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筋对人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2023-03-01林星星董宝强
苏 玥,林星星,董宝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呼吸是指生物细胞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涉及到许多神经、化学和运动的因素。近年来,关于人体呼吸功能的康复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功法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经筋作为中医经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的体系,以“司运动”为主要作用的中医经筋的内在机制及其理论研究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故本文基于中医经筋角度论述人体呼吸功能,以期丰富中医理论体系,进而为人体呼吸功能的改善以及呼吸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经筋基本概念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与“经脉”“经别”以及“皮部”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针灸学》[3]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说文》曰:“筋者,肉之力也”。“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从竹”说明筋可以有如同竹节一般的外形变化。“从力”说明筋在出现竹节一般外形变化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力量。“从月(肉)旁”,则更加确定了筋是肉性(软)组织。筋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可以根据人类的意志进行伸缩变形,并能产生力量,还可以拉动四肢,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些组织通常都是跨关节分布的,这意味着局部组织受伤,会先后或同时在此肌肉两端出现痹痛。当一个动作引起筋损伤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多个肌肉的起、止点同时发生痹痛,而这种持续的疼痛还会导致其他部位的疼痛,这种现象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并设法对此进行解释,这就是“经筋”发现的兆端。这在《内经》中有较为系统的记载,而在《经筋篇》最为突出,《内经》之前的《足臂十一脉》和《阴阳十一脉》则间接反映了经筋的早期面貌[4]。
经筋是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5],是人体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的有机结合体,在中医学运动系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日常运动中,骨骼肌损伤十分常见,约占全部运动伤害的35%~55%[6],而这种损害所带来的主要表现有骨骼肌纤维化、挛缩、肌纤维萎缩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运动能力。骨骼肌可以被简单地理解成两大部分:肌纤维和构成肌腱、韧带、筋膜等的结缔组织。肌纤维负责肌肉的收缩,而结缔组织则是在肌肉收缩时连接各个肌肉细胞的骨架,连接和支持毛细血管和神经[7]。骨骼肌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这些肌纤维的周围被结缔组织所包裹,除此之外骨骼肌还包含不同类型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他们共同对组织结构起着支持、保护和调整的作用。研究发现,机体在各种疾病的作用下,通常会出现细胞活化、增生、结构改变、转分化等现象,最后会导致器官的功能结构单位发生萎缩,出现间质纤维化[8]。因此,经筋是从经的角度对筋进行分类与概括,本质上包含人体所有的“筋”,即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中医体系中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的“外周运动系统”[9],其内涵与人体力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关系密切。
2 呼吸是经筋结构整体观的体现
呼吸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呼吸系统,包括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与通道的完好,尤其依赖运动系统,即呼吸肌、胸廓和脊椎的节律正常[10]。在吸气过程中,一系列主要吸气肌和辅助呼吸肌一同收缩,如膈肌、肋间外肌、肋提肌、竖脊肌等,可使肋骨有更大的上抬空间[11]。在呼气过程中,肋间内肌的骨间部和腹肌收缩,把气体从肺部挤压出去,该过程膈肌、肋间内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呼吸肌起到了重要作用[12]。呼吸运动由肌肉支配的传统认知正不断受到质疑,因为其并不能完全解释呼吸的整体性以及复杂性,目前的证据也显示单纯从肌肉论述呼吸运动并不能解释全部机制[13]。因此有学者认为,无论肌肉的功能如何孤立,其仍然通过筋膜网络对整体的连续性产生功能影响。肌腹内、周围肌腱和结缔组织具有粘弹性,这种结构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收缩和牵拉时的受力特点。有研究认为肌腱为如弹簧般的弹性结构,与肌肉的收缩成分(包括肌原纤维中的弹性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呈串联关系,而肌内膜、肌外膜、肌束膜与肌纤维膜是和肌肉的收缩成分呈并联关系的另一种弹性成分[14]。
中医经筋更多地展现了这种框架性结构的整体性。经筋通过有规律的紧密排列和紧密的联结,使肢体形成了网络、层次、框架结构,基本上使得人体构成了一个立体结构[15]。因此经筋的功能包括“主束骨而利机关”“筋为刚,肉为墙”“利全体之运动”等。使得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在人体的认识上建立起了某种联系,甚至有学者将这种结构称之为“经筋动力结构”[16]。在呼吸功能的实现过程中,除痰液、增生、肿瘤等占位性、器质性病变外,与呼吸功能相关的经筋组织发挥正常的整体连续性功能便具备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此,以经筋结构整体观的角度[17],跳出“肌肉孤立论”来认识人体呼吸功能,是传统经络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3 与呼吸运动相关的经筋
根据《灵枢·经筋》经筋循行及经筋病候原文记载,至少有9条经筋与人体呼吸功能有关,其中包括了手三阳经筋、足三阳经筋及手三阴经筋。
