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2023-02-28苏玉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科技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工具性与价值性、科学精神与问题导向、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统一。为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方向;要树立系统观念,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培育创新文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氛围;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提高对科技本身的治理能力,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技革命;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创新;科技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4-0055-08

从人类发展史看,现代化作为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转型过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和时代主题。“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从经济、社会到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过程,任何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现代化的实现。”[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P21-22科技革命作为推动现代化最革命的力量,是实现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革命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已显端倪。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寄望在宇宙、物质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迎来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通信和先进制造业等关键技术的竞赛中获胜”[3]。美国、德国、日本等从国家战略上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从国内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一触即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等。传统科技革命推动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走向智能化社会,这是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进程。对我国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一定要抓住机遇,以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内涵、显著特征及重要意义

科学革命引起新的科学理论、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思维方式等新范式的形成。技术革命主要指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技术革命往往引起产业领域的重大变革。大科学时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越来越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形成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有其内在的驱动力,也有外在的社会条件,并对人类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内涵

已发生的科技革命,呈现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科学革命不断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革命、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并把人类带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作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社会新的科技力量,对其内涵的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4]。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主要围绕移动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进行改革;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创新将会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将创造新经济增长点;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将会得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技术革命的特质,推动产业变革、并深刻改变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生产生活走向智能化,人类越来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发生机理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领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5]P31新一轮科技革命彰显为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相互作用,科学革命几乎同时引发技术革命,呈现科技革命态势;新一轮新技革命呈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革命,不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样,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演进模式,在此过程中不仅改变人类的时空观,而且实现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走向智能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组织方式走向由政府推动的国家层面的规模化集约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最核心的力量。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显著特征

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什么地区或国家发生,都是学术界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科技革命的发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紧紧围绕科技内部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引发新的科技革命;二是紧紧围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引发新的革命,不断变革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彰显科技革命产生的科技内在变革动力与社会外在需求的有机统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彰显科技发展范式和社会需求的重大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起科学技术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库恩认为,“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他们掌握了共同的范式组成这个科学共同体。”[6]P291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东西包括共有观念、理论、研究方法、标准、仪器设备等。科技革命的发生正是范式不断更替的过程。近代物理学革命产生了新的时空观,凸显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形成经典物理学体系。蒸汽機和机械革命提出能量守恒定律,产生了新的科学体系和实验方法。电力和运输革命产生了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诞生了新的时空观念和科学理论,并产生新的研究方法。电子和信息技术革命为人类创造了以信息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催生了以信息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新一轮科技革命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以上分析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首先发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同时也可能引领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革命。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更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革命会产生渗透性重要影响。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一体多翼趋向。

社会需要往往是促成科技革命最重要的力量。“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7]P272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空间、能源、物质和信息。科技革命正是围绕这些因素的变革不断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将围绕空间、能源、物质、信息这四个基本要素取得重大突破。“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移动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5]P75科技革命发生周期一般是70~100年,根据这个规律,“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的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大约发生在2020~2050年”[8]。新一轮科技革命会发生在哪个国家,关键看该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否首先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科技革命发生与社会影响的历程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对人类观念、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革命性变革,引起世界科学中心、经济中心、人才中心等的转移,并引领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引领人类走向更高级的现代化社会,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人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每一次科技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变革。传统科技革命突破了人類对世界的看法,并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促进生产方式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从有限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太空领域,等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观念,数据成为新的资源,大数据分析方法成为科技研究和社会治理最重要的工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的渗透,不断提高各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新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引领产业走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科技向人们生活空间渗透产生了智能住宅、智能汽车、智能教育,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和家务劳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科学中心、经济中心、人才中心的转移。16世纪以来,曾经发生的科技革命使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进入现代化国家,并引起世界科学中心和经济中心先后在这些国家转移,科学中心的转移伴随着人才中心的转移。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演进并会引起世界科学中心、经济中心、人才中心等方面的转移,进而会引起世界发展版图的变革。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都在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美国制订了《国家创新战略》和《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欧盟制订了“工业复兴战略”,启动“地平线2020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那么,新一轮科技革命必将产生世界新的科学中心、经济中心和人才中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推动人类走向更高阶段的现代化。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通过轻工业、化工、电力、运输等产业革命,推动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电子和信息革命通过信息产业革命推动人类走向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是实现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得到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向更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新一轮科技革命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革命,不仅实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而且推动人类向更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走向新的阶段,信息转换器的普及可能促使知识鸿沟的缩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有希望。

