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课堂从导入开始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初探

2023-03-06☉李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环节文本情境

☉李 慧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时缺乏师生互动;导入方法传统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内容与文章内容脱节,偏离教学目标等等。对此,教师必须正视语文课堂导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密切观察学生们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特点。以此为根据,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其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者认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才能使其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和钻研。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也要充分把控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通过设计各类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进入高效专注的学习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本次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清晰直观的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可合理提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使其充分明确学习方向。同时,能围绕本次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展开针对性学习,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能够迅速展开自我调节,准确把控教学重点,快速完成教学目标。

(三)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直接围绕新知识展开教学,那么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转变教学思路,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展开课堂导入,有效连接新旧知识的共通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对新旧知识点的记忆和联系。

(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维系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属于彼此促进的关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机械听讲,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丧失活力,学生沦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教师则演变成了灌注知识的机器。在此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同样差强人意。而富有情感和趣味的课堂导入,可发挥维系与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打开心扉,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活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语文底蕴较为薄弱,同时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较弱,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而语文新课内容普遍有较多的陌生知识点和情感内涵,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境导入法是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围绕文本内容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以此增强他们内心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活力。[1]对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导入中,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可以直观地理解和体会到文本内容中的画面和情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在小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文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集体朗诵一遍这首古诗。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语调平淡散漫,缺乏诗词语调中的那种对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之情。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这首诗词中描述的内容,无法通过诗句感受到诗人在目睹庐山瀑布白练倾斜、飞荡九天的气魄时的震撼,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诗人的心潮澎湃。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积极的教学引导。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网络上的庐山瀑布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在课堂导入环节时为学生播放,以此塑造直观生动的视听情境,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欣赏庐山瀑布的雄伟壮阔,用心倾听那飞流落溅下来的水瀑声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原文字斟句酌地进行对比。受到视听情境的感染后,学生便会深切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心潮澎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生动情境的助推下,学生们朗读声调也变得顿挫有力,富有韵律美。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看和听来判断和思考,但对文本这种抽象和平面的内容,则难以深刻领会和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不妨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以视听角度作为切入点,构建丰富活泼的视听情境。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入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接受;二是可立体化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外延性;三是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感官能力,使其理解到文本内容中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立意。[2]

(二)创作背景导入,降低学习难度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虽为古代兵家兵法要诀,但也十分适用于语文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内容都非现代作者所写,有近代的作者,也有古代的作者。他们所写的文体,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如果学生不知道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习俗等,自然也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很容易对文本内容形成错误的解读。因而,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教师就必须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唯有知晓其生平事迹,才能明白文本中表达的内容思想,才可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以此掌握文章要领,升华情感体验。对此,在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做好创作背景导入尤为重要。创作背景导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教学法,教师通过在导入环节中讲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强学生对文章思想和内涵的理解和体会,减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实现知人论世的教学目标,降低文章学习难度。[3]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二十岁时在东北读书时的故事:他在沈阳下车后,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告诉他不要去那里玩。周恩来追问为什么,伯父说那里是外国租界。后来他在租界中看到一个女人的丈夫被洋人的车撞死,巡警非但不管,还对这个女人横加打骂。读到这里,一些学生就觉得非常气愤了,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地方,我们自己不能去?为什么这个女人的丈夫被洋人撞死了,巡警却不去抓那个坏人,反而打骂这个女人?”教师这时候就结合文章的叙事背景展开介绍:“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那时清政府昏聩腐败,外国列强趁机瓜分中国国土。国内的人民饱受煎熬,不但要忍受洋人的趾高气扬和国土外裂,更要承受着战火侵扰,而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法保护自己的子民。这正是租界那一幕发生的原因所在!”学生们在听完教师的创作背景导入后,才恍然大悟,结合文章内容,很快便领会了这篇文本为何叫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正是周恩来忧国忧民、愿以自身能力救祖国于危难的炽热情感表达。

(三)设计问题导入,促进思维发展

学起于疑,疑解于问。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做好问题导入十分关键。问题导入法是当下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常用的导入教学法,围绕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陷入思考当中,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促进其思维发展。对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水平和认知程度,导入具有发散性和启迪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探究文本内容,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找到答案,以此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4]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后,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知道那么多树林中鸟儿的情报呢?”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读文本。学生们在结合前后文思考探究后,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父亲很喜欢自然,所以对鸟儿和森林十分爱护。”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文章的末尾我庆幸父亲不是猎人呢?”学生们再次结合前后文进行讨论和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也十分喜爱动物,喜爱自然,所以不希望猎人的到来打破森林的宁静与和谐。”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再三深究,非要弄明白不可。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灵活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与探究,在思考与探究中得到思维上的发展,以此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播放音乐导入,营造课堂氛围

音乐有着抒发情感、刺激感官和滋养心灵等作用,可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中,要灵活发挥音乐的影响作用,以播放音乐的形式展开课堂导入。可围绕文本内容,播放意境相符的音乐作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提升学生吸收新知的速度,加深学生对内涵的认知和情感体会。[5]

例如,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课。这首诗是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为两岸山势峥嵘绝峭、长江奔流汹涌壮阔的气势所感动而作。整首诗歌气势雄浑、豪迈奔放,透着一股自由洒脱、慷慨激昂的气息。但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很多学生从未亲眼见过长江的滔滔水势,自然对诗歌中的情境描述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教师便可在教学导入环节中,适时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整首歌曲慷慨激昂、气势雄浑、超脱悲壮,描绘了长江之水的波涛汹涌情景,更尽情地抒发了作者无限感慨的情怀。在这首情绪激昂、声韵雄厚的歌曲感染和引导下,学生们似乎真的看到了那滚滚而来的长江水,此刻再结合诗文进行欣赏,无疑可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可从诗文的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深刻理解天门山山势的陡峭高绝,更能从“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领会到诗作中抒发出的壮阔瑰丽、激昂高远的意境。这既凸显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又能体现出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的自我形象。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古诗词大多立意高远,内涵深沉晦涩,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对于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师要灵活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加入音乐元素,以与题文意境相符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将自身情感代入到文本抒发的情感意境中,以此加深对文本立意和内涵的理解和体会,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课堂从导入开始。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反之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或弃学现象。因此,教师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求新求变。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设问导入、创作背景导入和音乐导入等多种导入策略,推动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之间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进而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环节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