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2023-03-05

关键词:手印淡泊见面

文海撷珠

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后来我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过那几枚黑手印,杨绛先生读了那篇文章说:“铁凝,你只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对,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我赶紧仰头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岁月已为天花板蒙上一层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而我却想当然地认定人在劳动时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尽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过客厅的天花板。如此认真地对待一枚手印,杨绛先生细致、严谨的学者风范可见一斑。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二〇一三年春节前,我和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二〇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是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这也是我和杨绛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见面),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事隔一年多之后,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當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2016年7月17日

(选自《散文精读·铁凝》,有删改)

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特征,从“一尘不染的黑皮鞋”“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等细节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朴素、爱干净、重细节的杨绛先生。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杨绛愉悦的心情和“顽皮”的心态;“自然”一词表明即使杨绛让“我”称呼她“姐姐”,但“我”依然不能真正放松、自如地对待杨绛先生,流露出“我”对杨绛先生极为尊敬的心理。

“我”对于手印颜色的想当然,与杨绛先生在读完文章后特意和“我”强调手印的颜色形成对比,突出了杨绛先生细致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

写杨绛的译本被作为国礼,她被介绍给国王和王后,侧面表现了杨绛在文坛上成就巨大,受到国家领导的尊重和推崇。

就杨绛对待别人对其穿着的评价加以议论,揭示了她淡泊世事,“隐身”做学问的精神品质,议论中蕴含着对其淡泊心态、高尚品质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语言描写富有个性,“吧”和“呢”使语气亲切、活泼,强调了杨绛的家常气,突出她对“我”及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凸显杨绛的“姐姐”气质;神态描写与议论,写出感同身受的心理,更突出了杨绛的慈爱。

站在时代的高度,从“需要”的角度,揭示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之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深化了主旨。

赏析

本文围绕杨绛先生写了几件典型事件,从杨绛和不同人的交往态度中,我们看到杨绛先生的精神品质。写第一次见面杨绛先生让“我”称呼她“姐姐”,表现出她的随和、亲切、平易近人;写她虽是古稀之年仍亲自换灯管,表现出她自力更生的品质;写认真对待几枚手印的颜色,集中体现了她细致、严谨的学者风范;写着装被外国女宾议论,侧面表现她的淡泊低调;写关爱“我”及家人,尽显其慈爱的品质。事件多为生活琐事,却能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这对于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精当的议论对于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关于着装被西班牙女宾的议论句,让读者从看似普通的着装事件中,看到了杨绛先生的淡泊低调,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有很强的心灵启迪作用。再如结尾一段,由“我”对与杨绛先生见面的珍视态度,引出议论,揭示这样的文化大家对于冲刷洗涤俗相,对于民族、对于下一代的不可或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杨绛这样的文化大家的高度礼赞,充分表现出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手印淡泊见面
墙上的手印
摁下鲜红的手印
淡泊,在风骨之内
美丽的红手印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秀逗蘑菇村
从按手印到刷脸
不能见面
你好,春天
淡泊才能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