以手太阴经筋为例,“入腋下,出缺盆……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根据手太阴经筋的循行规律,发现其经过的呼吸肌包括膈肌、胸横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肋间内外肌、腹内外斜肌等,这其中就包含了人体的主要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还有胸内筋膜、膈上筋膜、肋间内膜、肋间外膜等。细究其损伤病因,可能与长期姿势保持或劳作有关。有证据表明,筋膜组织序列的连续性从颈部和肩部区域延伸到前臂[18]。经筋长期处于压迫下,造成经筋的过度伸展,超出了其自身的修复能力,造成了慢性损伤,形成了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痛性反应物。又或者是由于经筋的牵引力限制了胸廓的运动范围,导致了胸椎的活动度下降,吸气肌的频率和功率力量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了呼吸肌的长度-张力关系改变。因肺的容积、容量、流量及其力学机制均取决于胸腔的大小结构,这种由于经筋的损伤所致呼吸肌效率降低、胸腔结构的潜在变化均会降低呼吸效率。另外,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呼吸肌与头颈部位的动作和稳定性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上下肢的动作以及稳定性有间接关系。因此,呼吸会带动躯干及其周围经筋的运动,与相关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联系。
4 结筋病灶点是诊治关键
结筋病灶点是经筋循行过程中,由于反复牵拉损伤局部肌肉组织从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而形成的病理组织[19]。经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是指生理性的筋结点由于反复长期的劳损而形成的条索、结节、黏连,甚至骨性赘生物,这便是结筋病灶点的形成过程。因此,运用经筋理论改善人体呼吸功能的核心思路,即对结筋病灶点进行处理和治疗。换言之,关键治疗方法就是找到病理因素(结筋病灶点),用针或灸等治疗手段来消除其卡压[20]。与呼吸相关的经筋有如下常见结筋病灶点,如手三阳经筋上的颈1~7横突、缺盆上、银口次、膈关次、譩譆次、秉风次、曲垣次等;足三阳经筋上的完骨次、风池次、攒竹次、印堂次、神藏次、彧中次、俞府次等;以及手三阴经筋上的天府次、肩内陵次、中府次、屋翳次、膺窗次、乳根次、青灵次、极泉次等。
结筋病灶点的存在可使同一经筋与呼吸相关的远端经筋发生应力变化,使其形变或气血不畅,进而引起呼吸功能紊乱。而疼痛所引起的与呼吸功能有关的经筋挛缩和呼吸功能紊乱是持续存在的。有研究显示,通过持续的疼痛信号,外周性损伤可刺激并激活原传入A-δ和C纤维,使得兴奋性氨基酸和P物质在脊髓背角释放,激活突触后激活神经激肽-1、AMPA受体、NMDA受体,促使一氧化氮(NO)合成增加并迅速扩散,导致PTNs敏感化。同时,随着疼痛信号的不断传入,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等神经递质在脊髓中的大量释放,也会刺激神经胶质细胞的表达,从而使脊髓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产生较多的活化。活化后的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增生、肿胀、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例如促炎症因子(IL-1,IL-6,TNF)、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前列腺素等。神经-胶质激活因子对突触前终末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伤害性神经递质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的进一步释放,另外又对突触后的背角痛觉传导神经元产生积极的刺激,刺激脊髓伤害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促使其更大程度激活,进而诱发病理性疼痛的瀑布式放大效应,扩大了疼痛传入的强度及范围[21-22]。另有研究者发现,结筋病灶点具有体表血流灌注量升高[23]与病理组织变厚的特点[24-25],因而通过对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进行治疗从而改善呼吸功能是关键的治疗方式。
另外,呼吸训练和传统功法等也是通过经筋组织发挥其治疗作用。吴雨晨等[26]对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肌张力,减少机械通气、撤机以及ICU住院的时间,并提高了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庄子·刻意篇》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祝磊等[27]研究发现太极养生功与负荷呼吸肌训练、吸氧结合能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养性延命录》有记载:“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这里1∶6的吸呼比训练方法,较后世“缩唇式呼吸”早了近1500年[28-29]。这些方法的作用机制是由于几乎所有的经筋组织受压或拉伸时都会产生电场,任何造成结构变形的机械力都会产生压电效应,压电荷沿着结缔组织的周围散布,通过对压电荷的“读取”,结缔组织细胞得以或增加或减少或改变该区域的细胞间成分,进而扩大效应[30-31]。因此通过拉伸、增强、手法、激活等方法针对经筋组织治疗时,力会通过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信号传导通路完成传导,进一步诱导组织抗炎,从而从多方面影响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进而改善框架性结构,改善人体呼吸功能[32]。
5 小 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现代的康复训练治疗,还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增强经筋的动力结构功能,诱发和激发脏腑潜能,从而增强人体的呼吸功能。局部结筋病灶点的出现绝非孤立事件,其发生、发展必然与人体某方面功能下降甚至缺失存在联系[33-34]。在人体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渐进过程中,相关的经筋会由于代偿性变化出现疼痛、结节、条索等结筋病灶点,这些结筋病灶点既反映了疾病的初期变化,又是尚未出现器质性病变时的治疗抓手[35-36]。因此从经筋角度论人体呼吸功能,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的设想:①呼吸功能较弱的人群,其与呼吸有关的经筋上,能够被触诊到较多的结筋病灶点,结筋病灶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结构特征和呼吸功能有一定相关性;②对这些结筋病灶点施针或运用其他疗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本文旨在对经筋的连续性、整体性进行应用拓展,并加深对经筋的病候、病灶点、特异性体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