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校园心理剧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3-03-03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杭州31169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

◎ 王 莉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杭州 31169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生要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内向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一些敏感的学生,对于微小的事情会产生过激的行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心理剧让学生以特殊的戏剧化方式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烦恼、困惑,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独白、角色交换等表达方式进行自编自演,打破传统说教的形式,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明确症结所在,受到启迪,促进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落地实施校园心理剧,其主题结合教材、问卷调查和各班心理辅导员提供的现阶段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以“一月一主题,两周一内容”为主要形式,各年级在月初拟定一个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相关的主题。通过每周的班级排演,两周后年级的晒剧,每月将年级推荐的“金牌心理剧”进行全校展演。这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实践,深受班级心理辅导员和学生的喜爱。

一、校园心理剧在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实施策略

校园心理剧形式活泼、具有艺术表现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过提炼和总结,概括出以下四大策略。

(一)显自主:剧本创作,提升理解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中理解表达能力包括,能确切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他人的表达,能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能自我反省,能同情别人等。学生自主创作校园心理剧的过程,就是提升其理解表达能力的过程。

1.自主选择剧本素材,表达自己想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各班心理辅导员提供现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建立了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心理剧素材库。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交流讨论,选择更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素材。

学生先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观察、讨论近期班级中人际关系存在哪些问题,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接着,学生各自表达自己对采集的心理信息的想法,并进行分析、归类;最后,自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综合提炼,编写成心理剧。如学校在排练80 人大型伞舞时,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协调能力不够好,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乐感不够好,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基于此,四五年级编排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其实我很棒》《笑迎困难》等心理剧,在剧中呈现自己如何克服跳伞舞的畏惧心理以及如何自信地在舞蹈中表现自己。由于剧本素材是学生体验经历的,学生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创作的校园心理剧更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更能使他们感同身受,进而加深对自己和同伴心理需求的了解。

2.共同设置剧本情节,理解他人表达

校园心理剧情节的设置,包括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一些事件作为演出的情节,情节顺序的安排,以及如何恰当处理事件、情节,使之成为一个节奏紧凑、前后呼应、逻辑合理、情节连贯的表演剧。

学生先聚焦心理问题,共同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事件;接着,根据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过程,商议安排情节的顺序;同时,根据情节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安排详略,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融入情节中;最后,将心理辅导技术融入事件中或者通过转化事件,使主角发生改变,将情节做行动化处理。

如在设置《别人家的孩子》的情节时,学生们通过商议选择了学习成绩好却挑食的棒棒和学习成绩差却开朗不挑食的壮壮,这对邻居都有父母拿对方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作比较的烦恼。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过程共四幕。第一幕呈现了棒棒与母亲的对话。第二幕呈现了壮壮和父母的对话。第三幕详细呈现了双方家庭交换孩子后,父母发现自己孩子优点的场景。第四幕呈现了孩子卸掉心理包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生和生活。为了使主角发生改变,在初次设置情节时是利用角色互换,来使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经过多次交流讨论,最终确定以交换孩子的方式当作转化事件。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的交流讨论,在认真聆听集体智慧,理解他人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情节的设置。

3.合作构建剧场,肯定他人意见

在表演过程中,剧场的舞台场景创设是表演是否入境、是否精彩的关键之一。学生在表演心理剧之前,发动家长资源与教师、学生合作,参与故事舞台情景的创设。在构建剧场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利用工具、材料、图片等形式呈现与情节中相符合的舞台场景。如在构建《我是河南人,我是新三都人》的剧场时,转学生孝海适应了新生活后,他的武术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为了使表演效果更好,学生们和武术教练在一次次商议中选择了视频背景和服装。在合作中肯定、听取他人的意见后,不断改进心理剧所需要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进而创设出符合故事情节的环境背景。

4.逐步完成剧本,实现自我反思

校园心理剧要把握一剧一主题原则,学生在确定主题与内容后,完成写作。在表演的实践体验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和辅导的效果,常常会对剧本进行修改。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演绎,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另一些学生从观众的视角,进行思考,逐步完成剧本。如完成《我是河南人,我是新三都人》的剧本时,学生们在心理课堂上对孝海进行“优点轰炸”,思考孝海自我调节的方式,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新城镇的生活中找到归属感,树立自信心。在逐步完善剧本的同时,学生从自我反思中助人自助,学会如何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通过集体的合作,共同完成写作剧本的任务,就能找到解决心理冲突更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重互助:心理剧排练,提升融合能力

