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心理健康 预防“过誉心理”

2023-03-05刘雪平

学苑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刘雪平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实验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由于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校园极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从教30 年的一线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深切感受到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并关注研究。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究可知,青春期以及成年人的很多偏差行为和心理问题都与幼年、童年的成长和教育有关,因此,预防优等生“过誉心理”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随着国家“双减”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全面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全面发展客观上要求学生生理、心理都真正健康,即身体没有疾患、心理没有障碍。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性格及思想品德的相互关系中。不言而喻,以培养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本文认同: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就可以认定为心理健康。

具体可以用以下标准评定:第一,具有稳定的情绪和情感。第二,乐于学习,正确评价自己。第三,初步具备自控能力。第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第五,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第六,行为方式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相符合。

三、优等生心理障碍原因的复杂性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教育转化深刻研究,但对学校的宠儿——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充分重视。

优等生,一般指在学习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优是相对差而言的。在教学中,优等生与学困生是相对客观存在的。相比而言,优等生大多天资聪慧,自律性好,习惯比较好,学习成绩突出,由于教育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往往主观上也认为其他方面亦然。其实不然,因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学上把它科学地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认识、情感、意志是人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独特的个人特点,构成个人心理特性。需要和动机反映它的动力,能力说明它的适宜性,气质、性格表现它的人格特征。所以,心理问题不是差生的专利!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神经功能还不健全,刺激不当,就可能功能失调,并在睡眠、饮食、行为等方面出现偏差,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不但会在学困生身上发生,也会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发生。因为心理障碍是一种有所丧失的体验。心理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绪,如失望、埋怨、颓废、悲观等。严重时会导致心理失调。研究发现,优等生的心理障碍较学困生原因更为复杂。

四、预防优等生的“过誉心理”

(一)“过誉心理”及形成

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就、作出贡献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喜悦之情。当别人对他的赞誉和奖赏同他的这种喜悦交融在一起,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此人往往就会处在一种过分荣耀之中,此时很容易产生失衡的心理,即“过誉心理”。这种心理形成之后,很容易让人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自我欣赏,从而把外界环境的作用和人生志向淡忘,缺失了对潜伏的问题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反省,以至于陷入错觉误区。显而易见,“过誉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

“过誉心理”虽然不是赞誉与奖赏的必然产物,不是突然形成的,但却是伴随着成绩和荣誉感畸形发展而成的。一般情况下,奖赏越多,赞誉越高,越易形成较强的“过誉心理”;付出的代价越小,取得的成就越大,越易陷入不客观的自我评价之中,高估自己,陷入“忘我过誉”境界。在学校,优等生学业成绩突出,容易造成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而忽视其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培养。现实中优等生在学校、家庭中处在优越地位,得到关心、爱护的偏爱多,赞扬、荣誉褒奖多。因此,“优干”“三好”等学业成绩佼佼者的优等生易形成“过誉心理”。

(二)“过誉心理”的类型

1.虚荣心理。优等生一般自尊心、自信心强,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起骨干榜样作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易赢得老师信任和偏爱。他们得到的多是老师表扬、同学尊崇和羡慕,使得他们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在班级里有较高的荣誉。久而久之,他们很少听到批评,受到打击。又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从而滋生自我认识的片面性,看不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过高地估量自己。当外界的评价高于自己的实际时,个体极易形成虚荣心理,变得虚荣爱面子。

2.自傲心理。优等生一般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如不能正确对待加以引导,在荣誉面前极易向消极的非健康的盲目高傲自大、好高骛远、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发展演变,形成自傲心理,看不起同学,甚至对老师傲慢无礼,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与其他同学甚至老师产生对抗、矛盾。

3.嫉妒心理。在心理学上嫉妒心是指恐惧别人优于自己和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优等生一般在学业成绩和学校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的表扬、赞誉、奖赏甚多,久而久之,容易受暗示盲目高估自己。当外界赞誉、奖赏超过自己真实水平,当别人超过自己的成绩和能力时,自己不能正确对待,就会心理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如不加以调整,学生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4.自居心理。优等生一般遗传素质好,天资高,自重自爱,学习自尊心强,严于律己,勇于拼搏,他们凭借天赋和努力取得这样和那样的成绩而感到自我满足。加上他们一直都处于家庭、学校优厚的关心、爱护、帮助、赞赏的待遇中,个人欲望和需要一般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有些优等生就盲目自大,自命不凡,唯我独尊,错误地把欲望需求的满足看成理应所得的成绩补偿,使自尊自爱心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清高自居心理。

