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视域下非遗调顺网龙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3-03-04金蕊陈泽舒彭维王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文化非遗

金蕊 陈泽舒 彭维 王珊

摘要:该文以“调顺网龙”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调顺网龙的社会价值及海洋龙文化,发现调顺网龙具有发展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阐述其对海洋精神的凸显,分析其富有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审美意蕴、蕴含的浓郁海洋文化特色。可见调顺网龙承载着积极的时代意蕴,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旨趣,蕴藏着文化深意,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发展海洋文化、强化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着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实现海洋文化自信。最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顺网龙的传承与保护提出3点可行办法,进一步阐述调顺网龙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调顺网龙;海洋文化;海洋龙文化;文化自信;海洋强国;“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117-06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aoshun Wanglo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 Power

JIN Rui, CHEN Zeshu, PENG Wei, WANG Shan

(Zhongge School of Art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tudy of Diaoshun Wanglong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social value and ocean dragon culture of Diaoshun Wanglong, it is found that Diaoshun Wanglong h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developing ocean culture, expounds its prominence to the ocean spirit, and its passionate and romantic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ocean 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rich oce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Diaoshun Wanglong, which carries positive era implication, It represents the unique aesthetic purpo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reflect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e,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ese people's marine awareness and concept,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ne development community, and further realizes the confidence of marine culture.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aoshun Wanglong, three feasible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iaoshun Wanglong is further elaborated.

Key words: Diaoshun Wanglong; Marine culture; Ocean dragon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 maritime power;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國有陆有海,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实现海洋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提升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推动海洋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由此可见,海洋文化的繁荣兴盛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海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在对自己国家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与价值充分肯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对本国海洋文化在价值观上的自觉认同、在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上的坚定信念与信心,以及对外来不同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与自觉抵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湛江调顺网龙是海洋龙文化的象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着悠久的历史,寄托着沿海先民的美好愿望,承载着积极的时代价值 ,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深意。

1 调顺网龙的价值意蕴

1.1 调顺网龙的海洋文化价值

1.1.1 富有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审美意蕴

调顺网龙是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岛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舞龙艺术的一个分支。创始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其别具一格的舞龙表演深受湛江当地民众喜爱,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调顺网龙”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车炳老人成为这项省级非遗的艺术传承人。

调顺网龙是由最早的舞龙民间习俗,在特定地域中传承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特传统艺术。由于历史上的湛江赤坎调顺岛与陆地隔海相望,岛上村民以捕鱼、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每至农历正月初十,这里会举办热闹的元宵“年例”活动;交通不便及缺乏良好的经济基础,村民们没有财力用华丽的布锦龙具举办庆典,于是就地取材,将破烂的渔网收集起来,裁剪扎制龙体并用当地特有的草叶染色后编织成网龙。村民们将制成的原始网龙舞动起来,举办祭祀活动,先是在宗祠和庙宇前舞动,然后沿着村庄挨家挨户游行劲舞。

调顺网龙的制作特点。网龙是怎么制作的呢?答案是制龙材料就地取材。当时的农民生活并不好,加上调顺村周围是海岛,岛上连年风灾、水灾、旱灾,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所以他们因陋就简,在不荒废自己的信仰前提下,把它搞得多姿多彩。调顺村每年都有“年例”,它是民间的节气,赤坎是一个古商埠,商品琳琅满目。如果人们要坐船来到赤坎购置龙具,那就要花费很多钱和时间。因此他们自己就地取材用旧的渔网,去制造一条龙身。这条网龙龙角并不是最初的形状,有一点像牛角,这就凸显其渔农合一的地域特色。龙尾,主要是由当地比较大片的棕榈树叶制成,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将它们捆扎起来,做一条龙尾。

网龙还有一个通透的制作特点,水陆两栖,海上也可以舞动。在海里,龙既不会浸湿也不会变重。水从龙身的网里通过,体现出其海洋特色,就是海上蛟龙。制作是调顺网龙的一大特色。草龙,顾名思义就是用草来做。网龙则是用渔网一块块地将它连接编织而成,上面再加上一些用铁线竹篾做成的龙角。而制作龙尾,就用一些植被,如前文所述。这些材料制作出来的一条海洋龙,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调顺网龙独具海洋特点的制作工艺,相比陆地龙即用华丽的绸制作的“布龙”,调顺网龙、草龙应海而生,在海洋文化的孕育下诞生的独特制作工艺。

