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
2023-03-04李奇繁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突破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话语场域、增强四个自信,推动我国现代化实践、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提供现代化方案的必然要求。当今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面临话语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有待提升、话语传播效力落后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话语主体;打造丰富新颖、通俗易懂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全方位、多途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力,彰显话语创新的中国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7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24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一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等方面宣传解释的表达系统。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主动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迅速,然而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方面明显滞后。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1]。这为我们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示范引领。
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意气风发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层面,表达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因此,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一)突破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话语场域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是最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当今现代化话语场域主要由西方主导。话语具有“展现、加强、再生产着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法化,或者对这种权力和支配关系进行质疑和颠覆”[2]的作用。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突破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话语场域的必然要求。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受到了西方国家集体打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的模式和参考,动摇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在全球的统治地位,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集体焦虑。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形成了符合自身条件的现代化理念和特征,并经过实践检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未来我们要坚定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增强四个自信,推动我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要求
中国现代化实践要向前发展,必须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有助于四个自信的增强。生动形象讲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建立过程、本质特征、任务安排等内容,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具体细致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容,增强人民的理论自信;准确细致讲述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自信;更快更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四个自信提供了基础和底气,四个自信则能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让中国人民对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有信心,在国际上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提升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感度、认同度。
(三)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提供现代化方案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成果有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其他国家提供现代化方案。中国式现代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今世界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不超过10亿,中国总人口如今有14亿多,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的行列,这将极大改写人类现代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提升全体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使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强调友好合作,中国的发展将更好地造福世界。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泰国为例,其正大管理学院副校長、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洪风认为:“贫富差距及人口老龄化加大、生产力不足、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等问题,导致泰国缺乏推动现代化改革的动力。想解决这些问题,泰国可以从中国取经,特别是要学习中国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时提出的共同富裕概念。”[3]
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面临很多挑战,要让话语体系的发展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需要我们改变过去落后的做法,解决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话语主体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阻碍了话语体系的发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存在重复表述的理论,话语缺少延展和深入阐释,禁锢了我国现代化话语的创造力。其次,由于西方话语体系的领先地位,很多人对我国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不自信,过多借鉴甚至盲目照搬西方话语体系,缺乏立足我国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阐释限制了我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空间。同时,当前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研究重视度不够高,在已有的学术研究中,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话语体系”相结合的进行研究的情况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有待提升
“话语表达是思想理论和知识等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推动话语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4]只有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表达能力,改变当前表达能力不足的现状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效能不足首先体现为话语体系生硬老套,表达内容多以现代化政治话语、宣传话语为主,缺少学术话语支持,且没有对国际关注的相关热点话题做出及时回应。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直线式,话语宣传侧重显性而非隐性。同时,在对外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不了解外国人的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使外国人产生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误读。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效力落后
創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仅要“讲得好”还要“传得开”,实现卓有成效的话语传播。然而目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效力较为落后。一是话语对外传播媒介单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宣传主体是政府,大都是一些官方组织,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进行宣传的情况非常少,且没有充分运用抖音、快手、B站这些新型传播媒介,传播范围不够,传播力度不足。目前,新媒体传播是传播领域效率最高的媒介,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虚拟空间开展新一轮的话语争夺战。二是传播的观念倾向于宏大深奥的自我叙事,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接受能力考虑不足,话语受众国别、文化程度、心理发展水平有别,缺乏对受众的可读性和针对性的相关研究。当然话语传播环境、主客体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力。
三、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面对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夯实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话语主体,为话语创新储备更多人才;打造丰富新颖、通俗易懂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增进话语体系的受众认同;全方位、全领域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传播能力,彰显话语创新的中国价值。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夯实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关于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话语表述,实践决定认识,创新话语体系需要持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五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未来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唯物史观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让人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伟大胜利。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前我们通过斗争取得了现代化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要提升斗争本领,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话语主体,为话语创新储备更多人才
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首先需要加强话语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从事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国家理论政策研究者们的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从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研究的科研人才。第二,完善科研领域的相关机制。完善机制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发扬创新思维,加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热情和积极性。第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国际交流和合作由于能够及时交流互动和亲身体验,所以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民间组织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和全球治理,承担起大国敢做善为的国际责任,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要关切。”[5]总之,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机制,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三)打造丰富新颖、通俗易懂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增进话语体系的受众认同
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打造丰富新颖、通俗易懂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其一,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飞入寻常百姓家。除了政治话语、宣传话语以外,要运用善于理解的学术话语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方针政策。时代发展变化迅速,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运用网络化、个性化、趣味化的现代化话语对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及学术话语等进行阐释和话语构建,与时俱进更新现代化话语表达方式及内容”[6]。其二,将灌输式、教育式的正面宣传与“讲中国故事”隐性宣传相结合,加强讲述者与倾听者思想和情感上的链接。通过故事化讲述直达人心,用现代化发展历程感染群众,用现代化成果获得群众认可。同时,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解读的多语平台,完善平台机制,对中国现代化话语进行更精准、更权威的解读,在符合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准确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的观点、立场。
(四)全方位、多途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力,彰显话语创新的中国价值
一个好的话语体系不仅要有吸引人的表述,还要在话语传播方面下功夫,創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传播能力。
在传播媒介方面,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相融合,主流媒介和非主流媒介相结合。抓住当今信息社会的传播优势和数字化技术革新的红利,在保持报纸、电视新闻、政府间交流访问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抖音、快手、B站和Facebook、Twitter等传播媒介,挖掘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宣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切入点,鼓励他们进行相关方面的宣传,弥合长期以来受众对官方层面的信任危机。反观当今西方对华传播,更多采用一些大众传媒,从基层的草根百姓入手,通过一些很日常的片段或者针对当今热点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话语受众方面,要对国内和国外受众进行针对性研究。针对国内受众,要用百姓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增强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针对国际受众,要在充分了解各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及时跟踪各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反应,寻求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最大同构,突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和为世界更美好未来而奋斗的决心和打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3-214.
[2]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陈威华,赵焱,张修智,等.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模式:海外专家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N].参考消息,2022-3-10(008).
[4]颜苗苗.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多维审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3-08-21].
[5]何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4(02):21-29+94.
[6]颜苗苗.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多维审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3-08-21].
作者简介:
李奇繁(1997-),汉族,女,山西孝义人,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