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艺术传承现状的体认与思考
2023-03-05王徵萱中国音乐学院
王徵萱(中国音乐学院)
一、苏州弹词传承体系的思考
(一)传承方式的变化
旧时,苏州弹词的培养模式以先生带徒弟为主,师出有门,才能得到业内人士和听客的认可。徒弟跟师期间,需要跟先生同吃同住,照料先生饮食起居。随先生跑码头是徒弟学说一部书目的主要途径。先生在台上说书,徒弟要在台下认真听,反复听,边学边练,耳濡目染。从模仿,到掌握,再融会贯通,最后化为自己的东西。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是过去苏州弹词的唯一教授方式,没有系统的课程,也没有专业的教科书,甚至书目脚本都是徒弟在书场一遍一遍地听先生说后,自己再记写下来。先生会根据当天书场说的内容抽查徒弟,了解徒弟有没有认真、仔细的听书,徒弟凭借书场听书的记忆给先生回课,哪处地方说的不对、说的不到位,先生再指出来。先生教授徒弟如何唱、如何弹、如何说、如何放噱头,都是以先生多年书台摸爬滚打的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不同先生的说书水平、说书习惯、说书派别、擅说书目不同,教授内容就会有差异。徒弟拜先生后,在出师前,不能学习别家的本领。
在当时那个时代,徒弟跟师学艺受到客观环境、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学艺道路坎坷艰辛。掌握一部长篇书目,全靠在书场听先生说书,听完后回去自行默写,第一遍记不住的就作出标记,再听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完整记录下来。徒弟在书场听书,在台下不只是作为听客身份,还要作为一个学徒身份,容不得你开半点小差。笔者在采访金丽生先生时,他提道:“我们当时学说书,都是在书场听会的,听会的书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部书在你脑子里是活的。”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开始加大力度扶持各类艺术形式,苏州弹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专业化道路。1962 年创办的苏州评弹学校,是现在培养苏州弹词人才的主要阵地。苏州弹词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教授方式,而是采用集体授课学习说表弹唱。学校除了开设弹词专业基础课外,还设有文化、思政、表演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课程。与过去的徒弟跟师制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素质。再加上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学习设备的提高,学说书目不仅有脚本,课后还可以随时看录像,听录音,不用再只依赖书场听先生说书,然后记写下来。教学模式的专业化与教学设备的完善,为苏州弹词带来了更多的学生,也为学生学习苏州弹词带来了便利。
但也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演员的学习能力和弹词表演水平逐渐降低。金丽生先生说起现在青年演员时讲:“现在的演员在学校学了点基本东西,但不扎实,毕业后忙于挣钱,精力都分散了,很难再专注精进技艺,更缺少长时间在书场听书的经历。学说书,有脚本,有录像录音,条件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也变懒了。”正如金老师所说,在评弹学校学到了弹词的基本技艺,一部分有天赋、专业好的学生毕业后,被选入评弹团,团里虽然会要求新进团员拜一位先生,学说一部书目,但现在的跟师和旧时的跟师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现在学生跟先生学习,没有什么机会和时间在书场听先生说书,更不可能有跟先生长时间相处的机会。学说书更多的是依赖先生所给脚本,看录像听录音。学生往往满足于进团后,拜个先生,拿到一部书目,接着就是按照团里的安排,到各个书场演出。说的书也仅仅停留在先生传给学生的脚本基础上,不愿再进一步思考、分析如何说得更有自己的特色,缺少主动创新精神和继续精练技艺的意识。
笔者认为,苏州弹词在当下的传承方式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将跟师制与学校培养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目前,苏州评弹学校的教学体系在慢慢优化,在专业人士、研究人员的提点下,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经验,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演出机会。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校期间,学生完全掌握苏州弹词的基本技艺后,因材施教,为学生分配专业老师。采用过去跟师制模式,以“口传心授”教学方式为主进行单独授课,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不能只依赖文本教学。如果等到毕业,进团后再让学生拜师,首先,大量的演出任务和生活压力会分散演员的精力,很难做到全心全意的跟师学习。其次,那些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未能进入评弹团的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弹词的这块料,再加上没有太多机会跟老师一对一深入学习,他们很容易因为缺少动力,整日自由散漫,甚至直接放弃弹词。学校应该做到争取让每一位学生能由衷感受到苏州弹词的魅力,真心喜爱上它,而不是混日子,把五年的学校生活当作是一个获取学历的途径,把苏州评弹学校当作是一个跳板。不论这些学生今后是否从事相关工作,学习弹词的这个经历,一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才是学校应该灌输给学生们的正确学习理念。此外,学校还应该考虑增加开设一些理论研究相关的课程,双管齐下,培养弹词演员的同时,也可以为弹词界培养一批理论研究人员。而且,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对象的艺术价值,从感性到理性层面,对苏州弹词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知。
(二)书目传承和书目创新