调顺网龙的表演特点。最特别的是,调顺网龙舞可以在船上、筏上、沙滩上、水中表演,因此享有“水陆蛟龙”之誉。在沙滩、地面上表演时,由一条公大网龙、一条母大网龙和一对儿女小网龙共4条网龙参与表演。合着锣鼓之声,人们斗志高昂舞网龙,由龙珠引领,珠行龙走,龙跟珠行,形态多样,好似有了鼓乐的烘托,龙形变化多端,时而盘龙在天,时而漫步云端,穿插相缠,旋转、跳跃、翻腾,甚是精彩。调顺网龙的传统套路有举龙三叩首,跳步三点头,双龙出海、四龙争珠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艺人在汲取现代各种龙舞的套路技艺后,又拓创新了不少套路,难度技巧也有所增加,主要有首尾穿换、卧龙跳跃、缠头起伏、曲线行进、伏地快摆,以及龙门造型、龙舟造型、组字造型等。若是在竹筏上表演,其套路有仰舞左右摆龙、上下掀波舞龙、八字起伏游龙等,边划行竹筏边舞动网龙。若是在水中表演,则要求水深齐腰,表演套路为戏浪争珠、穿越龙门、盘龙高塔等。

调顺网龙舞的组成一般是:龙珠1人,龙头1人,龙身7人、9人或11人,龙尾1人,起舞时由“龙珠”带领龙身,随着鼓点起舞,整条龙呈“俯仰起伏”“左右摇摆”“上下穿腾”“徐疾动静”等姿态,从而表现出龙的威猛[2]。观众随着舞龙的表演仿佛也身临其境,在激昂的节奏与动人的表演中拉近了审美的心理距离,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增强观众的民族认同感与责任心。网龙“走过”的痕迹,都弥散着海洋龙文化的浓浓气息,观众的审美体验达到极致,网龙中富有激情与浪漫的种子,遨游在海洋文化世界,萌生在观众心中。

调顺网龙继承传统舞龙优点,原始龙具的制作象征农渔结合。调顺网龙以其独特的舞龙形式,从形式到内容,都蕴涵着海洋艺术的审美旨趣和文化深意,显示了龙的精神和人的灵气的协调统一,是灵与肉的融汇合一,是力与美的高度凝练,彰显了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揭示了调顺网龙中具体的人和抽象的龙交相辉映的舞龙内涵和海洋文化喻义[3]。

调顺网龙以滨海有利条件和海岛地域优势,是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充满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审美意蕴。

1.1.2 开辟了海洋文化研究新领域:海洋龙文化

调顺网龙是调顺岛独有的舞龙艺术,并且世代相传。自明建文初起,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它是中华龙舞大家族的一员,具有独特的演绎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体现,更是海洋龙文化的枝叶。

调顺网龙秉承了中国传统的龙文化特征,带有浓烈的龙文化特色。其一是“龙精神”,中华民族当数世界上历史最为深远的民族之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勤劳、无畏、奋进、刚毅和奋斗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祈求、祈愿、祝福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土壤之上代代传承。舞龙运动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敬畏,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风格多样的舞龙运动。调顺岛上的村民以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舞龙文化[4]。调顺岛是中国大陆的南端广东省湛江市众多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其原属近海荒岛,初民原自江浙经福闽迁入,靠浅海捕捞与农耕杂种为业,但当地风、旱、潮灾不断,村民们在恶劣环境中的生活十分艰苦,为祈愿年后调顺岛能够雨顺风调、年丰物阜,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年例”前,村中就会筹备舞网龙。其二是富有村民“龙智慧”的龙具制作,“年例”之时舞网龙,村民酬神喜庆,祈求神灵佑荫。调顺网龙的龙头是实心的,用竹把加几条横杆,再用渔网或稻草包裹、绑实。绑扎成龙额、龙角、龙鼻、下颌、龙腮、龙耳等。用圆木棍突出作龙眼,用原板做龙牙,细麻绳做龙须。用竹篾织成两头封口的猪笼状,中间用水管作龙把。龙身用长幅旧渔网,外加一层碎网托作龙鳞,用麻绳裁短,排列做龙脊和腹裙,并染上不同颜色。调顺网龙正是村民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表现,通过舞龙以达消灾除病、丰收如意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将“龙”的形象艺术化,浓浓龙文化尽显其中。

调顺网龙体现了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涉海性,调顺岛在历史上与陆地隔海相望,所以调顺岛上的村民以农耕和海耕为主。每年当地进行元宵“年例”活动,由于交通条件及经济制约,村民没有很大财力购买龙具庆节,便就地取材,将用于海里捕捞的渔网收集,裁剪扎制龙体,并兼用了当地的完草经染色后编织成网龙。舞龙套路中的名称,如双龙出海、戏水逐波、脱衣磨鳞、龙舟造型、戏浪争珠、穿越龙门、逐波游龙等,均与海洋有关。海洋文化还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调顺网龙原始龙具的制作象征了农渔结合。牛是醇厚的象征,有农业意象,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调顺网龙的龙头采用“牛角”的样式,代表了农业。其龙身是通透且“骨架”螺旋至尾的网体,代表了渔业。调顺网龙是牛与龙的结合,丰富了舞龙之龙的样式,突出了农渔生产生活特征,也将农渔在调顺网龙中巧妙结合。

