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鬼穴穴名探究

2023-03-02宋磊

河南中医 2023年11期
关键词:针刺神经疾病

宋磊

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十三鬼穴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经验效穴,多用于治疗幻觉、癫痫、中风后失眠、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在科学认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神志、精神类疾病多为鬼邪作祟所致,故将能够治疗这些疾病的穴位冠以“鬼”字之名,其数十三,统称十三鬼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南北朝刘宋时医家徐秋夫、现代李仲愚所论鬼穴则有所出入[2]。现今十三鬼穴多采用孙思邈的十三鬼穴,包括:鬼宫(人中)、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心(大陵)、鬼路(申脉)、鬼枕(风府)、鬼床(颊车)、鬼市(承浆)、鬼窟(劳宫)、鬼堂(上星)、鬼藏(男会阴女玉门头)、鬼腿(曲池)、鬼封(海泉)等。

1 鬼宫

鬼宫即人中穴,别名水沟、鬼客厅等,位于人体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急救要穴。鬼宫穴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本穴进针的深度为0.3~1.0寸,其中0.3~0.5寸最常用,新发病、急重症针刺人中穴需要重手法、强刺激,常用于癫狂、中风昏迷、眩晕、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病的治疗中。将此穴位命名为“鬼宫”,是因其位属督脉,处人体阴阳交汇之地,对人体经气有强力统摄作用。《说文解字》曰:“宫,室也。”宫、室皆为居住休息的地方。帝王、皇后妃嫔的居所一般称为宫;神仙居住的地方亦称为宫,如龙宫、天宫、月宫等。宫中住的是帝王、皇后妃嫔,龙宫里待的是龙王,同样鬼宫亦非“小鬼”所居之处,当为“鬼王”所居。面对诸如癫狂、昏迷之类的急危重疾,针刺此穴可力挽狂澜。“一针人中鬼宫停”,在十三鬼穴的针刺顺序中先针鬼宫,即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因而在许多神志、精神类病症的治疗中首取人中穴。人中穴,上有鼻,通天气,下有口,通地气,针刺其穴可醒神开窍,调和人体阴阳之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动物实验[3-5]中也反复证实,针刺人中穴可有效地改善模型大鼠脑微循环流质流场及其动态耦合,也可缩小梗死面积,促进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诱导梗死后神经血管网中微血管的生长、成熟和稳定,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症状,减少脑缺血体积,进而改善脑梗死的预后。人中穴作为治疗神志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疗效确切。

2 鬼信

鬼信即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取穴时侧掌,微握拳,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即是本穴。鬼信的解剖部位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针刺时应浅刺 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本穴为肺手太阴经之井穴,五行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具有泄热开窍、回阳救急、利咽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昏仆、牙关紧闭、晕厥、中暑、发热、小儿惊风、癔病、癫痫、麦粒肿、鼻衄、腮腺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咳嗽、气喘、肺炎、呃逆、呕吐、泄泻、指腕挛急等病症[6-9]。古人谓:“使者曰信,与‘讯’通。”即传送消息的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此事发生后第二年,秦始皇便死于巡游途中。可见古人多将出现的一些不详的奇异事件看作死亡的先兆,并将这些奇闻异事与鬼神相联系。“鬼信”或有“鬼邪前来报信之意”即来自鬼邪的死亡通知书,是即将亡故的先兆。本穴为肺经井穴,针刺本穴可启闭醒神,救人于垂危之际,故古人称之为鬼信。

3 鬼垒

鬼垒即隐白穴,别名鬼眼。“隐白”一名,首载于《灵枢·本输》,有“脾出于隐白”之说。土为金之母,白为金之色,足太阴脾土之经,上接手太阴肺金之经。隐白穴位于足太阴脉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之处,且该穴位于足部,故称“隐”,约当赤白肉际处,故称“白”,合称名为隐白[10]。本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的赤白肉际处,有趾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操作时可浅刺0.1寸或行艾灸治疗。隐白为脾足太阴经井穴,有清肃镇定之功,主治病证以脾胃系疾病和心系疾病为主,也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昏厥、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11]。“鬼垒”在此喻指鬼邪驻防的堡垒。《说文解字》中说:“垒,军壁也。”《周礼·夏官·量人》讲“营军之垒舍。”可见“垒”的本义指古代军营中用砖、石等堆砌起来的围墙或防御工事,如堡垒、营垒等,其兼具防御和观察的功能,故鬼垒穴还可称为“鬼眼”。从隐白穴的命名来看,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肺手太阴经之气隐于此处。肺在五行属金,而金曰从革,可销铸以为兵器,针刺隐白穴可借肺金之能攻鬼邪之垒,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神志、精神类疾病的目的。

