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核五育”视域下高校翻译专业劳动技能课程实践与反思*
——以《做俄餐学俄语》课程为例

2023-03-05李惠子石叶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俄式美食劳动

李惠子 石叶

(1.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公共卫生学院)

一、引言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劳动教育以其利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特性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劳动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关乎国之大计,广大青年学生是推动中国由速度向质量,制造向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对青年学生深化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德、加强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因素存在于每个专业教育之中,所以劳动教育要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则需要与专业和实践相结合[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在国内外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阶段。目前,国外劳动教育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系统的劳动课程;二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三是两者兼顾,共同使用[3]。

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古巴、俄罗斯等国家较早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了包含宏观层面(法律、制度保障)和微观层面(职业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国家、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坚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能力,深化了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了“行是知之始”,应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检验真知,反哺课堂的教育理念,并推行实施了一系列以“做”为核心的教学改革[5]。

目前,国内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根据各自教学体系特点,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及活动。例如,天津大学开展了“天大劳动周”活动,以生活劳动引导学生“会劳动”,以专业实践锻炼学生“能劳动”,以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等[6]。中国矿业大学将劳动教育分成劳动实践特色课程、校园劳动与防护技能、专业劳动实践三种类型开展实践[7]。与此同时高校劳动教育也突显出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健全的考核机制、配套的课程教材,专业的师资队伍等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劳动实践和体验,它还包含对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德和劳动态度的塑造。高校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要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给劳动教育增强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8]。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当走“融合发展”之路,以高校课程为依托,在课程中构建本专业特色的劳动价值体系,提升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事迹,培养青年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精神。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翻译专业教学实现了与多学科融合。然而将翻译专业与劳动实践相融合的跨学科、跨领域教改方案却不多。所以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和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翻译专业应深度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构建“专业知识+劳动实践”的融合课程体系,打破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两张皮的壁垒。

三、翻译专业劳动技能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优化方案,设计课程

“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实践和构想将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提升到了国家语言战略高度,翻译也成为了带动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语言服务业前行的火车头和主要业态[9]。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因此翻译专业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路径,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实践型人才。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翻译专业依托专业优势和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专业、技能、思政、美育、健体五个维度为支撑点,开设了《做着俄餐学俄语》专业劳动技能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传统专业课、劳动技能课及社交礼仪课等多门课程融合,打破了原有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劳动实践课程脱离实际、社交礼仪课程纸上谈兵等多门课程多层皮的教学现状。

(二)精准定位,有序实践

1.设定目标,五育并举

《做着俄餐学俄语》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共16学时。课程分成8个主题,以俄语国家美食文化为主线,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从利德、增智、强体、育美、助劳五个维度对俄语国家美食的历史发展、人文风情、美食制作、餐桌礼仪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践。具体来说:(1)在知识方面,授课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俄语及翻译理论知识,还包括历史、文化、礼仪、风俗等多维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2)在能力方面:通过对俄文资料的阅读、翻译及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俄语国家的美食历史、文化、礼仪、风俗与传统等人文国情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方式输出,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在劳技方面: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教授俄式美食的制作方法,师生互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在思政方面:通过对俄餐的讲解与制作,了解俄语国家的人文美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深化对中华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使命感。

2.学情调研,知己知彼

本门课程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精准了解学情能为课程开展明确方向,为此笔者对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2020级和2021级学生开展了课前问卷调查。两个年级共128位学生,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30份问卷,有效问卷128份。问卷包括俄餐知识、烹饪经验、安全知识、中俄美食认识、课程期望与建议等内容。通过调研了解到,约有55.47%的学生对俄式美食有了解,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来自电影、电视、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虽然半数以上的学生了解过俄餐,但只有14.06%的学生曾经有品尝经历。俄式面包、提拉米苏、格瓦斯、红汤和鱼子酱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俄式美食。学生想亲手烹饪的菜品是甜点、布林饼、俄式饺子和红汤。在烹饪经验方面,共有14位同学能够独立完成,15位同学没有烹饪经验,其余的学生大多能够掌握一些烹饪技巧与方法,但需要经过学习和指导才能完成。学生最擅长制作的菜肴是主食和面食,其比例达到79.69%,这较为符合中国人吃米面的生活习惯。对于了解劳动安全知识、炊具使用的学生人数均超过90%,同时超过75.78%和87.5% 的学生认可节约和卫生的烹饪理念。大部分学生认为中餐和俄餐差异较大,但有19位同学认为两国美食有很多相同之处。

