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书贼》中“他者”困境研究

2023-03-04杜雪

新楚文化 2023年35期
关键词:创伤他者困境

【摘要】《偷书贼》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马克思·苏萨克的作品,小说的书写也是作者对父母亲在战争期间所遭受创伤的深切回顾。这部作品通过“死神”这一特殊叙事者来展现二战期间的德国现状,以及主人公莉塞尔和其他角色的经历。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多是叙事视角、创伤和成长主题等,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运用“他者”等后殖民理论概念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莉塞尔和其他角色的“他者”身份困境和创伤经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战争带来的并不是个体的创伤,而是集体创伤。

【关键词】《偷书贼》;他者;创伤;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2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23XJ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偷书贼》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叙事角度、创伤和成长主题。笔者将在此基础上,从后殖民的角度,运用“他者”等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莉赛尔、继父、鲁迪和麦克斯所经历的“他者”困境和他们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创伤,以此来使读者直面战争的残酷,深刻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唤起读者对和平的美好期许。

二、二战中的“偷书贼”

小说中出现的“偷书贼”是主人公莉赛尔,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主人公而展开。作为生存在二战期间的小女孩,莉赛尔是众多战争受害者之一。她的创伤来源事件可以大致两部分,以被寄养在养父家这一事件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她目睹了弟弟的死亡、亲身父亲的下落不明、亲生母亲的“抛弃”[1]。她刚到养父家的时候,那段日子是她最难过的时候,每一晚上她都会做噩梦,每次莉赛尔都是在深夜的尖叫声中醒来,在无数个噩梦醒来之时,莉赛尔开始了她的读书之旅。慢慢的,她开始期待午夜噩梦过后的学习时光,开始爱上读书、爱上文字,这使她成了他者(Other)[2]。

这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处于希特勒统治时期,整个国家都充斥着纳粹狂潮和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当时的老百姓可以看的书很多都是和希特勒或者纳粹有关的,他们并不是读书自由,而是看那些纳粹政党想他们看的书。每个德国人都不会因为焚书事件受到伤害,不会因此丧命,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摧毁,焚书切断有益于人们思考的精神财富,这比杀人性命还要严重。希伯来文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中蕴含了太多先人的智慧和遗产,纳粹就这样一把火将之付诸一炬。在纳粹时期,人们都在积极奉行纳粹党和希特勒的指令,所看的书籍也都是像《我的奋斗》这类的极具政治倾向的书籍,而莉赛尔就是那个他者(Other)。她对文字和书籍的热爱,使她成为一个撷取文字的人。这是麦克斯对莉赛尔的评价,因为莉赛尔不仅从文字中获取力量,并把这份力量带给了身边的人。

与莉赛尔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希特勒,另一个懂得如何从文字中获取他所需要的力量的人。希特勒就是这样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施加在德国人民的思想里,他和莉赛尔都是撷取文字的人,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所采用的文字不同,他们的目的也不相同。莉赛尔是真的热爱文字,她用文字的力量来帮助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给予他们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希望[3]。而希特勒利用文字的力量来让德国人民对自己的命令和主张深信不疑,并且盲目地崇拜和推崇,他们的思想已经被种下了希特勒思想的种子,他们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是希特勒想要他们知道的,他们认知世界的内容是偏颇的。但在当时的纳粹德国,这样的人和思想才是主流,才是自我(Self);而莉赛尔这样有一个自己思想、真正热爱文字和书籍、懂得文字真正力量的人成了他者(Other)。她的他者(Other)身份还体现在她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身处在纳粹德国,每天受到希特勒极端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思想的“洗礼”,很多德国人们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他们对待生活在德国的犹太同胞态度不是憎恶就是恐惧[4];而莉赛尔不但不憎恶,最后和身为犹太人的麦克斯成了亲人,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亲犹”举动把她推向了他者(Other)的身份边缘。

在养父家生活的这段时间,她的创伤已经在一点点复原。但是因为战争,她再次饱受创伤之苦。所有人都在战争中去世了,只有她还活着,最后是那些她爱的文字救了她。文字不仅给她精神上的力量,还给了她活下去的机会。但是她的独活对她来说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战争带给她的创伤将会伴随着她的一生。

三、纳粹统治下的“手风琴”

“爸爸就是手风琴。”这是主人公莉赛尔所说的,在她眼中那台与养父形影不离的手风琴俨然成了父亲的化身,尤其是在养父去世之后,她将对养父的所有爱和思念都转移到这台手风琴上。

