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单簧管作品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06董乐晨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单簧管高校学生创作

董乐晨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 250001)

单簧管进入中国,作为一种舶来品的西洋乐器,为适应中国的发展,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经历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借鉴知名音乐家的作品,进行单簧管的移植,是快速传播和发展单簧管艺术的重要方法,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聂耳的《卖报歌》,为单簧管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经过建国初期的发展,辛沪光先后完成了《回旋曲》《蒙古情歌》《草原歌声》等许多优秀的单簧管作品,为单簧管在中国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草原歌声》一曲更是被列为单簧管考级曲目之一[2]。利用中国单簧管作品在高校中进行教学实践,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中国单簧管作品中所带有的民族性特质在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于丰富单簧管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单簧管作品发展

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发展是一部浓缩了单簧管作曲家、演奏家不懈奋斗、坚持自我、努力实现单簧管作品中国化、民族化特点的发展历史。单簧管自20世纪初期进入中国,先后经历了发展的实验期、创作的摸索期、作品的成熟期,以及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单簧管作品都不尽相同,都具有时代的历史特点[3]。单簧管发展的实验期,1952年至1965年是单簧管发展的实验期,在这期间中央音乐学院首任单簧管教授张梧先生创作了《苏北调变奏曲》,是国内首部单簧管独奏曲,对单簧管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建国初期,众多演奏家、作曲家的单簧管作品均结合了大量民歌素材,为单簧管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征且典雅精致的音乐作品,是较早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在我国单簧管的发展初期,虽整体作品略显稚嫩,但仍旧为我国单簧管艺术发展进行了有力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单簧管作品创作的摸索期,1966年至1979年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艰难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本就是西洋舶来品的单簧管由此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时的作曲家利用仅有的创作空间,结合当时的特色样板戏,使单簧管作品的发展得以延续。这个时期的作品在难度和技巧上都具有一定的提升,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演奏能力,这部分作品为后期单簧管作品音乐民族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成熟期,1978年-1997年是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成熟期。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我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深深的鼓舞着全体人民,其中就包括单簧管的演奏家、作曲家。这一时间涌现出了大批中国单簧管作品,如民族题材一类有辛沪光的《欢乐的那达慕》、孙亦林的《美丽的阿吾勒》、何米佳的《阿里山随想曲》等;利用传统器乐曲为素材的有倪耀池先生改编的《河北花梆子》(板胡曲)、《姑苏行》(笛曲)等;以及以各类型歌曲为素材的单簧管作品,如赵玉枢改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题幻想曲》等等,诸多作品的涌现,彰显了单簧管演奏家、作曲家高涨的创作热情[4]。1980年,作曲家胡壁精先生结合了塔吉克族的音乐曲调、节拍等音乐元素,创作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该作品于1982年在全国首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中获得殊荣。1991年,国家有关部委协调举办“全国高校单簧管中国作品评选会”,先后评选出六首单簧管作品,六首单簧管中国作品在创作技巧、乐曲美感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作品也更加的成熟且具有民族特色。中国单簧管作品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1998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了亚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单簧管音乐节,标志着中国单簧管界的全面开放。如今,没有了创作上的束缚,单簧管作品得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如《故乡的云》(2008年)是我国第一首以地方戏、说唱曲牌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敖昌群为单簧管与钢琴作的《MIXⅡ》(2000年)、董立强的《合》(单簧管、长笛、中提琴而作)等众多作品,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且在乐器性能、演奏方式等方面探索多元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新时期的中国单簧管作品,结合了现代的音乐创作理念和技巧,并融合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使单簧管作品更加易于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此时的作品,虽然在单簧管界内的喜好、评述并不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怎样的创作,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只有勇于创新探索与发展,才会取得世界音乐舞台的一席之地。

二、中国单簧管作品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单簧管教学工作中,应用中国单簧管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是对优秀作品的有效传播,同时有助于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促进高校学生爱国情怀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中国单簧管作品的选择和应用,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落实教学内容时,应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有机平衡,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单簧管理论知识,以及演奏技巧,促进高校学生单簧管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实现全面的均衡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选择上,应按照高校学生对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接受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单簧管的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因此,将中国单簧管作品与高校教学实践像融合,有助于中国单簧管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扭转目前单簧管教学实践内容一味西化的情势,真正实现发展的持续化。同时在当代艺术舞台逐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有助于增强中国单簧管作品作为一个强大文化品牌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推进其产业化发展。

