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优势的审视与思考

2023-08-04

学习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李 刁 陈 煌

高校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育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信、行,这一教育形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然而部分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只关注专业教学而不关心育人,或者把传授专业知识等同于育人的观念偏差。高校专业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关系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一、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

1.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夯实育人基础

专业课的学科属性以及学生的院系组织归属,都更易使学生对专业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这种情感联系不仅对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内容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学生乐于接受专业教师的各种观点以及教育引导。学生们亲师、向师的思想情感拉近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会自发地以专业教师为榜样,习其道、学其言、效其行,课程教学带来的思想教育也会随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日常专业学习中,专业教师更易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师生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的心理门槛和对话成本,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交往氛围中,学生敢于向专业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而也便于专业教师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

2.专业教师的专业实力彰显育人实效

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精深,有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恰好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广博的专业知识极易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权威”,使学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而这份崇敬之情为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提供了助力。依托这一助力,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培育中,会起到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及提升个人素养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过硬,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接受度。高校专业教师大都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建树,科研硕果累累,往往是学生敬仰、信任、学习的楷模。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一个同专业的过来人更清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同时专业教师在生活阅历、人生经历、专业知识方面的“先行者”优势,使其所传递的包括个人发展规划、职业选择、价值引领等信息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进而能够激励学生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砥砺奋斗。

专业教师专业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言传身教是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身正的教导胜过空泛的说教。专业教师长期潜心钻研学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鲜活的思政育人元素,能够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

3.频繁的时空交集增强育人保障

从时间上看,师生交流交往的长期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性灌输的过程。其一,专业课程是大学生的主干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时间安排上跨度很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接触到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其二,专业教师承担着专业课讲授、学术讲座、科研辅导、论文写作指导、实习实训等相关工作任务,与学生交流的频率较高。相较于思政课的大班统一教学而言,这种交流更多的是一对一或者小范围内的交流,双方思想交融更深入、针对性更强,专业教师的价值观念、学术素养、处世态度、品德作风等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最直接、最真实的影响。

从空间上看,师生互动场域的多元化扩大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空间。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场域多是在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拘谨,教育存在感强,且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带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学生存在被动、消极情绪。而专业教师因授课、辅导、实践等教学任务较多,与学生交流的场景更多、出境率更高,进而提高了师生空间重叠的概率,拓宽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师生开展沉浸式沟通交流,有利于专业教师将思想、理念、观点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育人效果。

二、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化路径

1.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专业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从大学生必修的6 门思政课入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要把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的崇高理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不仅要在课堂上以过硬的专业实力令学生折服,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端正的品性感染教育学生,时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正面榜样。

二要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由于各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不同,开展课程思政的难度也不一样。相较而言,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更容易被挖掘和提炼,而自然科学的课程思政难度会稍大一些。针对思政元素存量较少的专业课程,挖掘时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创造,否则将会导致“两张皮”“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引起学生的消极应对,效果会适得其反。此时要发挥专业实践的特殊作用,紧扣时代脉搏、映照现实需求,注重从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论证,从专业实践中挖掘更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引领学生的价值判断。

2.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一要构建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这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建立科学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打造成能力互补、信息共享、优势叠加的“育人共同体”,以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要明确师资队伍的互助机制,思政课教师在师资队伍的互动交流中,要更好地帮助专业教师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技巧。同时,还可以帮助专业教师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提高其“种田”“守渠”能力,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航,切实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二要建立突出实效的评价机制。高校师资队伍的评价体系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指挥棒”,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强化过程性评价。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效果、科研项目、获奖、专利论文等的量化考核上,还要重视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促使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课堂教学中思政部分的内容。第二个原则是注重增值性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故增值评价要求不仅应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关注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思想政治素养的情况,通过课前评估与课后评估的比较掌握学生的进步幅度,引导专业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个原则是健全综合性评价。课程思政的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将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管理能力和育人实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激发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要优化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也存在实际困难,要使他们对课程思政保持长久的热情,就应该锚定专业教师的需求,把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对有职称晋升压力的青年教师,如其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外出交流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拓宽其个人发展渠道。另一方面,有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一般在专业领域已有建树,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往往更看重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高校应在校内营造重视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增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