五、“过誉心理”的危害

“过誉心理”阻碍优等生更好地发展。激励的作用并非完全是积极的,荣誉可以成为“助长剂”,催人奋进,也可以成为“包袱”,阻人奋发图强。关键是激励,荣誉要适度、恰当。这点心理学家雷珀的奖赏实验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家雷珀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A 组的孩子得到一个承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 组的孩子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 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励,B 组的孩子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三个星期后,雷珀发现,A 组的孩子大多不情愿自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了,而B 组的孩子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组里进行,并得到了反复证实。

深思这个实验:物质奖赏并非是灵丹妙药。为什么呢?物质奖赏在客观上阻碍了孩子内驱力的挖掘。因为物质奖赏很容易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奖励物品为目的。这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行为一般不会是主动的,而被动的行为常常不会长久,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实际中,我们发现仅仅靠物质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新的物质奖励才能维持和发展,如果物质奖励维持原状或稍有降低,对其积极性或兴趣就会起不到理想效果。

这个实验对优等生的“过誉心理”也该有启迪。虽然优等生消极心理有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但优等生处在学校、家庭优厚待遇中是不争事实。他们一旦在一片赞誉声中形成虚荣、自傲、嫉妒、自居的“过誉心理”,就会变得极为敏感。平时他们很少或没有遭受过批评或失败的打击。当自身的缺点、短处、错误被老师、同学指出时,不易虚心接受,易固执己见,负气顶牛,产生逆反情绪;当失败时,易迁怒同学,记恨对手,生闷气,恼恨自己,丧失信心,一蹶不振。“骄傲自满”可以说是“过誉心理”的集中表现。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是尽人皆知的名言。

虽然“过誉心理”不是所有的优等生都存在,但每个学生未来面对的社会是个错综复杂的大舞台。挫折、失败往往多于成功、荣誉。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也不会尽如人意。所以预防成绩带来的鲜花、掌声、荣誉造成的“过誉心理”是一线老师不容忽视的。

六、预防“过誉心理”的措施

“过誉心理”的疏导,应以积极主动地预防为主,以被动矫正、转化为辅。如何预防在先呢?

(一)加强对优等生品德心理的培养

品德即道德品质。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小学生的品德尚未定型,道德判断能力不够。优等生一方面成绩卓越,具有榜样的作用,一方面情感上也十分敏感,一旦失败,遭受挫折,耐挫性低,容易痛苦加深,导致压抑、消极、冷漠、愤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理“曲高和寡”,优等生遇到问题更需要老师关注、家长沟通,家校必须携手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品德心理,引导他们充分了解自己,学会解剖自己,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懂得与人相互尊重,不能因为成绩而飘飘然,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的道理,有针对性地指出缺点、不足,学会取长补短,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优等生优良的品德和心理。

(二)加强心理辅导,优化心理环境

如果发现“过誉心理”,就要加强心理辅导,优化心理环境。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心理优化,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让其适度地发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适应环境,提高自主能力,促进道德、心理成熟健全。

心理辅导可以一对一面谈。面谈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也是德育的主要手段。面谈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取得学生信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对症下药疏导。面谈适用于个别学生的个案心理疏导。

心理辅导也可以组织主题鲜明,有针对性地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并表现出健康心理,活动适用于群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少夸奖能力,多表扬行为

当学生取得成绩,作出贡献,出色完成任务时,给予的荣誉、奖赏、激励性评价要恰如其分,不应过多夸奖学生的成绩和结果,而应该更多地肯定并表扬其行为上的努力,赞美其勤奋等优良的品质,认同其人本身具有的个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米勒博士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412 名10~12 岁的小学生分成两组,观察其受到表扬后的反应。在让孩子们接受多项考试后,对其中一组的孩子夸奖其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对另一组则反复赞扬其“作出了很大努力”。在进行了上述不同的表扬后,再次进行考试,并告知所有同学这次的“成绩都很差”。这时以前被夸奖“头脑聪明”的一组孩子明显表现出垂头丧气,对考试信心不足的倾向,相反,被赞扬“作出了努力”的一组孩子,则大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下次必须加倍努力迎头赶上。这个实验道出了教育过程中奖赏、表扬、激励的误区。

(四)让其经受挫折,体会失败,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

俗话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是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人遭受挫折都难以避免,并且遭受挫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一个人如果一直成长在顺境中,客观外界压力就会逐渐减轻,主观内在动力逐渐减弱,个性品质容易走向固执。所以,对一直处于顺境中的优等生要立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平衡,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适当地让其经受挫折困难,体验失败,对其有的放矢地疏导,排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当然不是说环境越逆越好,逆境越多越好。

(五)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从小学配备专业心理教师,能早发现且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心理建设,关心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六)提高老师、家长素质,全社会关注“强心工程”

“以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是行不通的。当今,对于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必须确立的紧迫任务。对于学生的“强心工程”已势在必行。这应是全社会的责任。

七、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学科,是针对人的生命优质成长、发展的学科,对于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广大老师和全社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入实践、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