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走向智能社会,这将是更高阶段的现代化,这是人类演进的必然方向,我国正在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并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既彰显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的作用涉及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各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作为大科学时代革命性的力量,不仅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工具,更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革命性的力量。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处于历史性交汇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9]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进程看,有专家预测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发生在21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来看,“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看,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生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科技创新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基本一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交汇,为实现我国观念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社会变革提供革命性的力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最现实的社会基础。只有科技革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发挥科技革命的巨大潜能。

所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10]中国不能再错失良机,必须要从“跟随者”“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交汇,为科技革命推动中国产业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智能化、绿色化,这是世界潮流,哪个国家抓住这次机会,将会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新的风向标。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方面既具有各国实现智能化、绿色化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中国国情现代化的个性特征。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P22。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走向富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目前集中体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过程。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离不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支撑。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期盼更高的教育水平、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发展空间,等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给人民提供更丰富的智能教育资源,仿生医学、再生医学等更高级的医疗卫生条件,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会给人民提供更优美的环境,等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离不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我国产业变革,不仅引领整个产业體系走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而且促进航天、交通、网络、数字等新型的战略性产业进一步发展,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全体人民民意的采集、分析和决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够改变人民的价值观念。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型产业正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智能教育、健康中国的建设使人民教育更公平、生活更健康。新能源革命正在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推动中国从传统工业化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当然,社会对科技的接纳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形态,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只有作用于产业变革、制度变革、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才能成为推动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力量。为此,我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仅依靠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可接纳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社会条件。这里的社会条件包括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面的需求,人民对智能化生活方式、对美丽生态的需求,等等。所以,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的过程,体现科技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历史进程,具有以下特征。

彰显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统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处于历史性交汇期,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从科技革命发生轨迹看,科技革命促进社会变革应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我国错过了前几次科技革命,当西方国家通过蒸汽机革命实现产业的机械化时,我国还处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阶段,电力革命产生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尝试通过洋务运动等推动社会工业化进程,但总体上还是错过电力革命。所以说,科技革命能否实现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与该国的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彰显为“一体多翼”,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主体,同时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革命,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社会变革提供最现实、契合度最高的需求,二者的历史性交汇加快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变革。社会需求是实现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最直接的动力,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直接的科技支撑,只有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才能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

彰显科技革命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都具有变革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主要作为工具性特征服务于资本逐利的客观需要。科技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实现资本增殖的重要工具,而对于科技革命可能带来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及伦理危机等都通通抛向社会。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革命更多彰显为服务资本的工具理性。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彰显科技的工具性,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性的体现,即是人民对高质量发展、民主参与、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环境美好等需求的集中体现。所以,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科技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技的工具性特征服务于价值性需求。

彰显科学精神与问题导向的统一。科学精神是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追求真善美,把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追求真理、反对谬误。科技革命作为人类最突出的文化成果,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科技革命能否发生还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来源于科学内部和社会需求。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的科学活动必须弘扬科学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加快形成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和技术研究范式,这是最核心的任务。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科技革命能否发生取决于对科技问题和社会需求的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解决科技内部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

彰显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统一。虽然我国一些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有的技术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我们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突破科技领域难点、痛点、堵点,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由于科学难题复杂度高,每个国家科技力量不均衡。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最高端的科技资源而靠单打独斗解决所有的科技创新难题。所以,拓展国际之间科技合作,是我国加快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由之路。

