式等,而必须符合新课改内容。在平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兴趣为切入点。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铁罐与陶罐》一课中,通过“推动式”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初步感受故事寓意与人物情感。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全文,并思考陶罐与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根据以上问题,完成练习。如陶罐在文中说了一句话,和睦相处的意思为(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从这段话中,你可以看出陶罐很( )。此步骤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接着,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绎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最后,教师创设提问:“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铁罐和陶罐今后的生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情节。挑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故事,教师要学会聆听,奖励每一个勇于发言、勇于展示的学生。

(二)丰富作业内容,让减负从作业开始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作业。教师应摆脱传统作业设计的束缚,大胆创新,莫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邀请学生一同参与到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在做题、阅题时实现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梳理每单元的重点内容,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对照自身情况查漏补缺,从而针对性地设计作业。除了上文的演绎性作业,教师还能将启发式作业融入设计中。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我不能失信》一课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课前导学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读全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我”要遵守的承诺是什么?等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后,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诚信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小庆龄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好孩子,在她心中承诺大过“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迅速联系实际,表示自己会在今后怎么做一个守信的人。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能体现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另外,收集信息类作业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手段。例如,在教学《新奇的纳米技术》一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筛选能力。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日常积累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不宜采用传统模式,不能只设计简单的书面作业,应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记录自己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件,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不拘泥于形式,做好生活笔记,为写作打基础。闲暇之余,推荐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赏析并领略中华诗词之美。教师也可以定期举行小比赛,如在学习了某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课下去熟读,在下一堂课中会举办朗诵比赛,选出前三名进行表彰。教师要做好比赛的动员工作,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同时也可选择几位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小小点评家”,对参赛选手进行客观的点评,其余的学生则为观众。[3]参赛选手朗诵完后,邀请评委打分,观众投票,票数在前三名的学生胜出。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在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让大家都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每位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

(三)设计层次分明的作业,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双减”政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务必要优化作业设计,控制学生完成时间,争取在有效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目前,教师应明确作业设计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看待此问题。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思维也不同,在作业设计时杜绝千篇一律的作业,在作业数量与要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白鹅》一课中,根据学生呈现的能力设计分层作业。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体现层次性。可以将作业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A、B、C。A类型作业主要为收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用新词汇造句,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你喜欢的小动物,联系全文,写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B类型作业为通读全文,标出新字词,翻阅字典将生字词的含义及拼音标注在旁,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写下自己的感悟;C类型作业为标注全文的段落,整理生字词并摘抄在积累本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熟练阅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作业,促成创造性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力中等的学生选择B类作业;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C类作业,此目的是巩固其基础知识。通过分层作业,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找到薄弱环节,逐一攻破。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沟通时的语气,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4]

(四)加强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科目之间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跨学科作业能提高学生迁移能力,拓宽语文知识的应用范围,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才能设计出充满创新和灵活性的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多样化、合作性的作业。[5]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海的女儿》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这篇课文配画,了解有关《安徒生童话》的起源地及创作历程,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及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同时,也要重视三维目标设计,使作业具有实践性与综合性。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教师在开始进入正题前,先播放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视频和图片中感受到双龙洞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后,在播放有关音频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探讨,研究如何才能像专业人士这般读出感情。在看完视频和照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在双龙洞游玩,用语言描绘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课后,再让学生跟随父母外出游玩时,记录途中的趣事与感受。在《猫》一课学习后,可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绘画猫的形象,让学生回家后将这篇文章读给父母,既能体现作业的创新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创新为目标,教师要敢于改革,敢于突破,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减量提质”,带动学生的热情,确保学生以十足的信心投入学习之中。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未知。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