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百年记忆
2023-03-02端木东舸
端木东舸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来说,动物园就像生命中一间标记了时间轴的储藏室,人们可以通过横竖坐标的交汇找到关于快乐和幸福的特定记忆片段。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支撑起无数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唤起一份份相似的欢乐幸福。
这座年岁并不高迈的园子,人们很少会去刻意了解它辉煌的往昔,好像只有那些静谧的建筑和泛黄的书页,记忆着还算清晰的片段往事,让我们知道这座一百多岁的公园,到底有多值得拿来说说。
清朝的“农事试验场”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皇帝载湉陪着“皇爸爸”慈禧观看了一场德国汉堡动物园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应该是被那些动物演员的精彩表现所触动,“好强”的老太后當即训示左右官僚:我们也要办一个万牲园,要超过洋人。
老太后的旨意那是一定要照办的,朝廷里出洋考察归来的大臣们连上三道奏折,其中倡议修建的公共设施就包括万牲园在内。
皇帝痛快地批了奏折,于是,商部奉旨在西直门外乐善园、继园和广善寺、惠安寺“两园两寺”旧址上筹建了大清朝的“农事试验场”。
名字叫“农事试验场”,其实里面包含了动物园(当初的百姓更愿意管它叫“万牲园”)、植物园以及试验场三个部分。综合到一起就是今天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据书上说,大清农事试验场是中国现代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的发祥地。也就是说,在北京开设了农事试验场之后,全中国各地才陆续出现了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这类公益设施。
自从向市民开放,京城官宦士人、时尚达人乃至天子太后跟皇亲国戚,都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度假遛弯散心的前沿阵地。
那么一个叫作“农事试验场”的地方,是如何把从上至下各色人等那一颗颗“驿动的心” 给牢牢抓住了的呢?咱先从观赏性说起。
今天的动物园坐落在西直门外不远的地方,属于相当热闹繁华的地段。可是在清朝的时候,这里还是属于比较荒芜的西郊,更多的还是田园景致以及抬头得见的远处西山。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游玩观赏,心胸比在城里开阔了肯定不是一星半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柳绿莺啼的日子晒着暖暖的太阳,身边是高树低草亭台楼阁水系湖泊,满目奇花异草农田作物,时不时听到一两声兽类的鸣叫,闻着自家门口少有的花草香,登楼远望,暗青色的西山清晰到仿佛近在眼前。那种一目了然的酣畅感,必定会让有情调的人们深深迷恋。
当然了,光是田园风,也不会为农事试验场带来那么多的游人,各类珍禽异兽也绝对是一大看点——都是大清朝那些个官员到世界各地淘换来的好东西。光绪三十三年初,农事试验场还没开园的时候,南洋大臣端方就已经开始为动物园订购野兽及禽鸟;出使日本的大臣也将日本产各种家禽、昆虫送到了园子里扩充阵容;随后又从德国购买了一堆禽兽、饲料,还雇佣了两名德国饲养工人。
到了六月初十,万牲园率先向游人开放。虽然人们一上来就已经被各种鸟兽所震撼,但这个队伍还在继续得到补充。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向德国钦使订购珍禽奇兽,总价十七万两白银;从南洋采买海马、海蛟、海蟒及山鸡、山鸟等共计十余笼。看得出来,为经营好万牲园,清政府也算是下了血本。
购买是一方面,关键还有上层人士、各地官员、驻华使节随时把自己家的珍稀动物牵到万牲园来壮门面,这就正好让游客也能大饱眼福,同时也提升了园子的知名度。黑龙江省派人送来过草狐、野兔;贵州农工商局送了两只白鹤;内务府大臣继禄赠送了一匹“八蹄马”;德国驻四川领事卫思赠送了自己驯养熟练的两只狗熊;皇宫大内还赏赐了万牲园一只大象。还甭说这些,就连高高在上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把她心爱的一只小猴给了万牲园。
当然了,对于一座肩负着“教课农桑”的农事试验场来讲,光有动物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奇花异草来烘托一下气氛。当年的场子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菊花,而且品种多、质量好。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慈禧和光绪二人从颐和园休闲之后回宫,中途经过农事试验场,得闻场子里菊花繁茂,特意下船到里面赏菊喝茶,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慈禧还把自己亲笔所画的几幅菊花图赏给了人家,挂在了鬯春堂里面的显著位置。
这无异于最大的殊荣,市民闻听皇上和老太后都对这地方喜爱有加,更是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和追风心理,随之公园就出现了游客更加络绎不绝的场面。
清末的“欢乐谷”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公园,仅有观赏性那是不全面的,还需要具有娱乐性,不然游客来了之后,除了瞪着两眼看风景,别的什么也不能做,会少了参与感,时间久了就会乏味。作为开中国综合性公共公园之先河者,农事试验场确实做到了位。
