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广西高校民族器乐发展的审美教育路径探索

2023-03-01胡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新文科审美教育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器乐发展与审美教育路径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民族器乐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本文认为民族器乐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审美教育也需要不斷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应当加强民族器乐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发挥民族器乐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审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民族器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151—03

引言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师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文化人、以文培元。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作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美的形态,培养个体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以情感为动力,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愉悦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结合地缘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发挥好民族器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将多样的信息手段融入器乐课堂教学,以学促教,探索出一条新文科背景下广西高校民族器乐发展的审美教育路径。

一、新文科背景下广西高校民族器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实施,广西高校民族器乐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对传统学科进行创新性的重新解读和应用,为民族器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与此同时,新文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民族器乐教育不仅要保持传统的精髓,还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为民族器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使得民族器乐教育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甚至理工科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交叉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例如,民族器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文科背景为民族器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民族器乐的演出市场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可以更加紧密地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机遇而来的也有不少挑战。例如:第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问题。新文科背景下的民族器乐教育,既要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和精髓,又要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和改革。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民族器乐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二,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问题。随着新文科的实施,民族器乐教育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民族器乐教育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通过跨学科融合、资源优化整合等方式,推进民族器乐教育的现代化和创新化进程,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文科背景下广西高校民族器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民族器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器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器乐教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代以来,各种乐器如琴、笛、鼓等就被用于音乐教育和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器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民族器乐教育已经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各种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都开设了器乐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和音乐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器乐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在新文科背景下,器乐教育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器乐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主修和辅修器乐方向,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跨学科融合成为常态。

三、民族器乐发展的审美教育路径探索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民族器乐不断发展创新,演奏技巧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在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民族器乐演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同的乐器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民族器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内涵。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欣赏民族器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练习民族器乐作品,可以更深入直接的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思想感情,促进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1981年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民族器乐音乐的经典之作。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首乐曲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能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长城随想》作为一首民族音乐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通过学习和练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长城随想》在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首乐曲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包括民间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以及西洋作曲技法等,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美学特质。通过这首乐曲,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追求。此外,《长城随想》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这首乐曲通过音乐的语言,描绘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学会用音乐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情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民族器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路径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民族器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路径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具有民族器乐专业背景和審美能力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还应该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民族器乐表演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二)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民族器乐欣赏课程和审美教育课程,并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音乐会观赏、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促进民族器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路径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到民族器乐的活动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表演中锻炼自己,增强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播。此外,还应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例。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是中国三大重要音乐交流平台之一(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中国—东盟音乐周)。音乐周主要内容包括了几场大型演出:交响乐音乐会、中国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民族管弦新作品音乐会等;高峰论坛——各国音乐专家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东盟音乐节作曲比赛;大师班讲座等。该活动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与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的指导,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南宁市委宣传部的支持。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一个以音乐为媒介,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东道主,每一年音乐周的成功举办,对于学校师生都是一次宝贵的审美教育经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中国—东盟音乐周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和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演和交流机会。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学会辨别和评价不同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

(2)拓宽文化视野: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音乐表演,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学者参加。通过参与音乐周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创作音乐,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出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心态。

(4)促进身心健康:音乐具有治愈和舒缓的力量。通过参与音乐周的活动,学生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疲劳,促进身心健康。2018年6月3日,2018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暨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上,作品《花容雲裳》将本场音乐会推向高潮,《花容雲裳》由中国—东盟音乐周学术总监、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吕军辉副教授创作,作品取意于李白的诗词,充满中国古典艺术韵味的音乐让观众很容易联想到盛唐时代的诗、歌、舞、乐,从而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化的质朴典雅与浪漫气质。

(5)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盛会,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台。通过音乐周的活动,各国之间的艺术家和学者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推动音乐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2023年10月20日上午,广西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音乐专题学术论坛。论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学校在国际文化领域的不断拓展,为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创办2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周年。中国—东盟音乐周充分发挥广西地域优势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服务国家关于加强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发展战略。为推动音乐理论发展,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展现中外当代音乐最新成果,促进国际音乐学术交流。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器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探讨民族器乐发展与审美教育路径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民族器乐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挖掘了民族器乐发展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并阐述了其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器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能够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审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审美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简介:胡柳(1990—),女,汉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二胡演奏)。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新文科审美教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