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3-08-04宋菲菲
●宋菲菲
技术的进步推动媒体形态、理念不断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这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客观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把握学术传播生态变革特征,加速数字出版技术在内容生产、展示、传播、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新媒体发展越演越烈的态势,找到制约学术期刊融媒体出版的难点与痛点。
一、新时代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战略机遇
(一)国家战略部署为学术期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造重要契机
2014 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写入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媒体融合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些文件为学术期刊推进融媒体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统回答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什么样、如何实现等重要议题,如“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等等,为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实践明确了具体路径、发力重点与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期,创新办刊理念,大胆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科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二)数字化建设为学术期刊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造了条件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始于20 世纪50 年代,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三个发展阶段,既为学术出版带来了更多、更高效、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也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撑。根据普尔对媒体融合是一种“技术赋能”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化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前提。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将同一内容的数据、影像、声音、文字等形态的信息压缩成兼容的数字形式,通过宽频通信网络经多媒介迅速传输,为学术期刊带来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0 年,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的战略目标,并依此为出版单位拟定了多项细分任务,如改造传统出版流程、抓好存量资源整理、开展网络出版业务、大力发展数字印刷、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出版物“走出去”等等。现今,众多学术期刊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如与数字平台公司合作,向公众投放投审稿一体化数字平台,打造两微一端网络传播平台,开发专属APP,等等,为学术期刊转向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技术发展为学术期刊探索媒体融合出版模式赋能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已融入学术期刊出版各个环节,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发展新机遇。5G 技术可以针对用户“全时在线”的特征,助力学术期刊创新学术传播场景;大数据技术通过搜集市场信息与反馈数据,可以对市场及用户需求作预测,帮助学术期刊进行选题策划与学术服务;云计算技术基于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出版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碎片化的、海量的出版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形成学术期刊的发展合力;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优化出版流程,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内容的创作、审核、运营等方面;区块链技术以其独有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将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规范化,构建出版生态系统,有效防范学术不端风险。这些技术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改变了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模式。学术期刊要抓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档口,以先进技术驱动融合发展,在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大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力度,为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目标赋能。
二、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出版生产流程亟待优化
作为出版机构,学术期刊的生产包括以科学研究成果创作为中心,编辑、作者、外审专家、编委、读者等学术共同体共同参与的精神生产,和以连续出版物为形式,期刊社、排版公司、印刷厂等主体共同进行的物质生产。学术期刊的生产流程大体相同且较为固定,一般分为出版策划、编校工作和产品物质形态制作三个阶段,因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大众期刊,是推动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重要载体,所以从内容把关方面看,不论是传统媒介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都应将质量放在首位,强调生产流程的规范性。但从工作重心上看,以往的生产受限于技术,生产周期相当漫长,编辑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编校工作阶段,而在更重要的出版策划阶段便显得力不从心,不仅影响了刊物创新发展,也不利于青年编辑的职业成长;从产品形态上看,以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的纸本形态固化了其内容表现形式和结构,不能提供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跟不上融媒体时代大众对于知识服务的需求;从生产周期来看,其复杂的程序导致学术成果传播速度过缓,不仅学术引领性、学术创新性容易遭到质疑,同时也跟不上加快建设出版强国的步伐。因此,如何进行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优化,以适应融媒体生态环境,将是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用户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不同媒介时代,用户都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特点。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已然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并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从以印刷技术为基础的固态平面阅读模式下的纸本阅读,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动态立体阅读模式下的数字阅读,学术期刊用户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呈现下降趋势,为1.94 期(份),低于2019 年的2.33 期(份),且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3.25 分钟,少于2019 年的3.88 分钟,而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 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其中,76.7%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7.82 分钟,远远大于在纸质期刊上花费的时间。调查显示,随着数字技术、5G技术等的发展,学术期刊传统的印刷本产品形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众转而被以手机、电脑为主要媒介所展现出的丰富多样的“视界”所吸引。如何适应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抓住融媒体发展的契机,推出更多适合多媒介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以满足学术期刊用户的阅读需求,是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出版传播效果遭遇挑战
“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说,期刊就是在印刷机械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期刊的传统媒介时代对应的就是印刷传播时代,在这个时期,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学术期刊成为人们获取学术信息的基本渠道。但到了融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将注意力从纸媒转向电脑和手机客户端。这种转变同时也给身为传统媒介的学术期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最直观的表象就是学术期刊的发行量急剧下降。根据2021 年12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更加丰富有效,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的要求,学术期刊如何整合各类平台资源、渠道,有效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让期刊在海量信息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且能够直抵用户需求彼岸,增加用户黏性,提高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到达率,是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用户学术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
在传统纸媒时代以产品为中心的供给环境之下,学术期刊与用户间长时间表现为单维度关系,彼此沟通不畅,缺少服务用户的技术手段;编辑人员大多列入事业编制,手捧“铁饭碗”,为用户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大多数学术期刊主要以纸质期刊出版为目标进行生产,编校工作内容单一,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进入融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改造了用户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推动了用户对学术服务需求的变化。一项面对用户发起的期刊学术服务需求的调查数据显示,76.61%的被调查学术用户认为学术期刊应该组织科研技能培训、提供论文润色服务、丰富学术信息传播形式、建立专家智库,打造学术社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会议、发布学界最新动态。面对社会对学术期刊新的现实要求,学术期刊纷纷寻求服务转型,开始重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作为一种学术信息的内容提供商,学术期刊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在业务和技术双驱动模式下,打造自身独特的服务内容,快速响应以及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以提高用户黏性和忠诚度,进而树立行业口碑,打造一流学术期刊品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