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后感片段品读

2023-03-04

关键词:雪橇读后感

读书有感

“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有人这样评价他。一个自强不息的英雄,在黎明到来之前,绝不会放弃他未竟的事业!

他利用“诺第留斯号”攻击英国侵略者的军舰;在潜艇驶向康地岛途中,他从橱柜内取出数百万黄金,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船送走,支援穷苦人民,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我不禁想到“伟大”的定义。历史上多有“理想”的巨人,却少有“行动”的巨人。战国时期的赵括,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在战场上却不懂变通,以至于身死国灭。年轻时的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能够“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的史书,为此他忍辱负重,历时十几年,终成《史记》。一个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还在于他将理想真正付诸于行动。

船长的“伟大”在于,他既是一个爱“人”的人,也是一个爱“人民”的人;他既是大海上的隐士,也是战争中的战士。

我要向这位伟大的船长致敬!

(选自《〈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品 读

一、引述恰當,刻画人物形象。恰当地引用他人对尼摩船长的高度评价,刻画了尼摩船长坚强不屈的民族斗士的形象,以此引出下文尼摩船长为反抗殖民侵略所做的努力。

二、联系积累,深化阅读感受。结合著名的历史事件“赵括纸上谈兵”“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进一步对“伟大”进行定义。

三、高度评价,认知深刻。小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对自己眼中的尼摩船长的“伟大”形象进行概括,点明他是一个爱“人民”的民族斗士,体现出小作者对原著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唐僧一心向佛,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即便是在妖怪要吃掉他、在他性命难保之时,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取经。面对荣华富贵和美貌佳人,他也毫不动心。对于取经这件事,一开始团队中恐怕只有唐僧一人是出自真心,徒弟们并不情愿。孙悟空生气时,一个筋斗云就回了花果山,猪八戒更是常常把“分行李”挂在嘴边,沙僧虽然是老实人,但对取经事业并没有唐僧般忠诚。正是在唐僧的感染和带动下,取经团队才能众志成城,度过许多磨难 ,最终取得真经。更重要的是,唐僧勇于改错,是取经团队的主心骨。他从一开始的固执、多疑,到后来的用人不疑,使取经团队分工、配合得越来越好。唐僧作为一个平凡人,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靠的不是战无不胜的武力,而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这是他自身的魅力,也是整个团队获得成功的秘诀,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和信念,不忘初心,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奋斗、不懈努力,就终会实现目标!

(选自《〈西游记〉读后感》)

品 读

该片段运用群像描写,凸显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唐僧和三个徒弟对取经的不同态度,衬托出唐僧的坚定信念,进而凸显了他在取经团队中的重要作用,正是他带动和感染了其他人的取经决心,他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该片段体现了人物的成长,此处表明唐僧的性格在一开始并不完美,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才更具领袖气质。这样塑造的唐僧更像是一个凡人,贴近生活。

最后是对唐僧的认知,阐述了唐僧成为取经团队灵魂人物的原因,为唐僧正名。最后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小小的剧场藏匿于小巷,向深处望去,仍见昔日的典雅,几丝古韵犹存,细细聆听,犹感几声豪壮戏腔,泪眼蒙眬。

自幼,我便随爷爷听秦腔,出入于大大小小的剧院、戏园,小小的我不懂其中的奥义,只记得台上叮叮咚咚一阵作响,便是豪壮的吼声,慢慢地,我便昏昏欲睡,直到观众的喝彩声渐渐响起,才从梦中脱离,当时,我感受不到秦腔的魅力所在。后来,每当爷爷带我去看戏,我的眼里便总噙满泪水——是抗拒与委屈。

也许命运不忍长安人的错过。绛红色封皮的小说悄然行至身边,是《主角》精彩优美的故事情节。它讲述了一位秦腔艺术家的曲折人生,我知道这也是一代代秦腔人以及秦腔艺术的自救与发展。

“热爱,便是一切。”这是秦腔艺术家的自述,在“旧”与“新”中徘徊。革旧鼎新,便是全部。合上书页,思绪流转,我不解这是对秦腔精神的一种感悟,抑或是对秦腔文化的一种共鸣和认同。总之,心流涌动,泪湿眼眶——是敬佩与思索。

