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术”内涵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3-03-05邬春艳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内涵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邬春艳

(山东英才学院)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新旧动能转换”“新医科”等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6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等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1]。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方面、全方位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持续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3]。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医学市场规模即将进入千亿规模,但康复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且康复医学行业内大部分技术均来源于国外,引进来的同时因文化背景或患者情况不同就对康复人才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呼唤。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国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即为国际竞争力有力支撑。国外很多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加利佛尼亚大学等都开展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和培养机构。从单纯的创新能力的训练逐渐走向围绕创新教育规律的发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把理论成果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者理念应用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层面。德国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实践的开展,进而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研究补助金制度”,从资金上鼓励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大学生。日本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分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展理论研究,构建具有日本特色的教学体系[4]。综上所述,欧美各高校已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方式方法和学校教育模式与机制体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二)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康复专业的发展仅40年左右,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培养中的问题、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卢卓、吴春尚(2020)[5]、张弛、赵良伟(2021)等人从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师资队伍、体制机制、产需匹配度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培养的困境[6]。姬忠莉、吴烽和李昆益(2020)、李晓辉、彭华涛和朱滔(2021)等学者均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提出创新培育对策,以期推动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7-8]。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李政道科研基金,专门资助学生科研项目。陈水先等学者从个体能动性激发的角度阐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与方法。廖湘蓉等学者在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上对创新能力教育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杜建雄等学者则针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等问题探讨了应对策略与外部机制等问题。

以上研究均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缺少新医科背景下要求的“五术”内涵引领的医学生创新培养即为“无根之木”;第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与康复的岗位胜任力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旨在通过强化康复学生的培养内涵,并提出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下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解决康复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新医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涵

医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输送了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面对新冠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康复人才整体内生动力不足,创新意识欠缺的问题尤为凸显。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加强“五术”内涵建设,剖析康复胜任力架构下内涵凸显的领域要求,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第一,从“救死扶伤的道术”和“心中有爱的仁术”的内生动力驱动创新能力培养,即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信念和专业精神,才能解决创新意识欠缺的问题;第二,从“知识扎实的学术”和“本领过硬的技术”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康复医学行业内大部分技术和康复设备均来源于国外的问题;第三,从学习和发展、管理和领导力、研究和专业实践领域强化创新实践能力,注重“方法科学的艺术”,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医学生培养内涵引领下,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剖析创新能力培养涵盖的内容,梳理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应用性原则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均以临床岗位的实际应用为主旨,与康复岗位胜任力的要求相统一,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康复人才。

(二)模块化原则

以康复岗位创新能力需求为导向,剖析创新能力培养在不同领域的岗位要求,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明确其创新能力核心培养目标。此设计因核心内容结构相对稳定,实践课程内容多元化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发展性原则

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培养创新性人才才能加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知识本位过渡至能力本位,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性,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创新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五术”内涵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五术”内涵引领下,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即通过创新通识素养提升、创新专业素养提升和创新实践素养提升三个课程群,九个课程模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生动力、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见图1)

图1 “五术”内涵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模式图

(一)创新通识素养提升课程群

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剖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涵盖的内容,创新通识素养提升课程群主要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此课程群包括通识课模块和专业内涵课模块,通识课模块课程通常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修养》等课程,重点在核心价值观和信念维度的系统化思政教育,如康复工作者应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平等和公平地对待所有人,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并保障其人权,意识到每个人都应享有自决权;应坚信良好的功能状态是健康和幸福的核心,康复工作应提供给所有有需求的人,康复应以个人及家庭的具体需要为导向,并与其协作完成。专业内涵课模块课程,通常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设置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重点是康复专业精神维度的思政培育,如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明确与同事和利益攸关方的专业界限,保持严谨的协作工作态度,并承担专业职责。因此,此创新通识素养提升课程群通过两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两维度的重点培养,以达到新医科背景下“道术”和“仁术”的新内涵目标要求,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专业素养提升课程群

创新专业素养提升课程群主要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此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课程通常在第四至第六学期开设,设有《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传统康复方法学》《康复功能评定学》《社区康复学》《神经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临床康复工程学》《康复心理学》《康复治疗训练》等课程,重点在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专业教育,此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基础,决定了创新发展的深度;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贯穿于第一至第六学期,设有《运动营养学》《急救医学》《人工智能》《医嘱信息化处理》等课程,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教育,此模块决定了创新发展的广度。

综上所述,创新专业素养提升课程群通过两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从专业性和延展性两个维度推动创新能力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新医科背景下的“知识扎实的学术”和“本领过硬的技术”的新内涵要求,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目标。

(三)创新实践素养提升课程群

创新实践素养提升课程群主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能力。此课程群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第二课堂模块、项目研究模块、竞赛模块和联合培养模块。五个模块课程贯穿整个学年学期,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课程设有《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由学校公教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系统化实践培训;第二课堂模块主要由医学院的教师通过开放性实验、科研活动、学年论文等途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项目研究模块主要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创新研究活动,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项目管理、总结汇报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实践创新,以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竞赛模块主要通过双创大赛、学科竞赛平台,激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发;联合培养模块主要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校内和校院间联合培养实现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专业实习,置身于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疑惑,释疑的过程中会激发学生探求真知,并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此模块是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创新实践素养提升课程群通过五个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涵盖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科研学习与发展、研究、管理与领导力及专业实践四个维度,以达到新医科背景下的“方法科学的艺术”的创新高度,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即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且新医科背景下“五术”新内涵推动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对其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该体系应具有应用性、模块化和发展性三个基本原则,在康复胜任力架构下提出“五术”内涵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最大的优势是立足于应用型定位要求,将创新能力培养的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紧密衔接在一起,且注重创新内涵的培养、关注学生创新发展性,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分阶段分课程稳步推进创新课程建设,为同类型本科高校康复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的思路和方向。

猜你喜欢

内涵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活出精致内涵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挖掘习题的内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