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张家港市人才战略研究

2023-03-05凌美怡秦颖萱杨冉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凌美怡 秦颖萱 杨冉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行带动各地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造就人才资源广泛流动、共通的历史局面,在此历史发展的机遇下,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张家港市应考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同级别核心城市群的人才资源竞争中凸显优势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紧缺人才来港定居发展,这是保证张家港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文章即针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张家港市的引才思路和留才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后续研究与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借鉴。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共享;引才;留才

一、引言

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各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体系完备、教育教学资源充沛、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且具有多维度充足发展潜力的一种良好状态。2019年中央国务院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并推行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方案;同年5月13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高质量发展机制的政策构想,着力加速形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新格局。在多项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与全国性的区域发展势头下,作为地处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群之一的张家港市应如何自处,而在人才资源流动性和延展性持续增强的发展大势之下,又该如何摆脱张家港市周围的“三省一市”引才资源相似、人才吸引力不足、留才难度大的现实发展困境,并且利用好优势的人才资源这一极其重要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浪潮下的城际乃至省际合作与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事关张家港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健康并且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进行有关张家港市人才战略以及相关人才政策的针对性研究与具体实施路径的积极探索具有很大的社会必要性与发展可行性。具体涉及的发展层面如下。

(一)有利于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才共享的新趋势、新动态

区域性的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行使得区域内部城际资源流动更加快捷与便利,国家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则是着力于打造多个具有发展优势的区域群体,通过优势区域的快速发展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增速提供可靠保障,并为其他区域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范本与借鉴。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合理配置的人才资源作为区域城市内部自主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突破地域空间、行业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后可以做到自由流动和多向延展,从而可以达到“户口不变、关系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深度的人才共享与人才融通。而随着长三角地区内部以及长三角地区与外部各地城市间高速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异地通信网络的优化与普及,人们寻求异地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成本越来越低,进一步导致长三角区域人才在一定时间维度内的快速集散效应进一步增加,而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这就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人才都倾向于来到长三角地区发展,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及发展潜力。而身处在如此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及政策倾向之中的张家港市则应该更要把握好人才共享的发展机遇与国家扶持的政策机遇,在周边核心城市如苏州、南京、常熟、上海等全面围绕下,学会因地制宜、借势取才,与各地市通过人才互借互用、派驻学习进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保证人才可以吸引得进来、走得出去并且回得来;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行业特点来树立特定城市形象标杆,吸引各行业的人才来港发展,完备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与扶持机制,为后续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持续蓄力。

(二)有利于优化张家港市本地人才的结构类型

依据苏州大市2019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年度张家港市管理类与专业技术类人才文化学历的构成中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各占约39%,中专学历约占14%,研究生学历、高中学历及以下则大约各占4%。与同级别的城市常熟、昆山以及太仓相比(如图1所示),在文化结构层面,张家港市的本科学历人数约为101324人,占比略低于常熟、昆山同等学历人数占比,而中专及以下学历共计59303人,占比却远多于常熟和昆山,张家港中专以下学历人数是昆山、太仓的两倍,是常熟市中专以下人数的四倍以上数据表明张家港市的人才结构配置与等级较为低下,高水平的人才数量严重缺乏。而人才结构类型的构成合理性以及高水平人才数目的占比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域的未来发展潜能与发展方向,人才结构框架基础构建的不合理性必将导致后续发展的偏移以及发展势头的不足。由此可见张家港市在人才结构上远远没有常熟、昆山与太仓等同级别地市优渥,人才层次等级的偏低性导致了张家港市发展新型高端产业的后备力量严重缺失,高新产业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张家港市相关区域的突破性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张家港市应明确自身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以及高水平人才的缺失,进一步改善人才资源的配置,缺位补位,合理替补,并注重各行业内部高水平层次人才的大力引进,此外还需要把握好当地所属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的培养与留存,通过政策导向安排,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留得下来、发展得起来,进一步发展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而目前张家港市主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更应注重高端产业人才的引进,如量子通信、高级通信技术以及芯片半导体产业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技术人才进行补贴和扶持,引来好才,留住优才,使本市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地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力进一步增强。

(三)有利于支持张家港市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区域型经济的高质量与高速性发展必须由人才来进行快速推动,因此人才业已成为当代社会提升城市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核心之一。依据张家港市2020年12月發布的《201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张家港市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700余名,紧缺型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各类型大学生人才1万多名;此外还积极培育了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计划人才项目合计350多项;此外,2019年比2018年新增“姑苏计划”人才13人、省“双创计划”人才20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引进外国专家102人;此外,全市领军型人才企业实现年销售额50.27亿,纳税额1.58亿,销售额收入超1000万元的领军型人才企业达78家。

而依据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生产总值表显示,除上海以总生产值38155.32亿元处于绝对优势的第一位之外,苏州市则以总产值19235.80亿元,位于长三角区域城市生产总值第二位;苏州市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张家港市作为隶属苏州的县级市之一,本身即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张家港市以港口命名,拥有多个大中小型的自建港口,水路运输优势明显,而陆路连接南通、上海、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交通极为便利,水陆运输都十分方便,且与许多大中型城市通过陆路、铁路相连,并有多条处于运行或建设中的高铁线路,诸多交通线路共同形成了以张家港市为中心点向外发散的多边辐射结构,此外,在苏州大市的紧密带动下张家港市不断发展自身,具备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建设基础与发展环境,主客观条件较好。

根据图2可知,苏州大市区域下各地市中,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位于第一,三大主流产业实力都十分雄厚,苏州工业园区紧随其后,而张家港市则以地区生产总值2547.26亿元排名第三,超过苏州其他县级市如常熟、太仓等。可以看出张家港经济发展在苏州大市区域内属于较高水平,经济基础良好,但却缺乏发展所急需的高端人才资源,导致张家港市发展势头以及发展动力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为了尽快补足发展短板,张家港市应当在高水平层次的人才引进、留用以及配套的科研团队构建与培育等多个方面多花心思,深入考虑让更多的人才有其用武之地,为区域产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张家港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张家港市面临的人才困境