(一)提升高校学生的鉴赏水准

不同时期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具有不同的情感和内涵,需要高校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作品时,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便于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对高校学生进行作品情感和内涵相关内容的阐述讲解。如卿烈军改编的单簧管版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原作品是由音乐家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族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所塑造的形象,是一个亲切的牧羊姑娘,具有温柔的人物形象,[5]歌曲中的歌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虽单簧管作品没有词作为补充,但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原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和含义,以及作品的情感内涵等逐一剖析,使得学生在层层讲解中提升对于该类型作品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将促进高校学生在艺术情感方面的认知能力,高校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单簧管作品,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鉴赏水准的同时,无疑也对我国的单簧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动力。

(二)培养高校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中国单簧管作中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将促进高校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许多中国单簧管作品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旋律、曲调以及节奏,在这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以民歌为创作素材的单簧管作品,原因是民歌分布较为广泛、特点较为鲜明、且各地区之间的民歌特点又不尽相同,同时又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大众的心之所想与所向,因此,许多单簧管作曲家都在自己的作品,融合了民族的元素。1952年张梧先生创作的《苏北调变奏曲》因其亲切的旋律,简洁的结构而被公认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单簧管经典作品。《苏北调变奏曲》的谱曲较为简洁,围绕五声调式音阶进行具体的创作,为单段体,C宫调,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部分组成,采用的是主题多段连缀的传统谱曲结构。音乐的发展变化一直是sol(5)-sol(5)-do(1)-la(6)四音为核心,每一段旋律通过速度的变化,来实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创作企图,在最后的部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合尾”创作方式,使作品整体的中国特点进一步深化。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创作元素,以及曲谱的解析,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加了解作品,学习优秀作品的创作技巧,从而培养并提升高校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拓展高校学生的演奏能力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通过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乐器对中国单簧管作品中单簧管演奏技法、记谱法等方面的影响,可有效拓展高校学生的演奏能力。例如中国传统乐器作品《赛马》,原曲为二胡演奏,在演奏中结合了二胡演奏的技巧如喷弓、连顿弓、指颤音等,后经陶旭光改编成单簧管版本。[6]在单簧管版本的《赛马》中,首先需要运用单簧管的喉音和颤音,实现对马叫声的拟声模仿,相较于二胡作品中的双弦颤滑演奏技巧,所演奏出的拟声马叫声更加强悍,极具表现的张力与震撼力;其次,利用单簧管高音与低音、强奏与弱奏的对比乐句,以及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吐音,模拟二胡演奏中的跳弓演奏技巧。单簧管作品的《赛马》,在单簧管演奏技法方面拓展了音乐创作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具体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教学实践,在感受作品民族性魅力的同时,针对该类型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性演奏技巧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高校学生的单簧管演奏能力。

三、高校应用中国单簧管作品提升教学实践质量的有效举措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贯彻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7]。在单簧管的教学实践中,要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尊重学生所热爱的文化艺术,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选择和应用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初期,就应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走访调研,深入的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及应用具体的作品。在实际教学实践阶段,应留给高校学生想象、讨论、思考的空间,应满足每一位学生想要阐述的诉求,要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样也是专业化教学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感悟作品中带来的力量,感受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内涵,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对中国单簧管作品认知和理解的全面提升。

(二)关注个性化发展

中国单簧管作品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选择和应用,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结合不同的、具体的作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高校教师在选择和应用单簧管作品进行教学时,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以及演奏能力,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因此,在统一标准的时候,需要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选择中国单簧管作品时,要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析,了解每个作品的优点且探求出作品之间的共通点,进而可以对学生的个性演奏与发展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分析,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夯实演奏技能

高校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对单簧管演奏能力的提升。中国作品中所独有的个性化、民族化技巧对于单簧管演奏中所涉及的指法、气息、发音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其中所具有的艺术性需要运用扎实的演奏技能进行准确表达。另外,要对演奏的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熟知作品的创作背景,实现对作品的全面掌握,基于以上才能实现对作品的完整诠释。高校进行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教学实践,重点需要夯实高校学生的专业演奏能力,从而为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保障。

结语

基于中国的文化自信,现阶段高校在部分专业科目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开始选择并应用中国的作品、资源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真正的需要传承、创新、发展。因此,选择并应用中国单簧管作品进行高校教学实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历史使命的担当。[8]

单簧管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优秀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可以丰富高校单簧管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在选择中国单簧管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将教学实践的需求变化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保证所选择的中国单簧管作品能够为学生鉴赏能力、创作能力、演奏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促进学生单簧管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应用到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教学实践中,促进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树立,进而促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作品的问世,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单簧管高校学生创作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