总体来说,调顺网龙是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调顺网龙体现了海洋文化与龙文化的交融,从而孕育了海洋龙文化。借助调顺网龙,宣扬极具文化价值的调顺岛“舞龙”艺术,展示和发展独具一格的海洋龙文化,吸引更多学者关注目光,重视海洋文化研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新领域。开发、研究、保护和宣传蕴藏在调顺网龙之中的文化价值,为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调顺网龙所具有的滨海有利条件和海岛地域优势,为海洋文化的创新指引了更多方向。

1.1.3 具有建设海洋强国的价值取向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自信能够加快新时代海洋强国的建设。调顺网龙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网龙起舞即为力量的化身,体现了齐心协力的群体力量和高度密切配合的群体意识;豪放如海、动感如潮的鲜活舞龙画面,体现了傍海而生的村民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勇敢无畏的抗争精神,以及追求自由的天性、开拓上进的精神、竞争冒险的意识、浪漫的激情和壮美的心态。这样一种海洋人文内涵,正是李白笔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自信和坚毅刚强的意志[5]。

“调顺网龙”承载着积极的时代意蕴,高度的海洋文化自信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6]。

1.2 调顺网龙的实际应用价值

调顺网龙在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顺网龙的未来可发展性很强,对国家、社会有着积极意义。具体如下。

第一,调顺网龙益于改进、丰富了湛江市整体海洋文化的内在意义。第二,调顺网龙益于湛江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与发展。调顺网龙可以作为一项特色演出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看,有助于推动湛江市旅游行业的发展。第三,调顺网龙益于从事涉海文艺工作人员创新,从而增加海洋文化的发展途径。调顺网龙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关注,人们应助力其传承与发展,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四,调顺网龙益于探究海洋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方式方法。比如,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7日,由赤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赤坎区文化服务中心(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指导,广东省级非遗项目调顺网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金辉、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志明走进湛江市第十九中学,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弘扬舞龙文化 传承非遗民俗”省级非遗项目调顺网龙校园讲座。校园讲座成为一种新式的海洋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方式方法。学校加强了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力度,既全面提升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五,调顺网龙益于湛江市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由调顺网龙的制作技艺,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他們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启发着今天的人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和创造发明中。第六,调顺网龙益于升华公民的海洋意识。要全面建设海洋强国,全体国民海洋意识的教育提升极为重要。现如今,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国民海洋意识教育较少;非军事院校与非涉海高校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较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接受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少于大中小学生与军队人员所接受的海洋意识教育。调顺网龙的表演能够通过多渠道得以宣传,比如: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App、快手App、哔哩哔哩、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等,扩大了海洋意识教育宣传的覆盖面,营造了良好的海洋意识教育社会环境。调顺网龙对于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与升华有着重要实际价值。

2 调顺网龙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调顺网龙并将之薪火相传、大力推广宣传,利于增强和扩大国民对湛江市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知识面,改变或去除外界对湛江的负面印象,塑好湛江形象。

2.1 加强宣传推广

在采风调研过程中,调研团队采访发现湛江市民中有很多人从未听说过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调顺网龙这项非遗的存在,除了赤坎区调顺村以外,湛江其他地区居民大多都不了解,不知道除湛江人龙舞以外的调顺网龙。根据这一调研情况,团队得出结论:调顺网龙在湛江市的知名度不高,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加强非遗文化宣传,且为有重点地宣传。当地政府起主要作用,助力湛江市文化馆举办调顺网龙主题展览,呼吁广大民众前往参观。创办调顺网龙展览馆,在平时可以展示最早网龙的制作工具与成品、发展历程、演出服饰、照片、雕塑、视频等;在特殊节日时期的展馆,除了普通展示之外,现场还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制作网龙,在夜幕降临时邀请舞龙团队在展馆前表演调顺网龙,打破安静看展的惯例,让人的自我意识与文化产生关系,从而产生联系[7]。展览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教化作用,丰富湛江市的独特文化瑰宝,促进人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族、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

