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江非遗竹编工艺传承的当代发展

2023-03-01付雨婷杨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统工艺创新发展

付雨婷 杨艺

【摘 要】潜江传统竹编工艺是历经千年的潜江劳动人民,不断探索、改良生产技术,使得生产器具和工艺品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种融合、综合的境界,这是一种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具备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潜江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13年10月22日将“潜江竹编”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潜江竹编是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是美学、工艺和建筑在竹产品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它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从传播与保护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的传统工艺创新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人们传统思维转变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统工艺;竹编工艺;潜江竹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33—04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

竹编技艺源于人们对生活便利的需求,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应运而生。竹编技艺因为地域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与特色。物品的种类繁多,种类繁杂,东阳的竹编主要是编织篮、盒、盘、罐、箱;浙江生产的竹编是动物形和盘、篮、台灯座、花瓶、蓝治漆盘、屏风、人物等高、中、低各类具有民族风格的竹制品,潜江主要的竹编制品都是农作用的装载着果实的篮子、承载着庄稼的筐子、用于收割的锄头、过滤杂质的筛网、分离谷物的簸箕,以及捕捉鱼类的鱼篓。使得各地逐渐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竹编技艺。

一、潜江非遗竹编工艺概述

(一)潜江竹编非遗传统工艺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国传统工艺中,竹器制作历史悠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竹藤编织的花纹也变得更加繁复多样。在陶器表面上的印痕。上方出现了各种图案,包括方格、米字、回纹、波浪等不同的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更广泛地使用竹子,竹制品的编织技艺也逐渐演化成一门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织技艺在各个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这一期间楚国编织技能最为先进。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宋代对竹编和藤编的生产实行了专门的管理。在明清时期,竹编手艺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潜江传统竹器制作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黄脑村的每个家庭都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这是杨市办事处的情况。黄脑村所在的地区,竹编产业已经达到了最强盛时期,这一个产业群体以黄脑村为中心,覆盖周边各个地区,总人口超过1万人。随着塑料制品的价格低廉、外观美观、能够节省人力,20世纪8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塑料制品,竹器产品慢慢没有了市场竞争力,这样很多从事竹器制作的工人为了生计而放弃了篾刀,去做其他的工作,竹器工艺因此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利用篾、丝蔑等多种技艺手段,将经过处理的竹子编织成各种物品。通过加工处理[3],可以将原材料转化为各种生产所需的物料和制品,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据清康熙《潜江县志》记载,本地生长的竹子品种繁多,其中包括桂竹、慈竹、凤尾竹、淡竹、苦竹、紫竹、斑竹、水竹8种,这为传统竹器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竹编产品涵盖了生活、生产和工艺三个系列,数量众多,包括箩筐、连枷、筛子、簸箕等农作工具,鱼笼、鱼篓等捕鱼用具,屏风、竹帘、花瓶等装饰品。这些产品均采用竹材料制成,还融入了具有荆楚特色的纹饰,造型多样,工艺精湛,耐用实用。

(二)潜江非遗竹编工艺的特点和传承现状

竹编的工艺流程:竹编工艺的制作一共有八步,分别是选竹下料、劈竹、開条、劈篾、折篾、棱篾、刮篾、编织。

在潜江竹编中,主要采用了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这两种不同的编织方法。

传统的平面编织方法有:十字编织法、斜纹编织法梯形编织法、三角编织法、菊底编织法。

立体编织的制作过程包括底部开始编织、逐渐增加编织层数和最后的缩口收尾。编织时必须根据所需的立体造型模具进行选择,以便按照所选模具来进行编织。

潜江竹编传承人陈正和在2011年退休后,重新修建了祖传的“陈氏宏发竹器”家庭作坊,扶持两个儿子继承祖上家业,制作出大量竹器自产自销,传承祖辈的竹编工艺。陈正和家住老新镇红军街,祖传的老房子为明万历年间修建,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大门正中央还悬挂着的“潜江竹编传习所”的牌匾。目前他的长子陈少波、次子陈华波都从父学艺。

二、潜江非遗竹编工艺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承者的情况分析

传统的竹编艺人也越来越少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冲击。现代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都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和与人的情感交流。我国的竹编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纹饰艺术价值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4]。竹编艺术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文化管理部门开始加强对其保护和推广的力度。

(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手艺人才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要人口。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人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手动耕作,曾经靠这些谋生的手工艺人只能接受生意萎缩的局面。

2.现代工艺品的出现让传统竹编产品需求量减少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竹编制品已经被许多工业产品所取代,一些塑料制品也出现了,而且比竹编产品更方便使用。所以竹编的需求量也慢慢减少。

