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 赋能:工科院校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探析
2023-03-02卓莉康兆春王俊梅
卓莉 康兆春 王俊梅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2013 年12 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四六级考试大纲做出重大调整,其中翻译部分的内容改为把中国文化,国情和社会生活等主题的中文篇章翻译成英语,并把分值比例由5%调整为15%。 这个改革表明了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研究背景
近几年现代语言学非常重视跨学科交流[1][2]。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正是语言学与生物学的一门交叉研究。 董瑞国和高素荣认为失语症(aphasia)是“因大脑损伤所致的获得性语言障碍”[3],简单而言就是临床表现为患者无法用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疾病。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不能准确流畅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不能顺利地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
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和工程技术的培养,忽视对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 即便近几年结合工科专业而进行的一系列大学英语改革也大都是侧重培养语言应用和应试方面的能力。 李艳微认为这种“重语言技能轻文化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直接影响到外语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当务之急,要转变教学理念,要在SPOC 等信息化教学方式赋能下加强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自信地向外界传递民族文化的能力。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文章研究采用测试,调查问卷和田野观察的方法对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探究:①通过测试了解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储备和输出情况;②通过调查问卷和田野观察方法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背后原因;③提出解决的方案:利用已搭建的SPOC 平台,赋能教学,补充中国文化、优化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方式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爱国情怀,改善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培养学生自愿自信顺利正确地用英语传达中国文化的目标。
(二)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广东工业大学参与基于SPOC 场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2022 级3 个班共130 名学生。 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但专业集中在自动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工科特征明显的传统专业。
(三)研究工具
要探究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需要考量多种因素。 在对学生进行第一轮匿名问卷调查时,发现两个主题被经常提起“中文对应的专业英文词汇”“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因此针对这两个方面着重设计了一套测试题。 测试题通过SPOC 平台发放和收集数据。 测试内容分中文和英文两个专项,中文侧重考量一些中国文化常识的储备,覆盖传统文学、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等。 英文主要测试学生对这些文化相关英文表达的理解度和输出力。 发出试卷130 份,收到有效答卷120 份。 3个班级的测试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中国文化测试结果
从数据上看,3 个班级的中国文化掌握水平整体不高;中文题目正确率并没有绝对高于英文题目;英语入学平均水平最好的数据专业此次测试平均分为3 个专业的最低值。 初步判断英语水平并不是影响口语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因素。
通过测试初步掌握了实验对象的中国文化储备和输出情况后,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该问卷也是通过SPOC 平台进行发放和收集数据。 问卷涵盖三个方面: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可度;②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③认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因素。 前面两个方面设置为单选题,参照Likert 量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每题设计了4 个选项,分别是:A. 非常喜欢,B. 喜欢,C. 无所谓,D. 不喜欢。 第三个方面设置成开放题目,允许学生有更多空间直抒胸臆。 问卷是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只对80 个潜在深度访谈对象发出,共收到73 份有效答卷,同样以匿名方式进行,并征求意见,允许采用数据。
利用NVIVIO12 软件获取关于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希望教师给予帮助的主要有4 个频率比较高的主题:中英文化对应词汇、翻译技巧、中英文化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中国文化的储备。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文化相对应的英文词汇的匮乏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此项占比大概是60%。也有部分同学关注到中国文化储备的因素,并有一个同学提出要利用类似于SPOC 这样的平台,增加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中国文化。还有2 个同学提出要提供更多机会进行中国文化的口语训练,其中一个同学建议以作业这种形式来促进同学们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对翻译技巧的不熟悉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
三、 调查结果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背后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大方面:
(一)中国文化和英语能力方面
1. 中国文化的储备不够
目前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常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应试能力,即便授课计划中加入人文的输入,实操中也常因为课时的原因而被简单带过。 因此中国文化的输入极其有限,这就导致很多工科学生在进行国际交流过程中出现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而无法成功输出的失语现象。
2. 英语水平的拖滞
