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3-03-02胡培培

学习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众话语价值观

●胡培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宏观政治理念,只有在微观层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文化机理。本文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日常生活的具体路径。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日常生活化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由此观之,意识形态不是抽象的观念和纯粹意识,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观念上的反应,故而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叙事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达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在传播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将这24 个字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而是要在叙事策略上下功夫,将其内涵通俗化、生活化,进而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充分考虑大众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和生活习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深挖典型素材,以群众易于产生共鸣的大众话语方式和生活性语言为基础进行表达,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一是求真务实。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讲好故事的前提。另一方面要讲真故事,不妄言、不粉饰,因为故事越真越具有感染力。二是共同参与。讲故事的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官方媒体,还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鼓励更多的人讲出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事。三是生动阐释。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多元表达方式,增强故事的视听效果。例如,《国魂》是我国首部以电视形式,全方位解读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专题片,在讲“诚信”的内涵时,主创人员用“战友间的承诺”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进行阐释,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使观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亲近。

2.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时代感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提升话语感染力为目标,实现大主题、大道理、主旋律与小故事、潮元素、新语态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起来”“动起来”。我们要在把准政治话语的前提下实现宣传话语转型,注重表达的亲切感,善于运用网络话语打造“新说法”,“接地气”地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网络热词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口头禅,且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青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如何用网络热词加以“装饰”,需要我们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谨慎甄别。网络话语参差不齐,裹挟着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元素,我们在吸收、利用网络话语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低俗化、庸俗化。二是找准关联。明确网络话语的具体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与网络话语的有机连接,杜绝为“博眼球”、赚“点击量”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三是自成风格。形成既亲民又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属网络话语,同时融合图片、说唱、动画、表情包等微传播元素,提升跨界叙事能力。

3.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民生关切

民生即民众的生活或生计,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都属民生范畴。事实证明,社会生活中的民生问题总是能引起民众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应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密切联系“美好生活”这一奋斗目标和治理目标,把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的期望,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中。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规则

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借助日常重复性实践和经验化规则,通过不断地重复模仿、规范强化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1.家风的潜移默化

家庭承担着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织者和调控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庭固有的家风能够规定和约束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使家庭成员的言行在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中达成自然的默契。家风是家庭的性格气质、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借助家风教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信仰理念起到了浸润成习之效。正是借助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伦理才会内化为民众的伦理情感、外化为行为举止,进而成为传统中国人的共同体认、理念准则。当前为进一步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风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弘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知书达礼、遵纪守法等传统优良家风,这些美德本身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当代家庭家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常态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作表率、严于律己、修身齐家,通过家庭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

2.榜样的行为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榜样或模范人物的事迹会被许多人自发模仿,会对大众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应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引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可以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榜样,凸显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我们要从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组织中发掘百姓身边最质朴、最生动、最触及心灵的“草根榜样”,通过他们的鲜活事例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村官”等系列节目,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成功发掘并塑造了朴实敬业、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的榜样人物。这些人物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和有形注脚,虽看似平凡,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能给大众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另一方面要真实、生动地讲好榜样故事,凸显榜样人物的可亲、可敬、可学。在开放的现代社会,平实自然、朴实真挚的宣传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我们要着力塑造贴近生活、丰满立体、有血有肉的榜样人物,还原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历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形象性,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仪式的约定俗成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仪式的作用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支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如果某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某些仪式,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就会被视作反常,受到舆论的谴责。在众多仪式中,传统节日仪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且蕴含着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理论范畴拓展至生活范畴提供了有效切入点。例如,端午节缅怀屈原,表达了中国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赏月祭月,与中国人注重人伦亲情、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紧密契合;春节承载的精神更为丰富,和睦团圆、家业兴旺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要密切传统节俗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既要传承传统节俗仪式本身的文化内涵,又要彰显当代中国精神,体现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赋予节俗仪式以新的时代精神;要结合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在重拾、重建传统节俗仪式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传统与现代兼有的“规定”动作,使之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可操作性,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要避免节俗仪式形式化的倾向,通过节俗仪式的约定俗成,让人民群众更易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主体,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日常生活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生活视域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对人民群众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理性意识等现代精神的塑造。

1.传统日常生活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局限性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传统的日常生活塑造出的日常生活主体具有整体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行为倾向,习惯于对整体的直觉把握和经验体认,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层分析。其一,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主体沉溺于自在自发、周而复始的日常生计,把自己嵌入自然链条之中,很难萌生自觉创造的冲动,从而缺少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其二,在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强化家庭和血统血缘情感,亦将这种情感从日常生活领域自然延伸至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从而交织出裙带血缘关系和人情关系,导致感情行事的情形普通存在。显而易见,传统日常生活培育的日常生活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有相悖之处。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价值观的变迁,在现实生活层面冲击和消解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近年来,西方对待中国的策略开始由国家层面转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力图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游戏、宗教等媒介,从衣、食、住、行上影响中国民众,致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渗透,不断肢解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与日渐丰裕的物质生活相伴而来的消费主义也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消费主义以崇尚物质占有、遵循享乐主义为人生目标,这就导致很多人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日常消费,而是沉迷于时尚、奢靡的消费快感,根本无力去思考价值取向等问题。

2.注重以大众文化增强日常生活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得到认同,不仅需要我们了解何时可以凭借日常生活图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需要我们了解何时应当中止实用主义、过分一般化、重复性思维、重复性实践、拒绝改变等日常生活图式。这就必须求助于现代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通过文化启蒙、社会教育等方式,塑造具有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理性意识的日常生活主体,使大众能够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和自发性,不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认识,而是以“为何”和“何为”的自觉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标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尤要重视发挥大众文化在塑造日常生活主体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大众文化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世俗的文化精神可以博得民众的真心认同。大众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它将展现大众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看作自身存在的目的。利用好大众文化这一媒介,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普通大众的文化经验、明明白白生动具体的价值判断,如真善美、假恶丑等等。得到有效利用的大众文化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的故事逻辑和文化场景,潜移默化地对日常生活主体施加影响,引导大众在文化消费体验中习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日常规范。

3.发挥好网络媒介对重塑日常生活主体的重要作用

当前,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主体还需利用网络媒介的涵育功能,引导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正向认知。网络媒介是现代科技与大众生活方式融合的产物,它紧跟人们的生活轨迹,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大众化的“身份”,不仅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构建了大众话语权。网络媒介亦是大众生活意识形态的衍生物,通过“构建人们的认知概念世界、价值系统,形成对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因此,我们要重视网络媒介的应用,注重网络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与大众娱乐性的统一、理论灌输与文化渗透的统一,传播科学知识和现代观念,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以促进大众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变。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和引导。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遭受着不小的挑战,因此网络媒体的自律以及对其的监管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监督管理,形成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网民自律、社会监督的治网格局,依法严厉打击网络乱象,不断弘扬网络正能量,营造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大众话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