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3-03-04任飞张泽旭
任飞 张泽旭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数字化;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077-05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 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N Fei, ZHANG Zexu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as nurtured diverse customs and customs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the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 gradually accumul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isplaying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customs of villagers, with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laid soli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nd the value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detail,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rategies for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culture.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protection;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Ecotourism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据调查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10个少数民族。满族现有人口 118万,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0%。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仅有3 700多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需要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扬。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弘扬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1]。
1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概述
结合现有学术研究来看,我国当前并未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提出明确的概念,从客观角度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一般称之为少数民族古村落;从学术领域来看,属于历史村落的一个重要分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一般具备极大的文化内涵,其中涵盖多个聚落群体,而形成自然村落、村庄等众多区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范围包括已经申报命名的国家级、省市级的历史名村,也包括具有人文及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的古村落。
判定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现存传统少数民族建筑风貌完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应具备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群,并且遗留适量的少数民族生活痕迹,其中涵盖少数民族建筑物、建筑风格、建筑布局等。其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具备独特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相比其他传统村落来说,最为关键的便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村落演变发展延续了少数民族群众独特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观念,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蕴含着少数民族群众的世界观和独特哲学观念,这体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选址、风水理念中[2]。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最为核心的内容,直接关乎着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否可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必须具备活力和生命力,以独特、传统的方式生活劳作,呈现出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世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以声音、技艺、特色作物等形态方式呈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应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具备一定价值,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借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可以优先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貌呈现给广大群众,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2.1 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沃土的民族结晶,呈现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智慧、集体哲学,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刻回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作为民族记忆,用特色的承载方式、文化遗存向世界娓娓道来我国少数民族的独特历史。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科学合理地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可以搜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生产方式、特色建筑、特色农业文化、特色思想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群众的思想内涵。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3],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便是保护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思想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价值,成为承载少数民族乡土人灵魂的载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少数民族人们具有不同的民族情怀,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能够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节日传统等文化信息进行保存,为后续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开发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体现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生态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中,包含着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天、地、人的观念。黑龙江省众多少数民族的生存繁衍都与自然环境存在紧密联系。例如,鄂伦春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该民族敬畏和尊重大自然。鄂伦春族每逢出猎的时候必须祭拜“白那恰”(山神),感谢山神赐予食物;每逢年节的时候、族人聚会的时候也要祭拜“天神、雷电风神、火神等自然神灵,祈盼自然界的神明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4],还贯穿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体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一砖一瓦中。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都非常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并且大部分少数民族都非常亲近自然,对大自然的依赖、偏爱、敬畏,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往往蕴含众多与自然亲近交融的内容,展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价值。
2.3 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作为历史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因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中蕴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审美偏好,其中独特的色彩和审美观念的审美价值极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和手工艺制品中,蕴含了浓厚的色彩美、结构美、装饰美、布局美,并且不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艺术审美风格不同,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形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满族服饰有着独特之美,因为满族信奉萨满教,满族人通过灵巧的双手将自然元素抽象转化,形成带有满族特色的水纹、云纹、火纹等,绣在衣服上,希望能够躲避灾难[5]。此外,满族群众还将自然现象中的风、雨设计成云纹的形象,以一个基本型为主,云头向外延伸,翘尾、层叠出现,主次分明,极富空间感,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美学观念与美学意蕴。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时,可以系统化地将少数民族具有美学意蕴的品类进行分类、录入,在展现不同民族浓郁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展示性的文化审美窗口,深刻呈现出少数民族先民的心境和审美情绪,依托优美的自然条件,呈现出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的良好民族氛围,为世界人民呈现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多样性,潜移默化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2.4 经济价值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经济价值,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建筑风貌、民族风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感受不同文化进行休闲娱乐[6]。随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旅游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开发,可以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适当开发旅游基地,增加少数民族特色体验项目,真正让群众在体验观光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饮食、少数民族劳作方式等,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当前,黑龙江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都积极开展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拓展,并且拓展了众多少数民族风情游旅项目。例如,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佳木斯市同江市街津口乡街津口村等积极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体验旅游项目,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7]。
3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
3.1 数字化保护理论