莉赛尔生活在养父母家里的这段时间,她的创伤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治愈,这离不开养父汉斯·休伯曼的帮助和关怀。由于战争的原因,当时的人们生活条件都很艰苦,温饱问题是每天的头等难题。而这时候的养父汉斯·休伯曼家,养父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养母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客户,日子越来越难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养父仍然用自己唯一的“财产”——自己手卷的香烟换了一本书作为莉赛尔的圣诞节礼物。这样“异于常人”的做法,遭到了妻子的不满,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他者(Other)。

当时在德国国内,90%支持希特勒的人都支持战争、支持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德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想改造,大部分人已经成为希特勒的思想追随者和执行者,不管是敌对的犹太同胞,还是任何人有亲近犹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众人的谴责,甚至是身心上的惩罚[5]。汉斯·休伯曼作为一个数次帮助犹太人的他者(Other),也因此受到了来自社会甚至是家人的谴责和伤害。

汉斯·休伯曼不喜欢战争以及与战争有关的人和事,这点从他在一战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在一战中,他和手风琴之前的主人,也就是麦克斯的父亲,都不喜欢战争。因为同样的思想,他们渐渐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并且在紧要关头麦克斯的父亲救了汉斯·休伯曼的命。所以,对于纳粹的反犹主义思想和做法,他没有办法认同。一战之后,他一直都带着那个原本属于自己救命恩人的手风琴。在大家都对犹太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和大家都不相同的方向。当他看到政府和人们对犹太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犹太人的店铺等,他和纳粹组织说他不加入组织,并且亲自帮助一个犹太邻居去粉刷被破坏的门。这样的行为,不但使大家对他的行为非议不断,他也被纳粹组织列为“黑名单”——不被允许加入组织,期限是遥遥无期。战时的德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失去了纳粹政府的庇护,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不仅如此,连最亲近的家人——自己的儿子也不理解他、斥责他,儿子身为纳粹的一员,对父亲亲近犹太人的行为实在无法理解。

汉斯·休伯曼的生活接近“众叛亲离”,可是不论多么艰难,生活都在继续,他只能夹缝中求生存。面对愈发艰难的生活现状,他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申请加入纳粹党。在这个时候,他救命恩人的儿子麦克斯前来求助。此时接纳一名犹太人意味着什么,他早就深有体会,自己已经在此受到了教训。但是正如他所说的“承诺就是承诺”,他竭尽所能地帮助麦克斯,另一边还要提防被其他人发现家里藏有一个犹太人。之后,汉斯·休伯曼很快收到入党批准。但是批准汉斯·休伯曼入纳粹是个借口,很快他就被派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岗位——LSF,就是在被炮火袭击的城市废墟里寻找可以救助的人,一个和死亡近距离接触的工作。

汉斯·休伯曼,这个曾经参加过一战并幸运存活下来的人,在LSF工作中险些丧生的人,他无数次地帮助犹太人,抚养了一个与他无亲无故的小女孩,用自己的能力保护一个犹太青年。在周遭极端思想的影响下,他依然不迷失本心;在周围人的不解和伤害下,他仍然坚强努力地生活。作为一个二战中的他者(Other),他的创伤人生最终以死亡终止,死亡对他来说也许不是更大的创伤,而是一种解脱。

四、种族优越论下的“杰西·欧文斯”

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统治的德国,90%的人都奉行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剩下的那10%的人中,都因为害怕成为纳粹党的迫害对象而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而鲁迪却敢光明正大地反对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他称自己为“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出生在一个黑奴后裔家庭,被誉为“20世纪最佳田径运动员”,他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荣获了4枚金牌。这气坏了希特勒,因为希特勒要借助奥运会来证明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而杰西·欧文斯的获奖却打破了希特勒的计划。

而在当时那样的大环境下,鲁迪称自己为“杰西·欧文斯”,这使他成为被种族优越论笼罩的社会下的他者(Other)。鲁迪不被极端种族思想所影响,也不在意自己那被无数犹太同胞和其他人种所羡慕的外表,在他心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种族区别,他不觉得他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他看到的是,杰西·欧文斯的能力,他的运动天赋。鲁迪崇拜他,就像崇拜一位强者一样。为此,他的父亲为此多次教育他,因为这样的外形是雅利安人的特征,在纳粹德国才可以安全地生活。像鲁迪爸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不明就里地就开始站在了犹太人的敌对阵营。