從创新的角度出发,调顺网龙可与其它艺术形式相融合,比如以动漫的形式。动漫的简单、直观、生动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广泛应用于宣传和教育领域的便捷方式。而动漫是受到广泛喜爱的娱乐方式和欣赏内容,具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在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技术支持和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支撑下,动漫能够充分发挥其夸张性和想象力。调顺网龙动漫化是重要的活态传承途径,随着各种传播媒介将龙文化内容传递给大众。对于大众而言,观看动漫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无形中能促进动漫受众对调顺网龙的喜爱及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8]。

2.2 提高民众参与度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且独特的无形文化财产,将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培养受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是学者在非遗教育性保护的意义探析中的共识。调顺网龙传承进程缓慢,将其放置于校园教育中,以此为传承基础。教学能够为调顺网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源泉,丰富传承方式。

组建调顺网龙传承学习团队,设立从中小学至大学的各阶段教学基地,举办多期调顺网龙师资班,出版调顺网龙教案教材,定期安排中小学生学习舞龙及龙文化知识普及。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授舞龙技术技巧,使沿海城市的农、渔业丰富地区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民俗文化知识普及,在舞龙的过程中对手臂的灵活性与控制力、对脚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既可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青少年对非遗文化了解认识,增强民俗文化认同感。

政府在条件符合的学校中设置“调顺网龙传习所”,引进非遗传承人与相关学校合作教学,结合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指导学生开展非遗社团活动。努力融合其他艺术类、文史类学科,将调顺网龙舞龙文化真正融入课程之中,将调顺网龙的“技”“艺”与“文化”融为一体。各高校组织打造社区文化长廊、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进行文化科普与宣传,政府牵头组织舞龙演出活动,成立多支舞龙表演队伍,各队定期举行比赛或在节假日进行舞龙演出活动,提高湛江民众对于调顺网龙的兴趣性与参与性,对传承非遗文化、宣传海洋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调顺网龙同性质地作为湛江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之一,文化传承人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创造新式、叙述当下,寄托精神。“非遗舞蹈”经由现代审美意识的参与,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实现了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描绘与反思。区域性传统舞蹈通过吸取现代资源获得传承的内驱力,以区域的差异性、本土化对抗现代化、全球化的同质性[9]。

2.3 做好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成为研究的主要基调。于调顺网龙的传承工作而言,传承者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调顺网龙的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二是调顺网龙舞起来的动作技术传承[10]。制作材料是调顺网龙的一大特点,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舞龙所采用的华丽彩布制作而成,早期的调顺网龙的制作是就地取材,充满海洋特色,采用废弃渔网、麻绳编织;舞龙龙身镂空,适应海边潮湿的气候,防止龙身受潮腐坏,易于保存,但龙身过重,对舞龙者身体素质要求过于严格。现将调顺网龙的制作保留传统特色,增加塑管,金属、尼龙、铁线亮片、彩带、金箔等材料,更轻盈,亮丽。通过在当地寻找具有调顺网龙制作手艺的传承者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开展调顺网龙制作培训班,对调顺网龙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在培训完成后所产生的产品形成产业链,使学员能够获得经济收入,形成良性循环,为网龙制作技艺注入新力量,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传承者,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传承者从对个体利益的关注中转移,以重建文化认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建构非遗的新体系和新价值[11]。

调顺网龙的动作技术传承,可以利用调顺岛民众发展需要进行传承人培训,以保证调顺网龙“舞起来”。重视非遗传承实践,在进行调顺网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时应保持辩证的态度,不断的“扬弃”,并根据内涵注入新鲜血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活态化”战略方针,使其真正的“活起来”,助力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建设。

3 结语

调顺网龙是广东海洋文化的缩影。海洋文化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软实力基础和不可替代的基石。希望本研究能够助力传承与发展本地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重视海洋文化研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早日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2-12-24].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10/id/3033281.shtml.

[2] 黎明.调顺岛上舞网龙[J].海洋与渔业,2010(10):55-56.

[3] 桂兰岚.岭南文化视域下湛江“人龙舞”表现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2):88-92.

[4] 刘伯煜,吕辉.浙江海岛渔村舞龙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新诠释[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3):105-108.

[5] 赵少英.粤西“人龙舞”之海洋文化意蕴[J].文史博览(理论),2014(9):15-16,29.

[6] 伍康钦,巩建华.涉海院校海洋文化育人的价值、原则及路径[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27(6):124-128.

[7] 张新瑞,夏瑞雪.被动的“主人”——从非遗活动主题“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说起[J].收藏界,2013(11):132-134.

[8]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9] 仝妍,曹露露.“非遗舞蹈”的历史性观念、现代性本质与审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6):80-85.

[10]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6):44-59,154.

[11]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2):19-26.

作者简介:金蕊(1998-),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通信作者:王珊(1962-),女,北京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通信邮箱:wangshan721@163.com。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海洋文化非遗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