人际交往中融合能力包括,能接受别人缺点,能主动参与他人活动,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等。校园心理剧演员的选定、角色的确定、剧本的演练等同伴互助的排练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融合能力有着各自的优势。

1.演员的选定,接受别人缺点

校园心理剧演员的选定和其他文体类演员的选定原则有所不同。文体类演员的选定,考虑的是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和特长。而校园心理剧演员的选定考虑的是此次所呈现的主题是否就是学生本人或者他周边人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放下手机,拥抱生活》中演员的选定是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家长反映和各班心理辅导员提供的信息。这些学生对手机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一些学生生性好动,常常不服从安排,这加大了排演校园心理剧的难度。教师要指导所有演员,了解角色的心理问题,大家相互包容缺点,努力排好演心理剧,解决问题、消除烦恼。

2.角色的确定,参与他人活动

角色确立后,为了让学生有深刻情感体验,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剧本的揣摩,参与他人台词的锤炼。这对深入了解剧本和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对揭示学生心理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剧本的演练,主动参与讨论

在演练剧本时,所有的表演者结合自己的体验,在不断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会更清楚该如何表演自己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演练的过程中,观众则通过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主动参与讨论表演者的行为处理方法。

(三)慧互动:舞台表演,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人际交往中融合能力包括,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能主动求助别人,能主动帮助别人,能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烦恼等。校园心理剧表演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通过互动完成,这不仅创造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演员演出,主动合作完成表演

校园心理剧演出的前期准备和表演,都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为了演出能更好地开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教师与学生一起商量活动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罗列出相关内容,让他们进行方案设计。在活动开始之前,准备好演出所需的各种道具、调试音乐、预演突发状况等。

2.互动交流,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为了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校园情景剧在演出过程中,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使演员和观众产生心理共鸣。教师利用语言如“此时,怎么了”“现在,他该怎么办”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寻找解决方法。如在表演《南南和北北的烦恼》时,台上的演员就和台下观众进行了互动。南南和北北身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如果你是南南,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南南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南南呢?互动交流倡导自由发言,畅所欲言;禁止批评,不自谦;目标集中,点子越多越好;巧妙利用和改善别人的方法。

3.分享心得,主动表达活动感受

演出结束后,注重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演员间、观众间、演员和观众之间,在交流后又形成了互动交流的状态,学生都会有自己全新的思考。这时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活动感受,学生会有更深的体验。如心理剧《换位思考欢乐多》观演交流结束后。有的学生就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有的学生换位思考后,主动与好朋友和好;还有的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换位思考后喜悦的心情。分享心得一方面呈现了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肯定了自己在活动中、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辐射:过程评价,提升综合能力

在校园心理剧整个实施过程中,多元评价(见表1)展示成果,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参与活动,促进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辐射作用。

表1 校园心理剧表演观察评价表

1.教师跟进式观察评价,记录点滴成长过程

教师跟进式观察评价是指教师对剧本的创作、角色的确定以及表演等方面进行每月的观察跟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及时的调整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排演,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

2.剧情交流式分享评价,辐射榜样示范力量

剧情交流式分享评价是指学生在表演结束后,把自己在创作、排练、表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用图画或者文字的形式记录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利用在校的零碎时间,通过校园心理剧分享会,分析剧本中理解不够的地方,共同探讨在排练中遇到的困惑,总结表扬同伴出色的演绎。通过交流式分享评价,既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

3.自我刻度化提问评价,强化自我有效行为

校园心理剧活动结束后,学生都会填写刻度化提问问卷。问卷如下: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做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了解作为学生的你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一样。让我们来花一分钟的时间做个评估。假设“1”表示你脱离了正轨,人际交往能力很糟糕。“10”表示你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完全称心如意,人际关系很和谐,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在此次校园心理剧活动中()分是我想要取得的进步。

(2)现在我是( )分,因为我做了以下几点。(举例说明)

(3)你所描述的那些解决的想法或例外的例子在同一个刻度表上处于什么位置?

(4)你的家人或者最好的朋友认为你在刻度表上什么位置?他或她会欣赏你的什么进步?

学生填完问卷,教师将问卷登记成册,记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以此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看见自己成长的道路,明确自己此时的进展,也有助于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达到的最高分数,树立积极理性的目标,及时调整合适的目标。

二、校园心理剧在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成效与反思

依托校园心理剧,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理解表达能力、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在实践中体会到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乐趣,逐渐学会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应对各种烦恼和困境,改善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我校的校园心理剧正逐步发展,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心理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将校园心理剧与教师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和幸福感,提升家长亲子沟通能力和家校合作能力,同样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心理剧校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心理感受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