3.竹编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竞争优势

湖北潜江的竹编产品较为保守,缺乏多样性,制作工艺和类型也相对简单,有些竹编产品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4.传统竹编艺人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

竹制品的制造依然依赖于传统的编织技术,没有进行造型或花纹的创新,这导致了产品附加值的下降。因为资金短缺、生产技术受限以及缺乏吸引力的设计理念,竹制品受到巨大的冲击。

5.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

在潜江,许多制作竹器的工坊都是由民间手艺人传承而来的,而他们主要是通过师傅传授技艺来继承这门手艺的。师傅并没有将其专业技巧和方法转化为文字形式,大多数都是口头传授,并且只能通过手把手的实践指导才能有所进步,这让突破变得十分困难。

6.加工设备与技术条件落后

因为缺乏技术和资金,潜江地区现有少数工厂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条件已经陈旧过时,导致转型进程缓慢。由于设备和编织技术不先进,竹制品只能制造出粗糙的低档产品。

三、潜江非遗竹编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

潜江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13年10月22日将“潜江竹编”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黄脑村的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响应“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11月22日,杨市办事处黄脑村举办了首届竹编技能大赛。希望通过竞赛让更多人了解传统竹编工艺制作,展现传统竹艺的魅力。同时希望通过多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传承方式的创新与实践

竹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竹编工艺的发展,因为它是一种以竹编为基础的造物文化。经过师徒之间的传承和发展,竹编工艺将得到提高,竹编文化将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竹编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灵活的变化,因其制作工艺和应用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竹编工艺的传承要求竹编工艺者在创造竹编产品时,必须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地域的特色以及人们的需求,以此来保持竹编工艺的活力和发展。

(三)传承人才培养的探讨

没有对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工艺的传承。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手工艺品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给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其未来能否继续发展仍然存在疑问。尽管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但要考虑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手工艺品在现代市场上的适应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潜江非遗竹编工艺的当代发展

(一)市场需求与竹编工艺的创新

现代市场上其他相关产品的影响以及对自身工艺创新的迫切需求,导致了竹编技术的内忧外患。竹编传承人已意识到:竹编技术不能脱离时代,而应更多地受现代语境的影响,努力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加强产品设计创新,开发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竹编产品。现代竹器的设计创新需要综合考虑竹材的内在结构、自然属性和材料适应性。除了考虑竹制品的实用性,還应该思考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环境已经逐渐失去,传承人的技艺和产品在现代社会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给他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去。

五、结论与意义

(一)总结潜江非遗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随着塑料制品出现在市场,竹制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竹制工匠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他们的竹刀,改行从事其他行业,这对竹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目前仅有极少数艺人仍在从事这项技艺,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在许多地方,竹编技术只有老一辈的工匠才会,年轻人对竹编不感兴趣。技术传承缺少后继者的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专注于竹编技术的新鲜血液,产品设计和研发尤为薄弱。产品的类型和风格大多与传统一致,缺乏创新;与塑料等产品相比,竹编产品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往往只靠手工制作,导致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此外,受众人数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二)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和措施

遵循可持续生态设计原则:设计师需要在考虑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设计的背景和语境,使得生态技术与传统技术、高科技能够协调并且发挥出各自的价值。竹子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

创新设计理念:要提出新的想法理念去满足竹编设计的需求。目前产品设计的方向主要在于将情感与高科技相融合,倡导将新技术、新工艺与天然材料相互融合。其次,使用材料时通常会涉及到复杂、多样和自然的因素。除了考虑竹制品的实用功能,还要考虑其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已融入现代美学概念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基本需求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以达到连贯一致的效果。

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原创设计的重要性:要让竹编制品在生活中融入,必须明确竹编工艺与现代产品的相互关系,包括如何将竹编艺术作为现代产品的设计元素,以及如何在传统竹编制品生产中引入现代设计和技术支持,这将决定竹编制品的生产方式和最终价值。

(三)展望潜江非遗竹编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竹编工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衰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民间竹编,曾经是人们珍视的艺术品,但现在却被遗弃在墙角,这让人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失和失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创新发展。

从传播与保护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的传统手工艺创新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人们传统思维转变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闫京榜.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J].文化产业,2022(15).

[2]王凯平.鄂中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探析[J].设计,2014(6).

[3]陈浩川.恩施竹编技艺传承的现当代延展[J].明日风尚,2022(23).

[4]黄丽.浅谈竹编技艺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6(2).

[5]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J].文化遗产,2020(1).

作者简介:付雨婷(1999—),女,汉族,湖北潜江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统工艺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