面对爸爸的教育,鲁迪仍然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愿意成为失去思想的自我(Self)。在希特勒青年会议上,面对长官的刁难,他故意把希特勒的生日说错,即便是被殴打,也不说出正确的答案。这些都可以看得出,鲁迪不畏强权,不会因为局势的无奈或者自保,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在莉赛尔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鲁迪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努力去帮助她。当他得知莉赛尔一家在帮助和私藏一名犹太人时,他没有做出讨厌、划清界限的做法,而是和莉赛尔谋划,下次遇到押运犹太人的队伍,他们要去偷偷给犹太人饼干,即使冒着发现后被毒打的风险。就算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去给犹太人饼干,鲁迪就是这样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不担心受到牵连。他不仅在对待犹太人这件事上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他对待希特勒和纳粹军队也有自己的理解。即便是面对最强大的敌人,他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个从来不曾伤害过任何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最终的结局却只有死亡,他成了这场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五、纳粹世界的“犹太他者”

在二战期间,整个德国被极端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充斥着,整个犹太民族沦为边缘的他者(Other),犹太人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即犹太人就是边缘人。麦克斯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犹太人一样遭受到迫害,但也是幸运的,因為得到了休伯曼一家的帮助,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为了能够安全到达休伯曼家,他必须万分小心,隐藏自己,而做好的武器就是——《我的奋斗》。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因为希特勒,自己才遭受今天非人的待遇;也是因为希特勒的著作,他得以伪装自己,安全到达休伯曼家。他在给自己做思想工作,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犹太人”。在当时的德国,人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好,但是都不及犹太人的生活。当时德国的人们已经有了阶级之分,而犹太人毫无疑问处在最底层。

他一直都很谦卑地生活在汉斯家的地下室里,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从来不会去抱怨,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还能奢求什么呢?值得一提的是,麦克斯的父亲就是为国而牺牲——在一战中参军为了德国而牺牲。而此时,为国而战的烈士亲人却遭受着非人的对待。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生动“犹太老鼠,回到了他的洞里”。这句话机具侮辱性,但必须承认的是,这就是事实。当时的德国,犹太人的地位就是这样卑微,不断地被折磨和压迫。在不断的压迫和打击下,犹太人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不仅是纳粹和拥护纳粹的人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就连他们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身上有罪恶的味道,开始接受这样的命运。这样的思想在麦克斯身上也有所体现,从他一直卑微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在他眼里,作为犹太人的他能这样就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躲避逮捕之前,他是一名拳击手,他不会任由命运摆布,他的人生要靠自己去掌握。就是这样一个积极、热血、有斗志的年轻人,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折磨时,变得无助、害怕和卑微,从前那种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劲儿早已不再,他已经妥协,也开始自我怀疑,任由欺凌。曾经的他也想要与自己的敌人——希特勒来一场对决,为自己的命运抗争,但是,他的敌人从来就不只是希特勒一个人。在希特勒的身后有无数个拥护者和崇拜者,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纳粹的控制下,充斥着反犹思想。面对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仅靠麦克斯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胜利,无法改变当时的现状。所以,当莉赛尔在押运犹太人的队伍中找到麦克斯的时候,这时候的麦克斯已经彻底放弃抵抗了,他向命运低头了。麦克斯只是一个缩影,整个犹太群体的缩影,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整个犹太民族都遭受着巨大的身心创伤,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

六、结束语

《偷书贼》这部小说采用了独特的“死神”视角来叙述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德国城镇上的人性和关怀,极具生动地展现出二战期间,不论是德国人、犹太人,还是其他任何国家人民受到的创伤。战争对待任何人都是残酷的,它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灾难。文中死神多次提到,人们渴望遇见他,希望他将自己带走,远离这个世界。无论是多么善良的人们,多么饱含温情和关怀,在面对战争的残酷时,都是弱小而无助、饱受创伤的。文章中分析的四名他者(Other),从来都不是战争的参与者,甚至不曾伤害过任何人,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都是难以治愈的创伤,甚至是死亡,他们才是真正的无辜者。也正是这些战争中无辜牺牲的“小人物”让我们看到战争困境下的人性光辉,即便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人性的美好仍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Markus Zusak.The Book Thief[M].New York:Knopf,2007.

[2]Said, Edward W. Orienti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3]金姿.沉默背后人性的光辉:读马克思·苏萨克的《偷书贼》[J].文学教育(上),2016(11):32-33.

[4]James Dawes.The Language of War: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U.S. from the Civil War through World War II[M].Cambridge:Harvard UP,2002.

[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杜雪(1989-),女,吉林人,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创伤他者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20世纪北美汉学家对中国文论的研究与启示
护理干预对腔镜甲状腺术后病人创伤和应激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