4 鬼心

鬼心即大陵穴,别名心主。本穴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原穴。其穴位下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操作时多直刺0.3~0.5寸,多用于心血管病证、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消化系统病证的治疗,具体包括胸痹、心悸、狂证、呕吐、癫证、呃逆、咳嗽、喉痹、嗌痛、手痹等[12]。本穴取名为“心”,是以其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古人认为,心是各脏腑的主宰,心动而有意,面对外来事物而产生某些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引导完成。若心的功能出现异常,神明受累,则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哭笑无常、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灵枢·邪客》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古人避讳说君王有错,认为错在臣子,同样作为脏腑之君,心病则言心包络病,心包络代其受邪,遂取属心包经的大陵穴以疗心神疾患。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原穴中走行的原气导源于肾,肾主骨生髓,而脑又为髓之海,髓海失养或被邪气侵扰则出现精神类疾病,因而大陵穴亦是治疗本类疾病的要穴,故此将其命名为鬼心。

5 鬼路

鬼路即申脉穴,别名阳蹻,位于人体足外踝尖下1 cm凹陷处,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申脉为膀胱足太阳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脉,有祛散风寒、舒筋活络的作用。操作时直刺 0.3~0.5寸,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运动系统疾病,以失眠、腰扭伤、足内翻、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及后遗症等病种最为常见[13]。鬼路多是形容走路悄无声音或环境险恶,犹如通向死亡之路。《说文解字》曰:“蹻,举足小高也。”又通“履”,指草鞋,言蹻脉起于足部。从功能上看“蹻”又有活动敏捷的意思,《难经》注:“蹻,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这些描述足以说明蹻脉主“肢体运动”。本穴之所以称为鬼路,与源起申脉穴,主司下肢运动的阳蹻脉有关。阳蹻脉起于申脉穴,与走路关系密切,进而以鬼路代之,素有“申脉五针通鬼路”之说,即可以通过针刺申脉穴来治疗通向鬼路(死亡之路)的神志、精神类疾病。

6 鬼枕

鬼枕即风府穴,舌本、思枕等。本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上1寸处,解剖部位处有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韧带、黄韧带;穴区内伴行动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再深层有硬脊膜和脊髓。操作时直刺或向下斜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风府穴属督脉,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本穴乃风邪所入之府,治疗内风、外风所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头面五官诸疾,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等皆有良好疗效[14-15]。此穴称为鬼枕穴主要与其所在位置处于枕部有关。《说文解字》言:“枕,卧所荐首也。”“荐”的本义是草垫子,是睡觉时垫头的东西,可引申为枕头所垫的部位。此外《素问·骨空论》亦说头横骨为枕,本穴位即在头横骨处。颈项处穴位众多为何独取此穴?张志聪[16]曰:“谓诸髓之从脊骨而上于风府,从风府而入通于脑也”。风府穴作为髓入脑的门户,针刺之可疗脑髓疾患,故而古人将其称为鬼枕。

7 鬼床

鬼床即颊车穴,别名曲牙、机关、臼关等。“颊”,古谓之辅。《释名·释形体》:“辅车其骨强,所以辅持口也。或曰牙车,牙所载也。或曰颔车。”本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为胃足阳明经腧穴。其穴区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操作时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也可向地仓穴透刺,多用来治疗颞下颌关节炎、口歪、牙痛、颊肿、口噤不语等[17-18]。颊车穴被称为“鬼床”是因其位于下颌骨之上,似以“床”类比下颌骨承托稳定之功能。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与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说文解字》言:“床,安身之坐者。”安身,使身体安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承托稳定之义。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下颌骨就如“床”一样承托稳固着牙齿、颜面肌肉等组织。本穴是治疗牙关不开、口噤不语的要穴,若遇患有神志、精神类疾病兼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者,针刺该穴可以缓解症状,故而将此穴称为鬼床。

8 鬼市

鬼市即承浆穴,别名天池、垂浆、悬浆。本穴位于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其下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进针需斜刺0.3~0.5寸,可灸。现在临床上多使用本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口等病变部位涉及口周的疾病[19-20]。本穴取名“市”,因其与人之言语嘈杂、喧闹有关,并有聚集、汇聚之义。《说文解字》中说:“市,买卖之所也。”“市”的本义指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其环境嘈杂而喧闹。人口中浆液,养生家称为琼浆玉液,由舌下渗出,汇于舌下天池后,再由舌尖向上舐送至上颚膛,进而向后下方流降至咽喉,咽喉得润人才能正常发声。承浆穴内应天池,充沛的浆液承托着市井的嘈杂和喧闹,承浆穴气血来源丰沛复杂。任脉为阴脉之海,贯穿于全身的阴经气血,任脉上行而来的气血源源不断汇聚于此。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承浆穴还是阳明经与任脉经气相会之处,得阳明脉之助,两经气血汇聚于此更显丰沛。古人以“市”作比,取其言语喧嚣,聚集、汇聚义,此亦或其命名之由。

