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与发展路径

2023-03-01王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摘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对外译介成为语言界、翻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拥有丰富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同样也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对天津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现状研究,分析天津民俗文化译介中面临的困难,以谢天振教授提出的译介学理论和美国学者拉斯维尔提出的译5W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等方面讨论,提出针对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现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059;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229—03

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对外译介成为语言界、翻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天津作为拥有27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做好天津民俗文化译介,对天津民俗文化對外传播有着重大意义。

一、天津民俗译介现状

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需要的民俗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产生,并持续演化及进步,不断丰富和满足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顾名思义,天津民俗文化即天津地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过程中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服饰、饮食、居室建筑、婚俗、丧仪等,这些文化现象与天津人民的现实生活保持着血肉关系。在此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天津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一)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的学术探索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统计显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项目共分10大类,250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2位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8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含国家级非物质遗产2项以外,还包括天津茶楼文化、运河文化(杨柳青段)项目。根据天津市政务网2022年6月15日公布的《天津市国家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国家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共有9项。笔者经过以上三处查询所的,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民俗项目共有9项。

笔者从“主题”和“学科”这两个方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对天津民俗文化外译,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等方面缺乏关注,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从机构和基金这两个方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参与研究的主体没有外语学科背景,且推动研究的主体机构数量极为有限。

此外,“天津民俗文化”,“Tianjin Folk Culture”研究成果在外语类学术期刊上尚无发表的成果。

(二)天津民俗文化译介传播著述的出版情况

笔者以“天津民俗”为关键词,选取“检索馆藏纸本资源”和“检索馆藏电子资源”为精炼检索条件,检索结果为29条结果(数据截至2023年3月28日)。

统计结果显示,有关“天津民俗”馆藏纸质本及电子资源出版物,数量有限,从语种来看,相关资源多以中文为主,其中仅有两部书:《麦克珍藏清民国邮品集粹1878—1947 天津特辑中英文本》和《中国游记》,其作者分别为美籍和日籍。笔者以“天津民俗外译”为关键词,在同一平台进行图书检索,图书检索结果为0。

针对天津民俗文化在对外传播领域的研究,从数量上有着很大欠缺,结合译介学、传播学等其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有待发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三)天津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平台

天津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平台主要有三种:国际交流会议平台、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第一,国际交流会议平台,如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暨第三届中国高校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第二,传统媒体(报纸、视频、书籍等),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汉语桥”系列活动;由余江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外译)”的重要成果《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的出版发行;第三,与传统媒体相关的网络平台,如国际在线、新华网、人民网等多语种网络平台等。从整体来看,以天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对外传播内容较少。虽然传播平台多元化,但专注天津民俗文化对外译介的比重有着严重不足。

笔者从web of science上以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以下结果:“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有150个搜索结果,“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18搜索结果,“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ianjin”有1个搜索结果;“Patrimonio cultural inmaterial de Tianjin”无任何查询结果,“Patrimonio cultural inmaterial”有147个额结果,“Divulgación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inmaterial”有3个搜索结果。

截至目前,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研究热度不够,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研究该主题的主体有限。笔者认为天津民俗文化外译及译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天津民俗文化外译和传播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天津民俗文化译介的困难

天津独特历史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民俗文化对其译介活动造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译介数量较少

从论文发表、出版物发表和译介平台这三个方面,均能发现以天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译介活动数量较少,国内尚未对天津民俗文化外译纳入外译出版规划。

(二)译介语种不多,外译量不足

与天津民俗文化相关的外译语种不仅不多,而且译介量不足。天津民俗文化译介多以英语为主。虽有《今晚报》外文版的外译工作支持,但总量与丰富的天津民俗文化总量相比,依旧存在着巨大差距。

(三)天津民俗文化专业翻译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翻译人才,但专功天津民俗文化专业方向的人才有一定的缺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相关民俗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从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天津民俗文化外译的专业翻译任务。

(四)翻译结果缺乏统一标准,有空白

对翻译策略、方法等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民俗翻译那就更无法统一。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逊教授认为:民俗是口头的、传统的和非官方的民间文化。天津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及表演内容形式多样,且存在着大量文化负载词。如:根据“词都”网站的查询结果,“天津皇会”的英文译文为天津皇会Imperial Heavenly Queen Temple;根据“海词”网站的查询结果,“天津皇会”未有记录。笔者以天津皇会为例,选取某些文化负载词,如:门幡、捷兽、重落、华盖保伞等,此类表演内容凝聚天津民間技艺的精华,但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文化对等传播的困难。

