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水、火、味”及季节变化的理解

2023-03-03邹奇陈思煌潮州技师学院

食品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原料饮食食物

文 邹奇 陈思煌 潮州技师学院

茶有茶道,厨有厨法。不得其法而入门,犹如“盲人入室,虽频频苦苦摸索,而又难于即刻而通达”。如果掌握其方法,通晓其中的道理,总结其中的规律和习性,然后步入这个学科就容易多了,但常见一些烹饪工作者,对于菜的理解、菜性,茫然不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有的一生事厨,也只是象绘画之初,苦苦临摹而不能加以灵活运用,俱是于法不明、于理不通、于术不精之过。清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说“勤习于术则精,悟通于理则明,精晓于法则能出神入化,”只有掌握鼎中之变,才能随心所欲。

1.“水、火、味”季节的交换

通常在南方的烹饪过程中采用烹饪方法一般是炒、焖、煎、炸、煮、煨、清蒸、煲、炖等。而在北方的烹饪过程中采用烹调方法一般是油炸、清炖、红烧、爆炒等……季节的原料烹饪方法一般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变化来加以调理。民以食为天,但食亦有道,所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昭示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之时,亦彰显调味之道。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饮食方面更是如此。中医有云: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

1.1 春季

春天主风,易口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多吃甜的,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要少食酸性多吃甘甜的食物,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一年四季春为首,五脏春季肝当令,所以,在春季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以养肝为主线。春季养肝是纲,春季养肝在饮食上,要选甘、辛、温之品,清淡可口,尽量不烹制油腻、生冷、粘硬食物。口味上不宜选用太过上火浓郁的烹调方式,而应选择清淡,简单的烹调方式和味型。例如:凉拌黄秋葵、香椿拌豆腐、清炖老鸭汤这类味甘平、滋阴降火类的菜式。火候及烹饪以清炒、上汤烫、慢火清炖之类的烹调方法为主,以达至水火味及原料的有机结合和均衡。

1.2 夏季

夏季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夏季天暑地热,人应顺应自然,保养阳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还讲,夏季正是养脾胃的好时机。养脾胃、护心食物理应成为夏季的重点。从营养学“十苦九补”的理论,黄庭坚诗云“小苦反成味”,适当吃些苦味食物,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人们常说吃苦,那么苦味食品具体有哪些?苦味蔬菜各有所长,代表性苦菜——苦瓜。苦瓜因味苦得名,所含维生素C量很高,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酱、可腌。此外,蔬菜类还有芥菜等。苦味饮品疗效不同,代表饮品苦丁茶,能散风热、清火目、解毒消炎,对春夏易患的风热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肠炎、疟疾有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菊花,可烹制菜肴,如菊花爆鱼片、软炸甘菊苗等,就要从烹饪的角度考验。“水、火、味”三者必须具备。掌握好烹调的原理,一般采用的是原始的烹调方法。

夏天日长气温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肌体最易受风湿邪气侵袭。此时的饮食原则是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夏季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1.3 秋季

秋天,一般指立秋到立冬。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天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养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秋季三个月的饮食总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另一方面,秋季忌食辛热香燥的食物:蒜、葱、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品,多食助燥伤阴,可以加重内热,使燥邪侵犯人体;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油腻食物,秋季食用后难以消化,容易积于肠胃之内。忌吃肥甘食品:中医认为,秋季主肺气,肺主辛味。如果肺气太过,往往会导致肝气抑郁。秋燥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方面,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主,忌吃肥甘食品。口味上依然清淡,滋润为主。如杏仁炖雪梨,橄榄炖猪肺,无花果乳鸽,菊花鱼肉羹等此类滋润菜式,烹调方式上则多为清蒸、煮、清炒、炖、凉拌,而少用油炸、红烧、爆炒、香辣、干煸等旺火香辣类烹调法,这是秋季味型的特点。

1.4 冬季

冬天,一般指立冬至立春。金秋过后便是寒冬。人体经过暑热的消耗后,渐渐趋于生理平衡,准备入冬的营养储存,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补。冬季进补有利于改变病人的虚弱状态,增强人体健康。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讲,称之为“健康投资”。中医认为,冬季饮食进补宜“封藏”,这是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