英文水平导致很多内容无法顺利表达,如中国文化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无法准确补位、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熟悉。
(二)心理层面
收集数据之前,无论在研究者还是实验对象的潜意识里都认为中国文化储备和英文能力是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所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这两个预判并无法完全解释数据背后的原因。 经过大量文献阅读、数据比对,研究者决定转向心理层面寻求答案。
1. 对英语水平的不自信和自我概念的误判
McCroskey[5],王初明[6],李晨[7]等人都提到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与交流意愿有着极高关联性。“根据他们的定义,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形成于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验以及对体验的理解和判断”。 这个判断是主观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存在着与实际情况偏差的可能性。 王初明[6]还进一步指出:“各局部自我概念是否影响一般自我概念,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看中这些局部的东西。”
在对数据进一步剖析和解读过程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研究者发现,造成客观测试结果中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并无优势,主观访谈中认为英语水平制约中国文化交流偏差的深层原因是学生对英语水平的不自信和自我概念的误判。 他们普遍认为英语语音、词汇这个局部因素在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 有大部分学生一味执着追求术语的对等英文表达并因相关储存不够而产生沮丧畏难心理,且进一步误判只要相关英语水平提高或相关术语词汇量增加就可以消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 面子的保护
中国学生语言焦虑(language anxiety)的深层次原因是“面子保护”心理。 Wen 和Clément[7]提到在中国孔夫子文化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学生在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 在实验过程证实到这一点。 这种焦虑心理会导致他们不愿意冒险去对不是非常自信的话题进行交流,为了保护面子最终选择了“沉默是金”的失语。
四、 应对措施
(一)利用微信公众号和SPOC 教学场域的优势,补充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目前工科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原汁原味的英文原文,其相关的论述角度等也基于西方价值观。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输入。 基于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提供了改善的空间,可以在SPOC 构建的平台上加入跟各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供学生课后阅览。 这样既补足中国文化的缺乏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当学生有了足够的中国文化积累和相关词汇输入,中国文化自信心提升,失语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会慢慢消减。
(二)教师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
大学英语教师很多平时忽视中国文化积累,以至于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支持教学的自然输出。 加上对外语教学的误解,很多教师认为外语教学只需要讲授外国文化知识和提高四六级或考研英语成绩。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学生自然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机会在大学英语课堂接触到中国文化。 所以提高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储备,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达到愿意开口讲中国文化的目的。
(三)利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内驱性活力
卓莉发现中国工科学生的交流意愿主要受两种主流学习动机,即功能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的影响,特别是持有功能型动机的同学在借助SPOC 平台搭建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刺激下,口语交流意愿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9]。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改成基于SPOC 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这类平台的强大功能可以赋能评价细则的多样化。 在实验过程中,把同伴评价设置分组内互评(50%)和组间互评(50%)两部分,并在组间互评的细则里加大中国文化元素的分值,以此刺激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平时的输入。
(四)利用SPOC 的现代技术,为口语训练提供多元化的交流环境
对功能型的同学调整评价体系会刺激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愿,但正如表2 问卷数据展示那样“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才能满足持有融合型动机的同学。
表2 加入中国文化权重的组间互评细则
SPOC 可以利用技术工具提供如在线讨论板、语音,线上论坛等虚拟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更密切或更私密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小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减弱语言焦虑,建立客观的自我概念。 同时教师要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英语表达要像本土人士一样的完美心理,减弱焦虑,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总之,SPOC 作为一种小班在线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在中国文化输出过程的交流意愿。
五、 结论
中国文化失语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文章仅对工科大学的样本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深度探索,其他因素还待同行学者进行补充和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要在SPOC 赋能下,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学方式、教材编排、教师教学理念等方面出发,寻找相对可行策略和相对高效方法来改变目前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达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自愿、自信、顺利、正确地用英语传达中国文化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怀有爱国情和强国志的高素养国际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