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研究

2023-03-03张露颖于志宏李桂玲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业职业学校产教融合

张露颖 于志宏 李桂玲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是一种互惠共生、互联共进的耦合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困境主要有: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足;专业与产业融合不够,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需求。据此,文章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突破策略:构建多元主體协同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革新发展,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产业;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张露颖(197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志宏(1980-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副教授;李桂玲(1984- ),女,河北故城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项目编号:JRSHZ-2022-02191)和衡水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重点课题“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D2022002,项目主持人:于志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5-006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职业学校发展举步维艰,面临着重重困境,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策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逻辑关系分析

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是一种互惠共生、互联共进的耦合关系。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是职业教育适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区域产业发展“联带”职业学校专业发展

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人口结构、区域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等,其中,受区域经济的影响最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又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发展。换言之,区域产业发展“联带”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只有区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后,才有条件为职业学校专业发展提供人、财、物的支撑。可见,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专业规模、专业结构而言,必然受到其所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且区域产业结构对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撑,如市场环境、政策制度、区域经济、企业规模、高技能人才等,其中,高技能人才支撑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而职业学校是输出高技能人才的“主干道”,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培养出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

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二是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占比较小;三是产业链链条较短,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产业链开发不够,甚至部分产业链呈现缺失状态。在此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通常会面向省外甚至全国产业需求开设专业,使得专业结构偏离了区域产业结构;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层次缺失、中高职定位不清等问题,造成高层次人才短缺;三是因开设专业缺乏特色或规模较小,本地对口就业率较低,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足。一是专业建设理念落后。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但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思路模糊,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均不尽人意。二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之培训资源不足和培训手段单一,使得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缺乏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等领军人物,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支撑专业发展。三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因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低于发达地区,导致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三)专业与产业融合不够,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需求

一是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一般停留在毕业生招聘、学生入企实习等浅层次,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共同开展教学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较少。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脱节严重。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突破策略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1.“政校行企”“互融共生”。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政校行企”多重主体跨界融合的行为,要做到“互融共生”。一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及行政监督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控,为深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业适应产業发展提供科学公平的制度保障与法律保障。二是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成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专业评价。三是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形势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2. 构建“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即“中高本硕”贯通培养。层次结构指“中高本硕”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专业结构指职业教育中各专业的构成情况,是一种横向结构。无论是纵向结构还是横向结构,均应进行优化调整。一是“中高本硕”各教育层次的职业学校应联合共建“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统筹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调研、评估、论证与管理等,并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导向服务。二是构建职业教育“承上启下”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硕士是塔顶。三是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构建以中职学校为基础、以高职学校为主体、以职业本科与硕士为牵引的“中高本硕”递进式的专业链,集中优质资源,促进专业特色发展。

3.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吻合度。专业能否精准对接产业可以用吻合度诊断,诊断结果可以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依据。吻合度诊断模型用Dm=[Pgm-EgmEgm]表示。该式中,m代表某个专业,Dm代表某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Pgm代表某年m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比”,Egm代表对应年度m专业“新增就业人数占比”。若-20%≤Dm≤20%,表示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较好,人才供需平衡;若Dm>20%,表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于产业需求,Dm值越大,说明人才“供过于求”越严重,此类专业应缩减招生规模;若Dm<-20%,表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小于产业需求,Dm值越小,说明人才“供不应求”越严重,此类专业应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可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专业诊改,并按照“行业紧密、领域相关、要素共享,龙头引领、动态联动”的原则,以优势专业为主干打造特色专业群。

(二)推动专业革新发展,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1.职业学校携手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培养机制。一是“校行企”共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牵头开展“分项目”培养活动,实施需求调研、项目定制、导师匹配、组织活动和成果评价五阶段培养计划。二是职业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担任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校内教师可汲取企业导师的行业前沿知识,企业导师可汲取校内教师的科研经验,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是在企业设置“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即在企业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践基地,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2.职业学校携手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是“校行企”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为原则,联合成立“实训基地管理机构”,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生产与管理。二是“校行企”共同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运行模式、育人模式、科研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绩效评价模式等。在深度校企合作框架下,“校行企”互融共生、互利互惠,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三是“校行企”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专业教学需求,搭建企业实景教学环境,制定实训课程标准,使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职业学校携手行业企业共建专业评价体系。一是“校行企”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二是建立健全“校行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诊断机制,学校据此衡量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偏离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校行企”可依托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实现实时收集诊断数据、诊断动态监测、数据分析预警等,提升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专业诊改。

(三)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

1.校企“多措并举”深化产教融合。为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法制化、规范化:一是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校企在共建师资队伍、共谋专业规划、共研培养方案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助推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二是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围绕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由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坚持“资源融合、人员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行原则,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2.校企“双元合作”,聚焦产业发展,共研人才培养。一是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关注职业岗位需求,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等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构建以“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依托技术创新中心或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拓展教育第二课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育人”,对接岗位需求,共研教学模式。一是结合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考试以及职业技能大赛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二是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任务发布、制订计划、任务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交流反馈”等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校企联合构建“入企实训—接单实践—自主创业”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践行“工学结合”,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余宏涛.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耦合的策略——基于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6.

[2]孙加存,刘科.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动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2022(2):79-84.

[3]刘春萍.吉林体育学院冰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6):145-147.

[4]刘江,裴智民.高职院校“内园外站”合作育人平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82-87.

猜你喜欢

产业职业学校产教融合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