冬天要藏精气。冬天多吃补益肾与膀胱的水行食物。冬天天冷,血管收缩,血压偏高,脉搏见沉。冬天是一年当中静止时期,万物收藏,对人来说,冬天也是人们进入休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消耗相对减少。因此,冬天养生保健是最佳时期。此时应多食温热,少食寒凉。传统养生学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冬令进补,多吃些羊肉、鸽肉,牛肉。素食则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莲藕、大白菜、油菜、山芋、萝卜、芝麻、黑米、葡萄、何首乌、芡实、枸杞、蜂王浆等。事实上,冬季人们在口味的选择已经一反常态,完全不同于夏秋季节了,传统民间饮食的温热补类食品纷纷上台,口味上也不再清淡了,羊肉、牛肉等成为主菜。相对应的是水火味的选择随之发生变化。烤羊腿、炸羊肉串、干锅、辣焖,但食无妨,还会暖身防寒,这样自然而然,冬季浓郁香辣的重口味就成为民间饮食的主流,这是冬季烹调水火味特点的形成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南方春季气候潮湿,夏季雨水比较多,秋季比较干燥,冬天比较湿冷。故此更加能应体验烹饪过程中“水、火、味”三者之间的调理。

2.烹饪过程中“水”的适用

中华菜肴的精妙,取万物烹之为美味。无论天上飞的禽鸟、地上走的禽畜、水中游的鱼虾鳖蟹、土中的蛇蝎蚓蛹以及瓜果皮叶、草根花蕾,都是桌上的美味。而国人都认为味是菜之魂,型为菜之魄,色为菜之精,香为菜之胆。菜品的优劣,取决于厨师对各种原料的认识及能否加以区别对待。因原料形态、颜色、结构、质地各不相同,而本味又相各异,我们加工菜品的目的是:使其本味的鲜香纷呈,使其腥、臊、膻、臭的味道去掉,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只有“水、火、味”三字。水九沸九变,火时疾时徐,味或浓或淡,此三者完备,菜品的精美是自不必说的。三者之中,味为三众之首,这也是我们事厨的人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古人云“丸味之本,水为最始”。人的舌面充满味蕾,而味蕾对味的辩别,必须有赖于水和唾沫。所烹的食物,或以含水多而鲜嫩;或以含水少而酥脆;或炸或炒,或煮或蒸,全在水的变化不同。煮鱼的水不可偏多,仅是伴鱼而可,水多一口则味淡一分;鹿鞭、牛鞭的腥臊,驼掌、鱼唇的恶臭和内脏的腥异味,必须用水浸泡煮蒸,几沸几变,几增几换,方可除去异味得到美味。火中之水,能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如果没有水的沸变和增换,恐怕我们的祖师伊尹、易牙也难以为之。

3.烹饪过程中“火”的适用

厨颜云:急火熬粥,慢火炖肉。苏东坡曾经说,洗净铛,少着水,慢着火,火候足时它自美……事厨的人能够根据原料的不同而熟练的掌握火候,其本身就表明拥有了深厚的功底。火候的旺、中、小、微,根据菜品原料质地的不同和菜式的不同,或独一而用,或颠倒往返,或穿插循环。我国名菜“佛跳墙”以密封的陶坛(罐)微火焖煨四小时以上;而潮菜炒“薄壳”之类则以瞬间而成。牛、马、驴、骡之肉,需水火长时间烧炖才能使之鲜香,炒“薄壳”要急火快炒才能嫩香;鸡蛋必以冷水下锅而煮,蛋羹需以热气徐徐烧蒸而成;奶汤必以火大而浓;清汤需以火小而明;叉烧肉需以中火炸后,大火烧开,小火炖,继而又改中火收汁。若问同等的调料,同等的水,同等的原料,而不同的火候,它的味道会是相同的吗?肯定是不同的。故前人认为,烹菜如火中取宝,火候第一,不及则生,稍过即老,争之于俄倾,失之于须臾,不是用语言和笔墨所能说出其中的奥妙。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实践,方能得心应手,火候的变化神奇万般,不可不察。