總之,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是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科技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科学精神与问题导向、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统一。我国必须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目的。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1]。新一轮科技革命能否成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目前,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并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实的科技和产业支撑。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科技创新资源不协同,科技发展存在难点、堵点、痛点,科技体制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培育不足,科技革命引领产业变革动力不强,国际合作范围有待拓展等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更全面深入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

21世纪中叶,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在70%以上,研发经费要占到GDP的2.5%,技术对外依存度要低于20%。从世界科技发展历程看,关键核心技术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重大科技发展的“短板”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我们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实的科技支撑。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凸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我国在生物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坚实的科技支撑。二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重点项目“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智能化进程。三是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牵引,吸引全球高尖端人才。根据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形成我国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做到爱才育才引才用才,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方向

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民期盼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但目前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存在卡点难点,科技创新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等。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成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生态环境美丽的重要力量,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为人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人民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提升自己和发展自己。所以,我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树立系统观念,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

万事万物处于彼此联系中,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2]P20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从历次科技革命与现代化进程中总结经验,协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才的关系、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圈。从世界发展环境看,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协同科技、人才、制度等因素,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体制是为促进科技发展而制订的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拥有独立研究机构的技术和资源的科技体制,对当时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原有科技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体制的不断改革,凸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建设、产业变革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再一次开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新征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形成充满活力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要让科学家把时间和精力凝聚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上来;要让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更自主的研究领域决定权;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决定技术创新方向、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主体;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发生的重点领域,组建相应的研究院、技术攻关和产学研推进等重点科技研发中心。

(五)培育创新文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氛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繁荣昌盛,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潜力。新时代,我国要实现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关键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世界领域的地位。培育创新文化,建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土壤非常必要。

培育创新文化就是培育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创新文化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创新思维就是要不断地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科学把握创新思维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的关系。我们要培养和提升人民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斗争精神等,将这些精神融入我国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提升等方面。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及各学科具体研究方法,将创新方法贯彻到我国科技创新整个过程中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人民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来越重要,而创新能力是实现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体现。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需要通过科研素养的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等,提高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新一轮科技革命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内的新科技群,各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科技发展既需要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但是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因此,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创建世界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我国科技创新优势,又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国际视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以开放的视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吸收世界领域先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开放中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在自立中主动融入世界科技创新体系中。

(七)提高对科技本身的治理能力,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更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任何时候的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应用过程都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如蒸汽机革命在实现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中,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生物学领域的基因技术曾带来严重的伦理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不例外。智能科技革命也可能带来伦理、社会等方面问题,曾有专家指出,我们要发展负责任的智能科技。如ChatGPT技术涉及大数据安全、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问题。对于科技革命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法律、技术等方面的风险,需要国际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积极解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向善、向真、向美,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对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革命会产生渗透性重要影响,并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支撑,引发中国产业和人民生活走向智能化、绿色化,并引领中国治理体系的变革。我们期待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更高质量发展、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马崇明.国内外现代化理论评述与标准研究[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徐冠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取得先机[J].世界科学,2020(S1).

[4]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美〕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J].科学与现代化,2018(1).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1]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6).

The Approach of Boos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U Yu-juan

(Newspaper and Journal Office of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Sh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 for realiz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and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solving the major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and promoting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promotes Chinese modernization,highlighting the unity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reform,instrumentality and value,scientific spirit and problem orient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opening up.In order to boost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we must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human resources,and advanc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and actively embrace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We must continue to put the people first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main direction of social reform driven by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We must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cep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We must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boos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We must cultivate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provide an innovative atmosphere for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o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We must exp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riven by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We must improve our ability to gov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 as to boost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ward a higher level of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by utilizing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責任编辑:钟亚玲)

[收稿日期]2023-01-10

[作者简介]苏玉娟(1975—),女,山西稷山人,博士,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报刊社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科技战略研究项目“山西省开发区创新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2104031402154)、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专项课题“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