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数学学习单元实践作业初探

2023-02-28李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李莎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是连接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有效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方案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实践的重要性。结合学习单元的备课思路,文章以六年级数学学习单元“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相关知识,重点阐述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五育融合,增进数学与劳育、数学与美育、数学与体育、数学与德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双减”政策;数学学习单元;实践作业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作业布置应更加科学合理。在此之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也强调了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要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的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在具体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减负提质,用科学的方式设计作业。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大哉数学之为用》。

放眼四周,仔细观察生活中,大、小,长、短,多、少,轻、重,都需要用数学去衡量。如窨井盖的设计施工、甜点的配料调制、螺母的研发生产、天气预报、隧道的建设使用、火箭的发射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数学信息。这一切都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数学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方案,综合发挥数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学校应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结合学习单元备课的思想,本研究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二单元“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设计了以下数学实践作业。

一、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完成实践作业

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后,可以活用教科书中的例题内容,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在正方形中,用线段绕成圆的图案。”

学生先按照范例,把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2等份,再依次连接相邻边上数字相同的点。连点成线后,一个圆则在正方形的中部清晰地呈现出来。面对这个图案,有学生提出:“把边长分成更多的等份,会更圆吗?”学生踊跃响应此提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实验,分为16等份、28等份、40等份……学生此时都想了解,怎样才能绘画出更完美的圆形。当学生多次进行实验,并完成这个实践作业时,可以在连线时思考、绘制中观察、形象地感受到直线绕成圆的魅力,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了圆的特征,领悟了极限思想。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对圆的认识,通过感受化抽象为所见,化静态为动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书本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是间接经验,是他人的数学发现和实践成果。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基于年龄的认知规律特点,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认识圆周率之前,为了丰富学生的直观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例题内容,安排一次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各种圆形的事物,如硬币,胶带圈、校徽标、幻灯胶片、各种大小不一的水瓶盖等,运用滚动法、绕线法、拓印法等,借助棉线、直尺等工具,先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测量结果以毫米为单位),再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随后,请学生汇总多组数据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在一定的取值范围之内,也就是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为学生认识圆周率,以及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提供了充分的直接經验。

学生运用直接经验丰富和提升的理性认识,明白了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把实践中的资源与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转化数学思维,拓宽学生思维深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定要弄明白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发挥了几何直观的作用,是一种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五年级时,学生就经历了以下学习过程:尝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三角形、梯形都分别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六年级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相较于前几种图形更为复杂,也更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给父母当小讲师”的实践作业,利用形象直观的几何图形,进一步内化学生的数学转化意识。

学生回家可以向父母讲解如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过程,如:把圆分成8等份、16等份或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当平均等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整个讲解过程中,学生先要通过剪拼,说出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即两个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接着学生要说明,圆的各部分与拼成的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得出C=×2πr=πr,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最后学生简要概括得出结论:因为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πr×r,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借助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进一步强化了数学的转化意识,渗透了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师在培养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联想、比较等,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转化为已知的、简单的问题,化难为易,这样的转化思想能帮助学生拓宽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突破学科边界,促进五育融合

从全国教育大会到“教育现代化2035”,“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培养融合能力,是整个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个人等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先贤祖冲之也是一位跨界融合的代表人物。祖冲之不仅是首位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杰出数学家,还是一位天文学家,他还深入研究机械,发明了“千里船”“木牛流马”水碓磨等;精通乐理,著有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教师在设计“圆”这个单元的作业时,可以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突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圆”与劳育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应初步体验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结合,将 “圆的神奇,由我绘制”的实践活动,改版为“在正方形中,设计用彩色丝线绕成圆的图案,制作挂饰,装饰教室环境”。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2等份,依次用彩色丝线缠绕相邻边上数字相同的点。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可以发现,把每个等分点剪出一个小三角形的缺口,缠绕彩线更便捷,彩色丝线在正方形卡纸上盘绕,串联起两个对应的点,在正方形的中部编织出了一个美妙的圆,穿上挂绳,编出吊穗,就是一个美丽的挂饰。学生两人一组,还可以把两种颜色的丝线剪断,重新组合,围出多彩圆。学生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将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赋予挂饰更美的风采,美化了教室。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融合了学科劳动教育,利用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内在关联性,渗透了劳动教育内容,以熏陶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手工制作化用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劳动中积累了直接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获得了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认知。

(二)“圆”与美育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数学与美术课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圆的特性,设计精巧绝妙的图画。如蚕、企鹅、乌龟、火锅、星星、病菌……学生通过绘画,可以感受到圆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获得美的启迪,从而实现了“圆”与美育的融合。

(三)“圆”与体育

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学也可以与体育融合,如教师手持白灰杆,原地一转,一个圆便出现在操场上。学生可以在这个圆里跳绳、颠排球、颠乒乓球。如果想要圈出更大的活动范围,学生可以两人一组,一人为圆心,拿着跳绳的一端,另一人拿着跳绳的另一端,画出半径为两米的圆。如果还想圈出更大范围的圆形活动场地,学生4人一组,一字排开,十指相扣,确定圆心处学生,另一端的学生,喊着口令,带着4人顺时针绕行一圈。这样“画圆”的过程,考验了学生四人团队的协作能力,因为要以最外边学生的步伐来确定行动的速度,才能保证这条人体半径的误差最小。这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生活中除了用圆规画圆,还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甚至可以利用身体来画圆。其奥秘就在于利用圆的特性:以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体育学科的“动”,让数学的“静”也动了起来,圆与“体育”的结合,引导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学好数学,活用数学”的意义。

(四)“圆”与德育

德育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在开展专题德育的朝会或班会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选择主题,自行搜集资料,与同学分享与圆有关的史实与故事,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梳理“圆”的历史,探索人类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圆的测量工具”,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搜集画“圆”的方法,感叹人类智慧的偉大;了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感悟数学家潜心实验、计算论证的艰辛与坚毅;倾听祖冲之、刘徽等数学家的故事,弘扬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求知精神,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探寻“圆”的应用,从身边事做起,播撒科学研究的种子。这样的学习活动,体现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

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五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基于数学学习的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既注重学科为本,又达成了相应学科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五育融合”。融合作业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对学生主体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发展。

四、结语

学习就像一个画圆的过程,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再回到生活中。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长。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实现了运用知识而不生硬、讲明道理而不灌输、促进合作而不竞争、发展五育而不僵化,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运用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学书,胡军. 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72-78.

[2]李政涛,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3]解庆福,邵志豪.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微[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9):130-136.

[4]刘登珲,李华. “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85-91.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