4.烹调过程中“味”的调理

原料虽然新鲜,口味虽然珍贵,如果味道得不到调和,则食之如同嚼蜡,用餐又有何乐趣呢?反之,一瓜一菜,虽是常见之物,烹调得法,一样胜似鸾脂凤脯,常常听人说“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倘若小菜不能烹得随心所欲,非生既过,非咸即淡,在做大菜时的味道可想而知了。五味者,调料中有的、配料中有的、主料中亦有的。不明白原料的属性,不知道原料味道的所在,就像中医不知道药理、药性而任意开方。调味品的轻重多少,如同中医药方中“君、臣、佐、使”必须分清主次,注意先投后放,不可混同而投放。盐为百味之将,不可须臾使它离开。盐可使腥膻除去,鲜香提出,之后略加别的调料调和,菜品味道的特色就会油然而生了。香酥鸡造型盐腌为宜,煨牛肉后放盐为佳。足放盐则味正味浓,略放盐则原味显、本味鲜。原料不同,投盐也不同;菜式不同,投盐也是有区别的。五味之中,唯盐为魁,甘、酸、辛、苦每日食用可有可无,咸则是每日必不可缺。甘、酸、辛、苦暂食则佳,多食则厌,咸则终身食之不厌。但是天下原有五味,又怎能以一味而代表全味呢?一席菜肴,统统以咸盐、味精、香油佐料,试想菜的“魂”能体现出来吗?但有五味,必有五味的重要和奥妙。前人所崇尚的“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至味境界。必须是“水、火、味”三者各献其精,各显其灵而才能够达到的和合之妙。如果菜肴做到难以言表其美妙,是无法用其他物象来比喻它,方真是天下难得之烹饪奇才。即使是易牙再生,伊尹转世恐也自叹弗如。

孔子云:善调五味者,可为相也。商有伊尹,周有吕望,此话虽有所夸大,但若真是一位擅于烹调的高手,对我们不是很有裨益吗?天有五行,人有五脏,菜有五味。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五味者:甘、酸、辛、苦、咸。

心——属火,色赤,味苦,气署,季夏,在脏为心,六腑属小肠,三焦,开窍于舌,其形在脉,其志为喜。方向主南。

肝——属木,色青,味酸,气风,季春,在脏为肝,六腑属颈,开窍于目,形体为筋,在志为怒,方向主东。

脾——属土,色黄,味甘,气湿,季长夏,在脏为脾,六腑属胃,开窍于唇(口),形体为肉,在志为思,方向主中。

肺——属金,色白,味辛,气燥,季秋,在脏为肺,六腑属大肠,开窍于鼻,形体为皮毛,在志为悲,方向主西。

肾——属水,色黑,味咸,气寒,季冬,在脏为肾,六腑属膀胱,开窍开耳,形体为骨,在志为恐,方向主北。

金生辛,木生酸,水生咸,火生苦,土生甘。

心欲苦,肝欲酸,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

甘伤肉,酸伤筋,辛伤皮毛,苦伤气,咸伤血。

甘入脾,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

甘能补能和,酸能收能涩,辛可散可行,苦去燥能泻,咸能软能下,这就是五味合五脏之气及五行的变化,故鼎中之变,精妙虽微,妙不可言,五味的调和就像五行相生相克似的错综复杂,变化万千而终成至味。

5.烹饪的理解

又在《道德经》上看到,首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厨师又何尝不是用有限的原料制作出千变万化的菜品呢?同一物也有其两面性的情况,如我们在食用桔子时,要去桔皮之苦,食用桔瓣的甘甜;又如在加工鱼虾时,要去鱼虾的腥味,食它的鲜味。如果鱼放久了,它的腥味较重鲜味较轻,在加工时应多加调味品以达到浓而不烈;如是鲜活的鱼,就鲜重而腥轻,宜抑腥扬鲜。如果能将所烹原料的异味除去,鲜味提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美味,这不是夸大其词的说法,实在是我们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火、味” 和季节变化之所以在平时的烹调过程中是连贯的、不可或缺的,又存在一定差异化,只因是在加工和操作的过程中有所区别和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故不识水,则菜不明;不识火,则菜不清;不识味,则菜不精。不识季节,则菜不顺。

根据潮州菜烹饪特点,在烹饪界前辈的指导下,潮州菜分为传统潮州菜、新派潮州菜。烹饪调理是学无止境的,我平时在烹饪调理“水、火、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参考季节变化应用“水、火、味”科学应用法则。

猜你喜欢

原料饮食食物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烘焙原料简易“识”
以铁泥为原料合成Fe2O3 并制备LiFePO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