从课前调研结果看,“专业+劳育课程”的开展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反映出国家、个人的需求。在授课前学生们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俄式美食,甚至有的同学曾经品尝过俄餐。翻译专业的阅读、翻译、文化国情类课程对俄罗斯美食的介绍对本门课程的教授也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对于课程中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与积极性,但能够独立完成菜品制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大部分同学需要教师指导与同学辅助。学生对于烹饪时需要注意的安全知识基础良好,为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大部分同学能够保持积极、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这为深化学生劳动认识、端正劳动态度、提升劳动精神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课前问卷,使教师能够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以及教学各环节的计划安排,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果。

3.指导实践,提升能力

本门课程采用OBE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达成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课程讲解和劳动实践(图1)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学习通布置课前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测试。根据课前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为之后实践做好前期准备;教师也可提前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从而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以便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2)在授课中,教师分别从俄式美食的起源、历史、文化、习俗、礼节等方面对菜品进行详细讲解,语言知识贯穿授课过程之中。在对于菜品的理解基础之上,师生互动参与俄餐制作。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独立制作,实践技巧、安全知识贯穿实践过程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团队互助,独立完成菜品,并以课程内容、实践过程和团队互助等资源为基础,制作美食文化、历史、烹饪等方面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知识输出与回顾,并撰写实践报告。

图1 《做着俄餐学俄语》课程体系

课程突出过程性考核,考核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为内容,对理论指导实际应用为手段,学生实践能力及培养目标达成与否为主要目的,包含过程性考评、课内实践考核和劳动成果展示共3个环节。4.调研效果,总结成效

为了检验课程效果,课程结束后对两个年级的学生发放了课后问卷,通过调研能够了解学生完成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实践等方面的收获,可为课程优化与调整提供事实依据。本次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9份问卷,有效问卷128份。问卷包括课程“三教”问题、课程评价、个人能力评价、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等内容。通过调研了解到,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学生较为认可在大一下半学期开设此类课程。85.94%的学生认为课程课时适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可线下授课方式,82.03%的学生认为中俄教师搭配授课最佳;对于课程内容方面,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72.66%)、人文(84.38%)、文化知识(92.19%)、礼 仪(85.16%)、实 践 操 作(90.63%),安全(33.59%)等方面有所收获;对于动手实践方面,有94.5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动手能力,其中有54.69%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在五育方面,有96.09%的学生认为劳育与四育有必然联系,尤其与美育和增智方面最为突出;对于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词汇92%、翻译68%、阅读64%,口语62%等方面的技能,但是语法、听力和写作方面则比例低于35%;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最喜欢关于甜品、沙拉、红汤、俄式饺子、布林饼和中俄美食对比的章节;最喜欢制作的菜品是浓汤和沙拉;在个人能力方面,85.16%的学生收获了团队协调能力、视频剪辑能力为84.38%、动手能力为89.84%、资料检索能力为88.28%、表达能力为73.44%,而词汇方面略显不足;在思想认识方面,通过对中俄美食对比91.41%的学生提升了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热爱度,95.31%的学生表示之后会给家人、朋友等制作俄式美食。在完成课程之后,部分学生以俄式美食为主题,开设了关于俄式美食的公众号,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四、专业劳动技能课程的反思与改进

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交叉融合将成为翻译专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融合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是将各要素简单叠加,而是依据要素特点,使其发挥大于个体功效之和。《做着俄餐学俄语》课程虽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仍有若干不足:

(一)以目标明确,促体系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和中东欧“16+1”合作等背景下,“专业+劳育”交叉融合型教育模式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确育人目标前提下,高等教育应深化“立德树人”使命,深挖专业优势与特点,细研专业与劳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构建翻译专业育人体系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二)以理念认同,促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落实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五育”之间通过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联动,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路径与保障。劳育在“五育”教育过程中,有利德、增知、育美、强体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可与肯定劳育在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摒弃对于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解,从思想意识到教育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劳育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政策制定、体系改革、方案执行奠定理念基础。

(三)以能力提升,促创业就业

在跨文化交际中,仅靠“语言”独力难以实现双方的深入理解,需要有文化认同、交际能力作为支撑才能架起“沟通之桥”。“专业+劳育”育人模式,将专业知识与劳育实践相结合,以美食文化为主线,以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劳动实践为输出,形成了立体化教育闭环,实现了从理论指导实践,到实践深化理论的双向循环;从对他国文化理解,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从加强专业素养,到明确精神认识的思想提升的多维度育人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

俄式美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俄式手枪,不一样的风景
热爱劳动
美食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食都被玩坏了
复兴俄餐经典,复原真正罐焖
美食的诱惑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