(选自《〈主角〉读后感》)

品 读

片段开头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出秦腔的古韵犹存和豪迈奔放的唱法,“泪眼蒙眬”为下文看戏流泪做铺垫。

再引用书籍,推动情节发展。引用《主角》这本书,讲述了“我”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也写出了秦腔发展的不易,改变了“我”对秦腔的看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样写读后感,使文章逻辑清晰连贯,从泪眼蒙眬到噙满泪水到泪湿眼眶,情感层层深入,内容渐渐丰富、升华,给读者以良好的阅读体验。

阅罢《朝花夕拾》,方知“嬉笑怒骂皆文章”的游刃有余,“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洞若观火,并非鲁迅的全部。他,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仁爱。他,肉眼凡胎,食人间烟火。甚至,与你我一样都有灿烂的童年。

…………

彼时他也曾暗自抱怨过私塾老先生。三味书屋内,大匾额高挂堂上,悠悠灯光洒落,桌上赫然一个“早”字,这里曾回荡着多少稚嫩的童音。即便是那样气氛严肃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样能找到别样的情趣。“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古板的老人,却是鲁迅十分敬重的寿镜吾先生。当读到极好的文章,“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也十分有趣。不知道,在私塾里整日念着“仁远乎哉”的日子是否煎熬,正午习字、傍晚对课的时光又是否枯燥乏味。至少他还可以去花坛折蜡梅花,在地上寻蝉蜕,课上偷偷描绣像。这,算是枯燥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种解脱吧,抑或是对那封建腐朽思想的一种反抗吧,再或许,是对消逝童年的一种祭奠吧……

彼时他也曾与长辈斗智斗勇。他的女佣长妈妈,目不识丁,姓名未知,对鲁迅的爱却是无私的。她常“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在睡觉时会摆成“大”字,喜欢许多烦琐的规矩,最爱给鲁迅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看似普通的一句话中,又包含着多少复杂的辛酸。一位没有文化的旧社会家庭妇女,竟能对他无意间透露的小愿望一直念念不忘。从走进书店到成功买书,这期间她又经受了多少白眼,遭受了多少辛酸,很难想象。难怪接到书的那一刻,鲁迅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这无私而伟大的爱的力量震撼了他的心;也难怪在他的心灵深处,会一直有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祈愿。

(选自《蓦然回首,彼时迢迢——

〈朝花夕拾〉读后感》)

品 读

这篇读后感片段,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带我们探访了鲁迅先生的童年,选取了对鲁迅先生成长影响最深的两个人物——寿镜吾先生、长妈妈,加以描摹、刻画,带我们重新认识、解读这位大家,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仁爱”的鲁迅先生。

在《昆虫记》中读到:“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而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为追求而奔波忙碌的生活。

自幼便知,那有着黑黝黝的壳、死沉沉的脸的生物,便是蝉。却不知它从幼虫到成虫,要在暗无天日的地穴中韬光养晦四年。其间的煎熬与苦难从未间断,黑暗、寒冷、螳螂的利爪、麻雀的尖喙、顽童的捉捕……惊叹于它的坚忍。它是坚忍的矿工,掘土四年,只在黑暗里蛰伏蓄势。

后来收看了蝉蜕壳的视频,隔着屏幕,仿佛一股撕心裂肺的痛苦穿透而来。看似笨重的蝉蛹,动也不动,老老实实地挂在树枝上。蝉开始蠕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挤出一道罅隙。它蓄力伸展出四肢,随即摇动,晃动。这是一场艰难的战斗,秒针走得格外仔细。蝉一直蠕动着,没有停歇。终于一声脆响,蝉壳脱落,蝉笨重地挤出了青绿色的脊背,紧接着,又弹出了布满皱纹的脑袋,它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重新打量着世界。蝉最后掸掸双翅,伸伸小肢,丢下残壳,扇动双翼飞向了太阳——这样的蜕变,它一生要经历五次。

历经疼痛后,它卸下了阻碍成长的躯壳向着光明更近了一步。蝉的一生,饮甘露,栖高枝,把苦难当作常态,在缄默的半生里默默奋斗。这样为未来而拼搏的生活,难道不是充实而满足的?