长篇书目是苏州弹词流派的源泉,是苏州弹词发展、代代传承下去最基本的条件。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家普遍都寻求刺激、新鲜事物。为了迎合、满足这些人的欣赏品味,苏州弹词界推出了不少新编开篇、中篇等,长篇书目却久未有新作问世。书场现在演出的长篇基本都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书目,或是20 世纪末编创的书目,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编长篇书目了。
结合当下苏州弹词的演出状态来看,首先,相关文化部门要有意识,予以正确的引导,遵循苏州弹词艺术规律,否则就会导致苏州弹词在传承发展道路出现偏差。苏州弹词的传承发展,应该百花齐放,长篇、中篇、短篇各个体裁都要顾及。其次,创作的同时还要保证创作质量,不能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创作一部作品后,仅展演几次就尘封箱底,无人问津。创作新书目的关键在于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继而传承、发扬下去,流传的过程中能够塑造一位或更多的弹词名家,循环往复,这才是创作一部书目的真正价值。
除了要拓展、创编新书目,还要继续整理和继承传统书目。过去,书场在江南地区比比皆是,业内竞争激烈,演员要不断地动脑筋怎么吸引听客、怎么留住听客,在反复琢磨、思考的过程中,书目越改越合理,越说越精,演员的艺术造诣也随之提高,这就是积极竞争为苏州弹词带来的有效发展。因此,现在各大评弹团可以考虑根据听客人数,适当采取奖赏制度,以此激发演员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中青年演员要保持初心,坚持在书场说长篇,在反复“说”的过程中,对传统书目进行再加工,使传统书目能更加适应、贴合当代社会审美口味。
(三)特殊的表演环境
苏州弹词自诞生以来,从最初的露天撂地演出,到在茶馆附设演出、再到最后将书场作为苏州弹词演出的专业场所。演出空间不断变化,但并未改变苏州弹词演出场地偏小,舞台背景简单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表演更加容易拉近苏州弹词与听客的距离。首先,因为场地小,演员说书、弹唱的声音更有包裹感,即使没有话筒,在场的每一位听客也能清晰地听到;其次,演员可以在说书的过程中,观察听客听书时的表情动作,以此来反思当天说的书是否获得听客们的喜欢和认可。碰到老练的听客,演员还会客观的听取、采纳他们提出的意见,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书目。
现在,为了与时俱进,时常推出一些大型弹词晚会、音乐会等,需要在剧院或音乐厅等大场所表演。笔者去书场感受过,也在剧院听过苏州弹词专场音乐会,两种场地的弹词演出各有优势。但笔者认为,单从苏州弹词的艺术本质来看,把其置身于偌大的场所,不免有些空洞和单薄,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苏州弹词与地方文化背景的联结。
在苏州弹词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书场既是苏州弹词的演出空间,也是也是苏州弹词与社会互动的纽带。”书场积淀了丰厚的社会历史信息,是苏州弹词与听客互动、交流,产生联结的地方。苏州弹词是集说、噱、弹、唱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书场内地方小,听客可以近距离看到演员说书时的神情、神态、手面动作等,更易于融入演员所说书目的情节故事中。另外,对于有长期听书习惯的人来说(老年人居多),苏州弹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书场是他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以及与朋友相聚的场所,到书场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次与朋友相聚的机会,他们在书场不仅可以听书,还可以在此社交,老一辈人对苏州弹词和书场有着特殊的情怀。因此,书场不仅仅是苏州弹词的演出空间,还是一个承载着苏州弹词记忆和蕴含丰富吴文化底蕴的场所。
二、苏州弹词的有效传播
(一)耳濡目染,从小培养
过去,娱乐形式比较单一。在江南一带,大家茶余饭后最常去的休闲娱乐场所就是书场,有些大人还会领着孩子上书场。这些“小听客”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着苏州弹词的熏陶。久而久之,苏州弹词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故乡的声音”。这种亲切、熟悉之感可能就会让长大后的“他”喜欢上苏州弹词,甚至养成听书的习惯。所以,从娃娃开始培养,耳濡目染,不论是从培养弹词演员的角度,亦或是为苏州弹词培养新一代听客的角度,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在苏州市,由苏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了苏州吴韵少年艺术团,其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吴韵少年艺术团包括四个不同艺术形式的团体:昆曲、评弹、合唱和舞蹈。其中,评弹团又分为弹奏、演唱和弹唱课程。吴韵少年艺术团成立多年以来,在“品艺兼修,争创一流”的团训下,以艺术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为根本宗旨,坚持以儿童视角讲述江南故事的创作风格,立足苏州传统文化土壤,持续创作,不断进取,文艺界们纷纷赞赏这个艺术团,认为该团代表了我国少儿艺术团体的第一方阵的较高水平。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年龄在5-10 岁不等,以小学生为主。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喜爱上苏州弹词,对苏州弹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萌生了报考苏州评弹学校的想法。笔者认为,吴韵少年艺术团的成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苏州评弹学校培养着潜在学生,即使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将其作为专业,但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苏州弹词的艺术熏陶,他们很可能就是未来坐在书场中的弹词听客。
(二)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