在清末那个年代,北京城能坐船游水的地方还不多,城里有个什刹海,再就是城外这处新开放的农事试验场。至于什么北海、颐和园,索性就别惦记了,因为那些地方属于皇家园林,不是谁随便花俩钱儿就能进去嗨一下的。
人们大多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可以给人自在柔和的感觉。农事试验场里的水路,属于那种曲里拐弯的类型,游客坐着船在水面上穿梭其间,目观两岸风光建筑,杨柳傍身遮阴,随手触碰几下水中荷叶,看游鱼在船舷划过,自在之中又生出几分幽深之感。
这里游船的类型也不少,除了常见的客船,还有稍微讲究些的苏式灯船,是普通客船的豪华版,配置了时髦的玻璃窗和西式家具。船夫划船前行,乘客可以坐在舱内喝茶用餐,那种舒适闲散的气派确实也真是吸引人。
没冻冰的时候开通的是游船,等到了冬天水面结上了厚实的寒冰,万牲园就经营起了另一个项目:冰床。这东西大多都是木头材质,长方形,同时可以乘坐三四个人,床腿嵌着铁条,像是冰车的样子,高档一点儿的会罩上一个布篷子用来御寒,前面有人穿着冰鞋拉着冰床在冰面上行进。
晚清高官身为刑部尚书、管学大臣的荣庆在日记里就曾经描写到,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七,早起陪着三婶儿和亲戚兄弟到万牲园游览,当时没了游船,到码头几个人坐着冰床一路到了迎晖桥上岸。游玩之后又是坐冰床出了公园西门。按照他的形容:木落野旷,人行镜中,详观奇兽,杂听鸟鸣,亦足怡情。
给游人增添乐趣的还有一个地方,叫镜真照相馆,1908年开始对外营业。人家服务意识也不错,他们把农事试验场划分成了二十四个景点,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想要去哪儿拍照。价格从五毛钱到三十块钱不等,给客人很大的选择空间。
在那年头儿,有几个人知道相片是什么东西啊,这照相绝对是新鲜玩意儿,所以也是招揽来了不少帅男靓女。
民國初年,本来为了给皇上和太后作临时行宫用的畅观楼也开始对外开放了,还在一层大厅左右各摆放了一面特大的哈哈镜,一个照出人来细长,一个照出人来矮胖。不少游人都会花十个铜子买张门票进去看看,然后站在哈哈镜前面狂笑一番。这景象不禁让我勾连起小时候父母带着到中山公园照哈哈镜的快乐记忆。
藏在公园里的西餐馆儿
从表面上看,慈禧似乎是个顽固不化的老太太,可实际上人家内心还是很时尚的,什么咖啡、照相、cosplay,样样不落。她是个尤其爱吃的人,对于西餐这么时髦的东西那是绝对不会放过。据说慈禧太后吃过的第一家西餐馆儿,就是农事试验场里来远楼上的燕春园。
清末《大公报》有一则报道是这么写的:“十二日为皇上赐宴各国公使之期,次日为皇太后赐宴公使夫人之期,两日宴饮俱由燕春园番菜馆之庖人前往筹办。”不仅自己爱吃,还用燕春园的西餐来招待各国公使的夫人,可见老太后对这家西餐馆儿是有多青睐。
当年燕春园的菜价一共分了四等:一等每人二元;二等每人一元五角;三等每人一元;四等每人五角,奢简自愿,也是考虑比较周全的了。至于吃什么,那和今天当然是没法比的。
咱用头等餐举例,客人坐下后,先吃两片白面包。接着上汤,没勺子只能端着喝。主菜基本上是炸鱼配两个煮鸡蛋,还有一块鸡蛋糕。最后上水果跟咖啡。简单了点儿吗?但这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啊,能有幸享受一下,已经十分不错了。
最初支撑起西餐的绝对主力,除了皇亲国戚,就是官员、商人和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人,前面提到的荣庆坐冰床那次,他就是带着三婶儿和亲戚兄弟吃了西餐才回的家。至于老百姓,对这种新鲜事物认可的还是比较少,毕竟从没接触过,也缺乏把那些看似稀奇古怪的东西吃进嘴里的勇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西餐才开始被普遍接受。
有了西餐,就不能少了咖啡,否则显得苍白。农事试验场里有没有咖啡?还真有。
“西洋茶馆”也叫咖啡馆,他家提供的东西还算全面,价格是每壶八枚铜子儿。加牛奶的话需要十枚。点心有鸡蛋、饽饽和西洋糕饼,每碟儿都是十二枚铜子儿。不算贵,而且还中西结合,满足不同口味。
虽然是时髦玩意儿,可却有一个很不着调的现象:男女必须分开落座,中间挡着一道玻璃屏窗,谁也不许越雷池一步。园子在游览规则里也明确提出,如果男客胆敢去女客区域随便转悠,那么好,按照有伤风化进行处理,绝对严惩不贷。
想想其实挺别扭的,如果是一家子同时出游,夫妻俩想一起喝个咖啡享受一下乐趣,结果还非得隔着一块大玻璃分开坐。不过也是没办法,谁让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呢。
不过人们好像并不太在乎这些,坐下来慢悠悠喝一杯咖啡提提神、看看景,对大家的吸引力应该更大。
《万牲园百咏》里面歌咏“西洋茶馆”那首诗是这么写的:“照人粉壁白于霜,几案杯壶净且光。一盏嘎飞消宿食,胜游疑到太平洋。”所谓“嘎飞”就是咖啡,只不过是那时候人们翻译得不一样而已。一壶咖啡都能让人思绪翻飞仿似到了异邦,这魔力得有多大。
如果有人对西餐、咖啡这类纯外来品不能接受,那么园子里还有不少处像豳风堂、万字楼这样的中式茶座和餐馆,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价格也不贵。比如茶座,一桌子八个人统一收费才40枚铜子儿。而且在清末的时候,万字楼每逢周日都特别接待学生:所有茶资全免——怎么都觉得很是业界良心。
说来道去,如此用心经营的一家“农事试验场”,在一百多年前,想不火都难吧。还有什么呢?说不完了。这个园子岁数不大,可故事却太多,只能慢慢领略个中滋味了。不妨找上一个悠长的晴天,捧起一杯香暖的清茶,同去品读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