此时,窗外的蝉在进行着生命里最悲壮的鸣叫。完成使命后,它将无声无息地付出自己。这样的一生,我们不应敬畏吗?

又一年秋,校园里又拥进了一批鲜活的面孔,我们也跃升为初二的学长学姐。再次聆听窗外的蝉鸣,我默默在心里做出了决定。

(选自《向往蝉的生活——读〈昆虫记〉有感)

品 读

小作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蝉的生命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叙述看似随意,却有内在的逻辑,这是这篇随感在结构与思路上的特点,值得借鉴。文章由物及人,由蝉联系自身,含蓄表达了对默默努力的自己的鼓励,从而升华了主旨。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我合上书,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难忘许云峰慷慨就义前那句“前面带路”的泰然自若,难忘江姐在被带去审问时坚毅的目光,难忘成岗在被注射精神性药物后仍守口如瓶的忠诚……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承受了多少,奉献了多少!

我永远忘不了那映着江姐身影的斑斑血迹的墙,忘不了她被竹签钉得惨不忍睹的指尖,忘不了她沾满了鲜血的天蓝色旗袍和红色绒线……是她,一位女共产党员,一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平静地说出“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的坚强女共产党员!东方的红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伴随着那雄壮激昂的国歌,操场上的五星红旗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辈青年当以先辈为榜样,为了祖国昌盛而努力学习,奋斗进取,传承红岩精神,做那星星之火,将燎原的精神融入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选自《英雄远去,精神永垂——读

〈红岩〉有感》)

品 读

片段开篇引用原文,奠定基调。开篇选取《红岩》结尾处关于景色描写的语句,体现作者阅读后久久不能释怀的情绪,为下文抒发感情奠定基调。

情感真挚、语言鲜明。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排比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江姐的遭遇,展现了江姐忠诚坚毅的革命品质。结尾发出“努力学习,奋斗进取,传承红岩精神”的号召,使用“星星之火”这一形象化语言,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儿时是父母推荐读《堂吉诃德》的,我不情愿地将这本书压在书桌上,只是闲暇时才随手翻翻。随着书页展开,一个滑稽的老头儿从书中跳出来。只见他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举着一杆生锈的长矛,头上顶着“洗脸盆”向风车发起了猛攻。看到他不断地为自己鼓劲,次次冲向无辜的风车,我被逗得捧腹大笑,觉得他可笑至极。如此固执愚昧的人,真是令人无奈。那时的我对堂吉诃德总以鄙夷的态度避而远之,却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喜欢上他。

我在八九岁的时候生发出了强烈的羞耻心,出了差错总是害怕被人嘲笑。为此心中烦闷不已,父母建议我再读《堂吉诃德》。这一次,堂吉诃德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开始发生变化,他从一个囧态百出的人变成了一个宽容大度、怜悯众生的人。面对嘲讽,他不会去反击,甚至不去搭理,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属于自己的冒险旅程。我竟然开始喜欢他了。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的话语权不应掌控在他人手中,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听别人说的话,活在他人的评价和指点当中,那样只会让我们失去自我。他的故事让我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意识到自己做的决定,需要自己承担后果,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冒险之旅的真谛。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对他由喜欢逐渐转变为尊敬。

初中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我奋力挣扎在题海中,思路堵塞时我又翻开《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人们口中的“疯子”,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似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在满纸仁义道德中看出吃人本质,似著名词人苏东坡对世俗不满的孤独惆怅却一心为追求梦想而活。堂吉诃德崇尚的骑士精神,是即使陨落也要坚持的信仰,具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勇气。我愿与他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生,为梦而活,以一腔热血换理想远航,心怀对梦想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

看到堂吉诃德追寻“骑士梦”,就像看到自己在追求真理,看到自己活出自我,看到自己为梦扬帆。我愿在墨香浸染的时光中与堂吉诃德共同经历冒险之旅,一起坚守理想,逐梦不止。

回首与堂吉诃德共度的那些时光,我将似勇者砥砺前行,活出自我,为梦扬帆。

(选自《活出自我,为梦扬帆——读〈堂吉诃德〉有感》)