1.短视频与网络直播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成为大众的新宠。苏州弹词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借助各大新媒体平台推广苏州弹词。据笔者了解到,目前,江浙沪的一些评弹团,每周会在固定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直播内容包括由多种体裁形式组成的演出;在几位弹词演员的带领下赏析苏州弹词的不同流派唱腔以及对某部弹词作品的品鉴等等。除了定期直播,评弹团还会不定时的在某些短视频平台发布与苏州弹词相关的视频。同时,团里要求每一位在团人员在自己的注册账号上,不定时的发布弹词视频。例如,评弹团的演员会上传居家练习弹词的视频;给大家普及苏州方言、苏州弹词的相关知识等。很多演员,因此在新媒体平台收获了一批粉丝,有了粉丝的追捧,促使这些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平台上发布视频,不少人因喜欢这个演员而认识了苏州弹词、喜爱上了苏州弹词。除了各大评弹团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弹词外,还有一些自发组织起来的团队,也在推广苏州弹词。“还是评弹嗲”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个苏州弹词网络团队。团队定期会在抖音发布弹词相关视频,视频中的演员是“还是评弹嗲”的创始人王勇,他过去也是一名专业弹词演员,后来移居海外。王勇老师在视频中除了演唱不同的弹词唱段外,唱之前,还会用苏州话介绍所演唱的流派以及唱段,大家在欣赏苏州弹词的同时,还能了解很多苏州弹词的相关知识。之后笔者再关注这个团体,得知他们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并且建立了评弹爱好者专有的微信群。公众号平台会定期发布每月上、下旬江浙沪一带书场的演出书讯、苏州弹词相关研究文章以及一些弹词资深票友撰写的书评等。微信群每日互动频繁,群内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弹词演员、资深票友、弹词研究者、弹词爱好者等等,交流话题与苏州弹词息息相关。如哪家书场说的书值得去听;分享过去弹词艺人的珍贵视频;对当下的青年演员进行评议;讨论苏州弹词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等。
2.评弹茶座的流行
目前,江南一带评弹茶座流行,这与新媒体平台的推广有着紧密的联系。大众通过媒体渠道知道茶座里有弹词演出,慕名前来,在演出过程中,一些观众会录制视频发布在各自的社交账号上,更多人看见了这些视频,为视频中吴侬软语、婉转动听的声音以及粉妆玉琢的演员着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茶座看演出。反复循环,让评弹茶座成为现在苏州等江南城市的网红打卡点。这类茶座甚至走出国门,不少外国人也闻讯前来,亲身感受软糯悦耳的苏州弹词。从常理来看,评弹茶座的流行让苏州弹词的受众面和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对苏州弹词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从目前的状态来看,笔者认为这类茶座推出的演出,过于商业化,全然不顾苏州弹词的艺术规律,误导了众人对苏州弹词的正确认识。具体表现为,茶座的业主打着苏州弹词的旗号,用一些民歌小调、短小开篇糊弄大众。尤其是在标题为“苏州弹词《声声慢》”的短视频在各大媒体平台火了之后,大家误认为《声声慢》就是苏州弹词,特意跑去茶座听现场。茶座的老板、演员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不会进行过多解释。此外就是称谓上的误导。现在,提到茶座有什么演出,大家一致的说法是“苏州评弹”演出。殊不知,他们口中的“苏州评弹”其实是苏州弹词,“苏州评弹”包括两个曲种,即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对于这一事实,恐怕大家完全不知晓。笔者就多次碰到过周围朋友把“苏州评弹”和“苏州弹词”混为一谈的情况。因此,在文化输出的时候,相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士一定要进行系统、正确的引导,心中要有一把尺,对“何为苏州弹词”要有清楚地认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吸引大家走近、了解、喜爱苏州弹词,但不能放任大家对苏州弹词有误读、还不做出解释与纠正。成年累月,对苏州弹词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笔者认为,“还是评弹嗲”是有效利用媒体平台推广苏州弹词的典范,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敢于言明和正视目前苏州弹词存在的问题,对苏州弹词的传承发展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悲观。通过发布弹词视频、介绍弹词、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推送公众号推文等多种方式,推广苏州弹词艺术,唤醒大家保护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为苏州弹词这门流传百年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不断努力。
三、结语
当下,人人都在言明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音乐,但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对这些问题似乎一直都缺少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过程,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对于苏州弹词来说,传承方式、长篇书目、书场建设、艺人培养以及听客都是苏州弹词传承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苏州弹词几百年代代相传,并非是生搬硬套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在遵循弹词艺术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加工和创新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