9 鬼窟

鬼窟即劳宫穴,别名掌中。本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穴区下有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第1掌间骨间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布有手掌侧静脉网、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布。系心包手厥阴经之荥穴,有开窍醒神之功。操作时应直刺0.3~0.5寸,针刺时较痛。现有研究表明,针刺劳宫穴可以降低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弹性和顺应性,增加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增加脑血管的充盈度和血流量,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21]。临床上劳宫穴主治病证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病证和心血管病证,包括噎膈、癫证、便血、口臭、黄疸、郁证、衄血、尿血、咳嗽、胸胁痛等[22]。以“窟”命名以其独特的取穴方式。《说文解字》曰:“窟,兔崛也。”《小尔雅·广兽》曰:“兔之所息谓之窟。”另将“窟”字拆开来看,“窟”的下部为“屈”,屈意为身体蜷缩折叠;上部为“穴”,而“穴”指地洞。“穴”与“屈”合起来则表示蜷缩在地洞中。兔所息之处和蜷缩于地洞其本义都是在言空间狭小,劳宫穴在掌中,握拳时中指指尖所触之处即是此穴,此时从虎口方向看去正似有一“狭小的洞穴”,故而古人将之称为鬼窟。

10 鬼堂

鬼堂即上星穴,别名明堂、神堂。本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脉、静脉分支,颞浅动脉、静脉分支及额神经分支。操作时应平刺0.5~0.8寸,可灸。鬼堂属督脉,有清利头目、疏通血脉之功。上星穴位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因而上星穴除可治疗脑部及鼻部疾病外,还可散见治疗眼病、耳聋、脱发及失眠等疾病[23]。以“鬼堂”命名该穴是因其所处位置特殊。《说文解字》曰:“堂,殿也。”段玉裁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和“殿”所指皆为房屋宽敞明亮的正厅,本穴位于额头的正上方,宽广开阔,称本穴为“堂”或有此意。此外人当审思之时,多先仰目上视,而后“灵光闪现”虑而得之,进而“心境敞亮”。而本穴恰为仰目上视之处,若思有所得,则心境愉悦恰如房屋之正厅般宽敞明亮。无论是其所处部位的敞亮开阔还是思虑后的豁然开朗,将之称为鬼堂都恰如其分,明堂、神堂亦皆属此义。

11 鬼藏

鬼藏即会阴穴,别名屏翳、海底、下极。本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穴区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会阴神经分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操作时可直刺1寸,也可灸。会阴穴属任脉,为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会阴穴的主治疾病包括:溺水窒息、昏迷、癫狂痫等急危症;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痛、阴痒、 脱肛、阴痒、痔疮等前后二阴疾患;月经不调等[24-25]。将其命名为“鬼藏”是言其所处部位隐匿。《吕氏春秋·察今》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说文解字》曰:“藏,匿也。”可见“藏”有隐匿之义。而会阴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四翳如屏,部位隐匿。本穴“一源三歧”,任、督、冲三脉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针刺此穴可通调三脉阴阳气血,阴阳气血平和,则神志不被邪扰,“鬼邪”亦无处可藏,故称之为鬼藏。

12 鬼腿

鬼腿即曲池穴,别名鬼臣、阳池、洪池。曲即弯曲,池即浅池,本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屈肘取穴,指压穴位处可及凹陷。其下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操作时可直刺1.0~2.5寸,深刺时可透少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之功。现在多用来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孙真人“十三鬼穴”歌有言:“十二曲池淹鬼腿”。深者为渊,浅者为池,曲池穴为经气蓄积的浅池,有淹没鬼腿之能,阻碍鬼邪行动之功。此外其别名为“臣”,当取其俯首屈从并有辅佐之义。在甲骨文中,“臣”字像一只向下看的眼睛,其本义:俯首下视,屈服听命。《说文解字》曰:“臣,牵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臣”通常被用来表示俯首屈从。故古人以鬼臣作比亦有欲使鬼邪臣服之意。另有学者[26]考“腿”本作“骽”,而“骽”指大腿,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后《针灸大成》取其辅助得力之意,“鬼臣”遂演变为“鬼骽”,后世又作“鬼腿”。有动物实验表明[27-28],针刺曲池穴可减轻高血压大鼠肾脏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保护其肾脏功能,还能够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修复心肌纤维化,从而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13 鬼封

鬼封即海泉穴,位于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本穴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针刺时多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古代养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以舌搅扰口中,即可生津,因而命名曰“海泉”,其中以舌搅扰口中俗名“赤龙搅海”,是重要的传统养生功法[29]。本穴属经外奇穴,海泉穴作为津液的发源与汇聚之地,主治津液不足或过盛,除可治疗舌肌萎缩、口疮、乳蛾,癫狂、热病躁狂、痫病之疾,也有治疗抑郁症、原发性痛经的报道[30-31]。此外,本穴也应用于中风引起的各种后遗症的治疗中[32-33]。海泉穴之所以被称为“封”,更多的是因为其针刺方法特殊。在针刺鬼封穴时,刺出血后仍需“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34]”。“封”有封闭口舌之义,故名鬼封。

14 结语

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之一,理论基础包含了经络和穴位的概念。其中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合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通路,直行的干线为经,由经脉分出来的支脉为络,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对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十三鬼穴因其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成为临床上治疗许多疾病尤其是神志疾病的重要选择之一。通过分析与十三鬼穴相关的文献和临床实际观察,结果表明,十三鬼穴的命名与各穴位的功能主治、解剖位置、取穴方法、针刺方式等密切相关,有的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而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通过对十三鬼穴穴名由来的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理论,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依据。

猜你喜欢

针刺神经疾病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神经”病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