品 读

该读后感片段开篇对人物的刻画,生动活泼。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再现故事情节,使堂吉诃德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该读后感片段中间部分谈到在初中阶段读《堂吉诃德》时,将鲁迅和苏东坡来进行类比,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堂吉诃德的形象特点。

该读后感片段末尾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回首”呼应开头,直接点出堂吉诃德对自己的影响,决心“活出自我,为梦扬帆”。

可见,该读后感片段纵向对比,抒发感悟。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不同阶段三次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和态度,从最开始的鄙夷、不喜欢到后来慢慢喜欢,再到最后尊敬堂吉诃德,情感脉络清晰,对堂吉诃德的认知也更加深刻。

电影观感

以顽强拼搏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观《冰上轻驰》有感

十个连冬天都没有的国家,三个落选的短跑运动员和一个业余推车手,训练三个月雪橇,能够参加冬奥会吗?以真实事例改编的电影《冰上轻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迪瑞斯从小就有一个奥运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生活在牙买加的雪橇奥运冠军美国人欧文。于是,他恳请欧文担任自己的雪橇教练,并组建起牙买加第一支四人雪橇队, 准备参加冬奥会。由于赤道国家没有冰场,他们就坐上自制的铁皮雪橇,在草坡上一遍遍地练习滑行。他们无视别人的嘲讽,无惧失敗,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随后,这支来自赤道国家的雪橇队以第八名的成绩闯进卡尔加里冬奥会的总决赛,这个成绩让世界震惊。决赛场上,他们的雪橇在离终点不到100米的雪道上翻车了,但是四位雪橇手无惧伤痛,扛起雪橇,一步步地迈过终点线,完成了比赛。

他们虽然在赛场上未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却谱写了冬奥会赛场上最伟大的传奇。当他们昂首阔步地扛着雪橇一步步迈向终点时,欢呼声、喝彩声在赛场上久久回荡。而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背后的团队原型真的创造了传奇,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牙买加这个赤道国家,更引领越来越多的热带国家踏上冬奥会的冰雪赛场。在他们的激励和感召下,2000年,牙买加甚至在世锦赛上夺得了一枚四人雪橇项目的金牌!

毫无疑问,这与迪瑞斯团队的坚持分不开。他们在冬奥会赛场上的壮举一次次让我泪目,这也让我想起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赛上,中国小将李文龙被对手的冰鞋绊倒、摔出赛道,可是他仍然坚持爬起来,拼尽全力与队员一起完成了比赛。这样鼓舞人心的拼搏场景,是奥运会赛场上最令人感动的瞬间。

竞技场上,一场场鏖战不仅仅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更是信念与意志的比拼。这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遗憾也有奇迹,他们这种顽强拼搏、奋战到底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我们也应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修养,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品 读

本文中心突出,观感深刻。本文讲述小作者观看以迪瑞斯为首的雪橇队参加冬奥会的电影片段,表达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深刻感悟。而且事例典型、语言流畅。文中选取李文龙的例子,真实感人,有力地论证了小作者的观点;整篇文章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观点,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电影评论

168分钟,这部号称“史上最长的中国动画”,全景式地展现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盛世。同时,不同于许多以神话、冒险为题材的动画电影,本片以六十年的时间跨度书写了一部大唐史诗,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中又有浓厚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长安三万里》气势磅礴,主题深刻,但它并不想“教”我们怎样去度过一生。而是让我们在看完电影之后从中汲取营养。

在那个人人会写诗的大唐,剧中人物皆出口成章。不管是洒脱而天真的李白大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百折而不挠的高适道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一首首名家名篇再度以全新的视觉化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所有观众带来了一种国学课般的奇妙观影体验。在那个璀璨的盛唐,那些如明珠一般的诗篇,我们的前辈会读,我们这一代会读,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也会读,这是诗的魅力,更是美的传承。

(选自《好创意:大唐群星闪耀的高光时刻》)