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时代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继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继承,相比传统保护模式更加具有便捷性和现代性。在数字化保护理论引导下,要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各项数据信息的记录、存储、显示、传播,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融合,最大程度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各类目内容的保护。数字技术当前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并且为日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修复、开发等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修复来说,引入数字化保护模式,可以利用数据库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原始景观、建筑风格进行明确细化,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奠定数据基础保障[8]。当前数字化保护手段主要分为两个类目,分别是抢救性数字化手段、开发性数字化手段。抢救性数字化保护手段,是对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等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真实面貌。开发性数字化保护手段,是借助数字化产品,如影视、短视频、电子游戏、文学作品等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重塑和传播,促使广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保护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其一,强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信息的共享性和一致性;其二,完整地搜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信息,深入全面地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各个类目,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建筑、文化、地理、艺术等方面内容,通过各项数据信息的分析,构建出完整的文化数据信息库;其三,实现数字保护标准化,各项数字文化保护工作都应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下运行,确保数据信息传输的统一性和精准性,还应该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信息进行筛选,确保文化存储和记录的格式相同[9]。
3.2 生态博物馆理论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经济开发,这就会涉及生态博物馆理论。所谓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便是由当地公共机构和居民一起参与设计、一起参与构建的工具。公共机构参与主要通过相关专家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协调,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独特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呈现,展现出当地居民的集体智慧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生态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之间存在比較明显的差异,因为传统博物馆更多是注重“藏品、展品”的文化价值,而生态博物馆更加注重村落、社区、社会与相关文化产物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教化功能。生态博物馆更加能呈现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动态和活化保护观念,真正实现游客与文化之间的活态互动,可以更加灵动地实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从客观角度来讲,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也属于一种文化遗产,与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开发相契合。生态博物馆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方向,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和文化保护具备极大指导价值。
生态博物馆承载着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实际应用生态博物馆理论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在不破坏文化遗产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向更加广泛的社会空间进行推广,以确保文化资源在文化市场中的开发。其二,必须紧密衔接当地政府部门的文化政策,积极贯彻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衔接融合战略,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拓展乡村旅游项目。其三,转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静态模式,将动态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模式进行深入渗透,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活起来[10]。其四,大力给予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经济援助和文化政策层次援助,让少数民族群众可以在本村落安居乐业,减少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劳动力流失,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3.3 景观基因理论
景观基因是将生物学观念和环境保护学之间紧密衔接衍生出的理论内涵,基因本身便是指生物遗传单位,其中蕴含了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通过复制的途径将遗传信息进行传递。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景观基因理论由此形成。所谓的景观基因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借助生物基因的方式将生物基因进行提取,在生物逐渐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氛围。将景观基因引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可以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提取特殊的生物样本对其进行基因识别、提取、表达,从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保护。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出现了破坏、遗失等问题,在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时,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为游客呈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民族信仰、民族审美、思想方式、生产方式,借助景观基因移植,重新构建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独特的生态环境。
4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4.1 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传递速度提升,想要全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与继承发展,应与时俱进,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为后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开发、宣传、保护等工作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为此,应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实际情况,探索挖掘村落的历史脉络,借助3S和3D建模的方式,对传统破损严重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复原,构建出建筑和道路系统空间数据,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各类目进行数据信息采集、整理、归纳、概括,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文字、装饰、生产、服饰、建筑、景观等各类目的文化数据信息,形成多维数据库,为后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修缮、开发等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探寻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脉络和形成过程,对少数民族信仰进行分析,逐步实现文化数字化的存储和记录。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三维结构,明确道路系统、景观建筑的位置、结构、特色风格,引入数字摄影技术、无人机设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遗存进行扫描,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构建出完善、精准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
4.2 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建设
当前,生态博物馆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系统保护,还能契合社会发展趋势,大力为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此,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借助当地特色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构建出既可以供游客参观体验,又可进行网络宣传的生态博物馆。这样,可以提高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兴趣,身体力行地参与少数民族风情体验项目,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群众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信息。在生态博物馆内引入3D体验技术,即使不在现场,在互联网中游客也只需点击网站,便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畅游,感受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蕴。
4.3 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生态旅游项目
为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稳定发展,应该从生态旅游产业出发,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依托,深入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特色体验项目。以保护传统村落自然生态为核心,基于生态理念,让游客既可以体验古色古香的少数民族文化,还能领略少数民族风情、品尝少数民族美食,让游客真正走近自然,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满足当前消费者对旅游产业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协调统筹,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创新旅游产品项目。善于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旅游宣传创新,真正构建出“乡村+文化+旅游+互联网”模式,展现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体验项目的产品优势,获取更多的客流量,实现文化传播。此外,还可以延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基础建设”“文化旅游+制造”“文化旅游+互联网”等发展模式,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引流。完善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点联动,为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助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其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应充分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挖掘特色文化價值,借助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在实现乡村地区文化创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景观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谭阳.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之探讨——以广西高山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7):59-61.
[2] 黄学军.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人民论坛,2020(8):140-141.
[3] 王凯,徐辉,王伟英,等.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建设科技,2022(7):91-93.
[4] 杨吟川.彝族城子古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J].品牌研究,2022(16):295-298.
[5] 章天成,曾灿,毛凤仪,等.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定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兰溪古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1):93-94.
[6] 李蕴嘉.基于数字化建设的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祠堂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8(17):223-225.
[7] 马妮,王红兵,陈蔷,等.文化基因视域下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策略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三红村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0):99-101.
[8] 宋晶,文佳才,罗德泉,等.彝族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新丝路,2021(21):196-197.
[9] 顾燕燕,孙攀.数字乡村背景下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以金华地区为例[J].绿色科技,2022,24(1):91-94.
[10]任芳,高忠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山西省平顺县岳家寨的田野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0,18(1):106-113.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挖掘与数字化保护研究”(课题编号:22YSE444)。
作者简介:任飞(1982,12-),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