近年来,张家港市陆续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政策内容涉及引进人才的落户、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科研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具体引进人才的分类包括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事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资本金融人才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等。这些政策的出台说明张家港市在人才引进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努力,但就目前张家港市人才引进的现状与政策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吸引力低

从图3的2019年苏州市人口净流入量来看,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苏州全市常住人口共计126.40万人,较上年增加0.34万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合计73.84万人,较上年增加1.66万,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4‰。通过与苏州六区四地市人口净流入量比较发现,张家港市2019年年末净流入常住人口33.36万人,流入人数目与昆山相差一倍多,且远远少于常熟。数据表明张家港市虽然是全国百强县市前几名,但知名度远远低于昆山、常熟等地,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缺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张家港市应着力打造自身城市品牌,宣传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此外还需通过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招贤纳士。目前,张家港市走在全国钢铁产业与氢能产业的发展前列,因此张家港市应积极打造“氢源之城”,推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并在冶金材料、智能装备和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中培育全国知名品牌,例如永钢、沙钢集团,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知名度,从而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二)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大

新兴产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目前张家港市正以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而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加快产业技术变革。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等新兴行业均有所涉猎,但根据《张家港市2019~2020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专业需求目录》的调查显示,张家港市83%的受访企业曾表示自身存在关键产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并且高端的研发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极大。因此,在2019年张家港市率先出台实施了领军人才计划,在当时享有极大的人才引进优势,短短几年内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快速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壮大了本地高层次人才队伍。但近几年来各地之间“抢人大战”竞争激烈,省市间出台的各类引才政策令人眼花缭乱,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张家港市的人才优势不再显著,很难再次快速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型人才为张家港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人才存量少

目前张家港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只有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四所高等院校,因此,每年人才培养数量有限,并且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层次较低。此外基础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相对匮乏所导致的人才存量紧缺的问题逐步凸显。而位于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张家港市对本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人才需求却在逐年递增,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因,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张家港市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处于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张家港市的内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进一步限制人才可持续性供给,而人才供给量与人才需求量不配位导致了人才资源稀缺,进一步造成人才存量不足,诸多情况限制了张家港市的未来发展。

三、引才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巧用政策,合理激励

长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引进目前正处于政府、市场以及企业三向推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张家港市政府应加大政策鼓励,吸引人才落户发展;政府应更新人才理念,将人才流动与奖励机制进行合理匹配,对张家港市地区的历年人才引进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发挥政府的主体引导作用与市场的综合调节作用。为方便政府进行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笔者则进行了有关政府政策支持与毕业生留在本地问题意愿相关性的调查,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调查中,70%的大学生选择了福利待遇好,其次64.67%的大学生选择了薪资高于预期,此外相比于政府常规化的金钱补贴,人才主体更倾向于多樣化的补贴形式,人才不再满足于现金形式的报酬,而是更倾向于非现金形式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障、休假等;随着网上各种新闻的发酵可以看出当代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报酬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放松,精神补贴逐步成为新的人才补贴趋势。政府应形成包容的人才观念,打好“情感牌”“服务牌”,统筹解决好人才更加关注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居留落户、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建立优越的体制制度,一方面要完善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更应注重精神层面资助,贴近人才的生活需求并丰富其精神层面发展。

(二)实现发展一体化,助力产学研

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落户发展,张家港市应目光长远,内外兼修,不仅要关注国内人才的引进,更要着眼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引智伙伴关系,探索建立国内外的创客育成中心以及科研合作项目,緊跟苏州市海外人才合作组织的步伐,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人才为纽带的联动合作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人才的柔性流动更加顺畅,苏州的太仓、相城等地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共建博士后研究中心,张家港市也应效仿其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注重高校人才智力与科技成果充分转换对接,张家港市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如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毗邻高校,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其在我市建立研究中心与创新创业中心,同时开展创业周活动,响应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吸引沪苏区域其他高校在我市建立分校区;同时运用好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以及沙洲工学院等几所高校的毕业生资源,实时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动向,了解并满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本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栖身之所与发展沃土。

(三)优化环境,引才留才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吸引人才落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地方政府要强化作风纪律,对机关部门实施追踪督查、信息反馈等督察制度,及时倾听所属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呼声,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对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其次,地方政府要对人才引进的数量、质量、保留等相关情况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调查,做到心里有数,通过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优化来吸引人才,增加高层次人才的保留人数。此外,高新技术企业要优化企业内部工作与科研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对工作环境的管理力度,从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人力资源高效开发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各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柱。张家港市应当坚持发展与就业优先的理念,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其次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计划,助力传统产业的发展,整合、优化,协同共促产业创新升级。最后,让第三产业发展起来,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让人们看得到张家港市的未来发展潜力,进一步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来张家港市就业与发展,进一步助力张家港市未来阶段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晖.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J].群众,2021(23):8-9.

[2]盛慧娟,全永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人才柔性共享机制研究——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7(03):48-56.

[3]李丹.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J].中国金融家,2021(11):31-32+38.

[4]高国力.增强城市群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15-17+20.

[5]倪鹏飞.扬长避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N].中国城市报,2019-08-19(16).

[6]付辉辉.高端人才集聚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考——以张家港市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为例[J].江南论坛,2019(06):28-30.

[7]程婷,许振晓.长三角地区人才政策协同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06):63-71.

[8]李荣杏,陈芸,胡俊峰.长三角各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比较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1):69-75.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商学院。杨冉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党校干部教育职能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商务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新阶段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思路研究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