品 读

又一国风作品“火”“出圈”!时代化的惊艳表达诠释了“何以长安”  “何以中国”。2023年7月,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仅6天票房便突破3亿元、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2分,成为暑期档当之无愧的黑马。 《长安三万里》打破以往传统纪录片的方式,把唐代诗人的形象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影片创造性地以老年高适的视角展开,回忆其一生中与李白相处的往昔,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清风柔的黄鹤楼到繁花似锦的长安城,从笙歌曼舞的扬州温柔乡到白日黄云的西塞古战场,一幅大唐万里山河的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是优秀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舞蹈《只此青绿》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再到将宋词与戏曲巧妙融合的热门歌曲《光亮》,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获“新生”。这背后的成功密码,正是在守正创新中找到了时代化的惊艳表达。

新书评论1

评论家孟繁华说:“乔叶的《宝水》写出了和过去乡土文学不一样的东西,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是逆向而行的,从城市奔向乡村。”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交通保障、垃圾转运、网络宣传,到建村史馆、开发文创,呈现出鲜活丰饶的生活景象,宝水村在看似重复的传统日常里逐渐走向现代生活秩序。但是现代化的生活并未使宝水村丧失鲜活灵动,从正月到腊月,四时节气不仅是时间符号,更与习俗文化相融合,氤氲出宝水村的人文地理环境,在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的生活中,村民按照花开叶落的自然秩序从容不迫地行走,一些古老习俗亦得以保存。这些恒常的乡村秩序让地青萍的沉疴逐渐痊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宝水村是带给主人公强烈情感归依的地方,在今天却为她提供了新的情感价值。主人公的“返乡”不仅是返回家乡,更是返回精神原乡。

(选自《逃离都市,回到精神故乡》)

品 读

河南著名作家乔叶的《宝水》一书以生活片段来写乡下的题材,比单纯的故事更具有一种风致。《宝水》所呈现的老人、青年、孩子,各自在不同的世界里,也有着他们各自的路径,本书讲述了一种新乡村治愈力。作者重点写出了乡野里的哲学,这些不在书本教条里,而在一种情感互动的分寸中。《宝水》作者乔叶在本书中为我们提炼出新主题,为我们这个新时代乡村提供了新的情感价值,作者评价本书是“迄今为止写得最有耐心的一部长篇小说”,“最有耐心”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不断得到来自写作本身的奖赏。而那最大的奖赏是,“在这小说中,我安放好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即‘此心安处是吾乡”。

新书评论2

我们无法战胜沉重的生活,但天真可以。在本巴(故事主人公居住地的名字,本义为宝瓶,指人与万物的母腹,形似宝瓶的母腹是每个生命的故乡),这种沉重的生活可以变成好玩的游戏。《本巴》虽然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却将史诗的庄严转化为轻盈。沉醉在七七四十九天青春欢宴里的江格尔,接到远方哈日王的挑战,派出吃奶的少儿英雄洪古尔出征迎战。第二次,江格尔派出不愿出生的赫兰,赫兰用从母腹带来的搬家家游戏,让草原上的所有大人在游戏中变成孩子,最终又回到母腹。不愿长大的洪古尔为寻找失踪的弟弟,用捉迷藏游戲让草原上的一半人藏起来,另一半去寻找。而在母腹中掌管拉玛国的哈日王,让这一切成为他的梦,又在梦中让人们看见这个本巴世界的缔造者:史诗说唱者齐。所有战争都发生在梦和念想中,都可以用搬家家、捉迷藏和做梦化解。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选择,也是一种回归心灵的、对自由的追求。

(选自《像孩子一样活着》)

品 读

本书当然是小说,但也可以称为童话或者寓言;它充满飞翔的气质,却包裹着关于梦幻、游戏、时间的深邃内核;它将深沉的历史化为飘逸的思辨,让文学呈现出其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表述。《本巴》是作者写得最愉快的一部小说,也是作者写给自己的童年史诗,虽然作者写过许多童年故事,但《本巴》是作者写作历史中最天真的一次,也是完成度最高的一部。本书的主题可以提炼回归童心、童年和人性最初等。

猜你喜欢

雪橇读后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小雪橇
自制雪橇
读后感要联系实际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雪橇
做雪橇
写读后感有妙招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