(五)民俗文化文字记载传承有待进行外译传播

天津民俗文化相关的文字出版物,如冯骥才先生主编的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如:《葛沽宝辇老会》《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中营后同乐高跷老会》《汉沽飞镲老会》《邵公庄萃韵自立吹会》,共5册,及1988年出版的《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等,均对天津民俗文化有详细的记载,对天津民俗文化的记载和传承起到了普及和传播的作用。但是,依旧未有外文译介读本,更没有相关的多语种读本,这在天津民俗文化对外译介方面难免会造成障碍。天津民俗文化外译存在巨大的研究及翻译空间。

(六) 天津民俗文化译介体系欠缺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是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天津市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站。自2010年网站开通以来,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其项目名录民俗文化中,缺乏项目简介、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对外宣传所需要的必要的文本媒介。

三、天津民俗文化译介模式

谢天振教授指出:“借助译介学的视角,我们重新来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不会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个仅仅关涉语言文学转化的翻译问题,而会注意到它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传播的方式、途径、接受心态等相关的因素。”本研究主要采用谢天振教授提出的译介学理论和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功能与结构》中提出的5W(who, what, to whom, in what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传播模式为参考依据,笔者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这四个方面对天津民俗文化译介模式进行论述。

(一)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即谁来负责完成天津文化译介的任务。笔者认为,天津民俗文化的译介首先要依靠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官方的学术机构,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民俗译介文字整理团队,及一支拥有多语种翻译人才的专业团队。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协调和利用已有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整理天津民俗文化相关的文本材料,再组织和协调专业的翻译人才队伍,进行民俗专业培养后,再进行翻译。翻译后,翻译团队应积极与优秀的国外汉学家合作,不仅解决翻译译文的文字处理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文本的文采,达到更好的译介效果。总之,译介主体要多元化,相互之间多配合,确保顺利完成译介任务。

(二)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即指译者对所翻译内容的选择。做好天津民俗文化对外译介工作,首先要对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既要保证天津市民俗文化的底色,又要突出天津民俗文化的特色。专业的民俗文化研究团队,如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等,综合和精炼天津民俗文化中独有的部分,如天津皇会、运河文化(天津段)等,确保译介内容能够完整有效地获得译介效果。

(三)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即译者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样的方法,使得传播信息能够传播出去。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通过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网站、新媒体,如:抖音、民俗文化展演等方式,大力宣传自身的民俗文化;第二,译者也要通过以上提及的各大平台来搜集并整理民俗文化译本。

(四)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所传播信息的接受者,考虑来自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特征和禁忌,在充分了解受众需求,译者开始对其进行翻译。另外,译介工作不仅仅是指在翻译前或过程中,译者要对译入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要有所了解,更应当是在译文传播过程中,译者更要多倾听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对译文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译介效果。

四、结语

天津民俗文化外译,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应当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专业民俗研究团队对天津自身民俗文化进行筛选、整理和再创作,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元的手段全方面地展现天津民俗文化的精髓,再由一支或多支经过民俗专业训练的多语种翻译团队,对其译介内容加以翻译和整理,最终通过各大平台或渠道,向世界展现丰富深厚的天津民俗文化。积极探索天津民俗文化外译模式,可以加快天津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最终使得天津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岩,韩婉茵.西南少数民族典籍在日本的译介:现状、问题与对策[J].民族翻译,2022(4).

[2]王馨.《中国民俗知识—天津民俗》(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20.

[3]焦丹,陈晓晴.中国粮食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现状与对策[J].对外传播,2022(9).

[4]马翼梅,艾玉.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探究[J].新西部,2019(12).

[5]谢天振.从《译介学》到《译介学概论》——对我的译介学研究之路的回顾[J].东方翻译,2019(6).

[6]潘文国.“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译”专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1年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外语教育)《天津民俗文化译介和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1ZXWY—QN07)。

作者简介:王磊(1982—),男,汉族,山西阳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西班牙语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